通论(十四)语气词; 词头,词尾一、语气词§ 所谓语气词是不能充当句子成份,也 不能表示句子成份之间的关系,其作 用是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气,如:提顿 、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的词古汉语的语气词按其位置可分句首 、句中、句尾三种古代汉语常见的 语气助词有:“也”、“矣”、“哉 ”、“夫”、“唯”、“其”等1、句尾语气词也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判断语气,帮助 谓语进行判断,有肯定、确认意味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起义》)用在复句末尾,仍然是表判断语气,进行肯定确认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1、句尾语气词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 确认意味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 鄢》)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 难二》)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 成公九年》 )1、句尾语气词矣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 ,帮助把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 报道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矣”字则是动态的,其 中有时间动程。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基本作用是把事物 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1、句尾语气词用于描写句尾,仍表陈述语气,帮助报道新 情况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 》) 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一》)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陈述语气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1、句尾语气词乎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 可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ü 是非问: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ü 选择问: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ü 特指问: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 l用于反问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反诘语气靠疑问代词、否 定词或“岂”、“宁”、“况”等字表达安得无乱乎?(《韩非子·显学》)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狐假虎威》)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l用于测度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推测语气靠“其”、“得 无”、“无乃”等词语表达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l用于感叹句尾,表达感叹语气。
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附:与(欤)、邪(耶) l基本用法:用于疑问句尾,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乎” 但多数情况下语气不强烈,有猜测探寻意味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商君列传》)l用于反问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反诘语气靠疑“岂”、 “独”等字表达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哉n基本用法:用于感叹句尾,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 n用于反问句尾,仍表感叹语气反问语气靠疑问代词或 “岂”等表达出来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触龙说赵太后》)2、句尾语气词的连用连用后各语气词仍保留自己的语气,但语气 的重点一般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u“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连用 汝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u“乎”、“哉”连用(“哉”放在“乎”后)。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u“矣”、“已”、“与”、“邪”、“夫”放在其他语气词后连 用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侍坐》)u三个语气词连用 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女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二、句首、句中语气词(一) 夫“夫”既可用于句尾,也可用于句首用于 句尾的“夫”相当于“哉”,表示一种感叹的 语气,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 罕》)指事-夫本义:成年男子“夫”用于句首,引出下文,表示要发议 论 古人称为发语词,有的教材有称为提顿 语气词例如:夫寒之於衣,不待轻暖; 饥之於食 ,不待甘旨晁错《论贵粟疏》)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 ,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作为指代词的“夫”一般是用在句中,且 要放在名词的前面,故有一定的指代性例 如: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 食夫稻,衣夫锦同上) 句首语气词“夫”还可以和“且”、“故” 、“今”等词结合为一个凝固形式, “ 若夫” 的语法意义等于“至于”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逍遥游》)故夫仕宦失地,难以观德《论衡·状留》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 贤乎?下果不肖乎?(柳宗元《封建论》 )(二) 其假借-其返回本章目录其:簸箕 二、句首、句中语气词“其”作为语气词可用于句首,也可用于句中 ,表示一种委婉肯定或推测例如: § 城上有乌,齐师其遁《左传襄公十八 年》) §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这种“其”可用“大概”、“恐怕”去对译有的 语法专书把它看成是副词(何乐士等编《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页415—416,北京 出版社,1985)与这个词相当的还有一个词就是“ 盖”,也是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 一种推测,也可用“大概”、“似乎” 去对译,例如: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 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汉书 ·高帝纪》)(何本也是把这种“盖 ”看成是副词的,见页169)“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加强祈使的语气 例如: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 传僖公四年》)“其”还可用于反问句中,表示一种反 诘语气例如: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嚮邇,其犹可扑 灭?(《尚书·盘庚上》)(三) 惟(维、唯)“惟”(字又作维、唯)可作为句 首语气词,也可作为句中语气词。
用于句首一是起提示、引进的作用 二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例如: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 先进》) “与”是一个表疑问的语气助词,也写作“欤”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尚 书·洪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 僖公三十年》)阙,本为门阙,上有缺口,故可引申为减损之 义唯”在这里是表示祈望的语气惟”还可用在宾语前置的句式中,起限 定动作的范围的作用例如: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唯”相当于 “只”唯”用在句中起引出谓语,加强肯定的作用( 或如教材所言是帮助判断的语气)例如:厥土惟白壤《尚书·禹贡》)二、词头、词尾汉语属于词根(干)孤立语,缺少词形变化, 是依靠词序来表达语法关系的但不是说汉语就 一点形态变化也没有在《诗经》那个时代,汉 语的词也是有词头和词尾的,今天的合成词中也 有一类是有词头词尾的,常见的词头是“老 — ” 例如:“老师”、“老虎”中的“老”即是 ,常见的词尾是“— 子”,例如:“鞋子”、 “钉子”中的“子”即是王力在《汉语史稿》(中册)里将汉语複音 词的构成归纳为三类:(一)连绵字,(二 )词根加词头、词尾,(三)仂语的凝固化 指出:上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 下来,而中古以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
但 是,词头、词尾在汉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 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页346,中华书局 ,1980) 《诗经》中的“有”、“其”、“言”、“于”、“薄” 等是无实义的词头,先秦文献中的“然”、“乎”、“尔 ”、“焉”、“如”是作词尾1、词头 有l基本用法:用于专有名词前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书经·召诰》)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l用于普通名词前予欲左右有民《书经·皋陶谟》)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诗经·小雅·巷伯》) l用于形容词前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1、词头其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前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唐风·扬之 水》)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 言、于、薄u用于动词之前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2、词尾然、如、尔、若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的样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子路率尔而对《论语·侍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潸焉出涕《诗经·小雅·大东》)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 作业:阅读下面文字,找出有句首语气词 的句子,并分析语气词的作用夫 风 化 者 自 上 而 行 于 下 者 也 自 先 而 施 于 后 者 也 是 以 父 不慈 则 子 不 孝 兄 不 友 则 弟 不 恭 夫 不 义 则 妇 不 顺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