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赤心平民神——“安溪清水祖师”文化个案田野调查随感作为厦门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的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安溪清水祖师”文化个案调查活动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水祖师信仰广泛流传于台湾地区,此行去往安溪清水岩调研清水祖师文化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登上清水岩拜访清水岩,还走进信众家中感受他们在清水祖师感召下独特的生活之道从一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与历史背景出发,感受不同地域下孕育出的特色文化安溪清水祖师出自平民,一生没有著作,但却在民间广为流传与其他贵族神不同,清水祖师亲近百姓,一生为人民群众造福,最终得道成佛千百年来,清水祖师被世世代代的闽南人视作道德典范和精神信仰,并随着安溪人的迁移传播到世界各地此次田野调查由一群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学执行,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认知和还原这位黑面赤心的平民神有岩曰清水题清水岩庄国祯扪萝直上最高峰,遥听僧堂已晚钟石壁崚嶒无鸟到,洞门幽窈有云封一泓清水流千古,四望苍山叠万重自是胜游天不靳,故叫明月挂高松这是明代进士、晋江人庄国祯游清水岩后留下的题咏,与之同游的还有晋江林云程、黄凤翔、林乔相 , 南安欧阳模 , 安溪詹仰庇等六人,六人均为进士出身, 位居高位 ," 六老同游 " 清水岩实乃当时盛事。
只有当你亲自登上清水岩后,你才会发现庄老所言甚是清水岩风景区总面积 1 1 .1 平方公里,主峰海拔 767 米清水岩景区是以清水岩为主, 融自然、 宗教、 园林为一体的旅游圣地, 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国家 4A级旅游区、省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区内奇峰耸立、 怪石嶙峋、 古木参天、 花草遍野, 石泉清冽、 云雾飘渺,故有 “蓬莱仙境” 美誉 景区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现保存宋代文物 29 处、元代 1 处、明代 8 处、清代 5 处自然奇观更是不胜枚举,像龙嘘岫谷、鬼洞、神龟听法、石笋、出米石 ,,由于时间原因,参观清水岩时我们选择了较为快速的朝圣路线朝圣首先要登上朝圣台阶,有 108 级,然后经过海会院,三忠庙,迎面便是“枝枝向北”,这是一棵古樟树,相传为感岳飞蒙难而枝枝向北沿石阶前行,可以欣赏到许多石碑清水岩石碑林立,碑刻、摩崖石刻,从宋一直到现代都可寻到真迹其中宋代“岩图”最为真贵,是清水岩石刻全景图,也是省级保护文物拾级前行不远,向左远望,即可看到依山而建的清水祖师庙回头是一颗 900多年的罗汉松,屹立傲苍穹,形似毛笔,在湛蓝的天空中书写着美好的诗篇。
再往前走,岩石环立,泉水淙淙,原来是一口山泉不断吐露着清澈的泉水 喝一口甘冽的泉水, 登山的疲倦一扫而空 绕过山坳,终于窥见清水岩寺全貌庙宇呈“帝”字形,是三层楼阁式建筑清水岩寺依山而建,毗邻深渊,重楼复阁,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红砖红瓦在茂密的树林掩映下,格外显眼,但却和谐静谧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构成了令人神往的“蓬莱仙境”走进清水岩寺,一层是昊天口,二层是祖师殿,祖师塑像在正中供奉,三层是释迦楼东西两侧分别有檀越厅、芳名厅、观音厅等殿后是祖师骨灰“真空塔”,塔是宋时所建,上面新筑三重檐方亭再往上行是祈雨台,因为比较远,我们没有去,朝圣之旅至此结束山以人显,景以人传 清水岩寺建寺至今千年,具有丰富内涵的清水祖师文化遍及海内外,成为富有影响力的民间信俗文化即算历经千年,清水祖师在闽南人的心中仍是坚定不移的信仰,受到世代闽南人顶礼膜拜今时今日,游览路上香客信众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值五月,清水岩中多是前来为高考祈福的学生和家长助考圣地是小径旁的“裂竹”相传此地的竹子为守护佛地的清净,将自己分裂开来护住一位生产的孕妇, 孕妇顺利产下一子, 这个孩子后来金榜提名, 一时传为 “文曲星君降世间,裂作青屏作摇篮”的佳话。
因此许多考生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到“裂竹”旁祈福,以求孩子考试顺利前来祭拜的考生能否金榜题名难以得知,但在紧张的复习中抽出空来,登上清水岩,一览安溪美景,呼吸新鲜空气,心情得到放松,再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想必会事半功倍看到众多虔诚的信徒,不由得更加好奇这位菩萨是如何在闽南人心中占据如此之高的地位的我本赤子根据当地的传说,安溪清水祖师自幼出家于大云院,性情淡泊,乐善好施宋元丰六年( 1083 年),安溪大旱,当地民众慕名延请清水祖师作法求雨,“比至 , 雨随霑足”祈得甘霖,民心仰服,被民众挽留,于是在张岩山建筑清水岩寺留居从此,安溪清水岩便成为了清水祖师修行弘法的道场清水祖师留驻清水岩寺后,一如既往,继续募款修路,植树造林,义诊施药,祈雨兴农不辞辛劳,远游四方,为人驱灾治病,成为当时普通民众的精神支柱但凡家中有难,人们都会到清水岩祝祷,祖师都是有求必应,乐此不疲祖师给当时民众贫瘠的生活带来希望和方向善行更是得到当时皇帝的认可,获得了“昭应、广惠、慈济、普利大师”的封号建中靖国元年 ( 1101 年) 清水祖师坐化 陈浩然撰写的 《清水祖师本传》中记载:“刘氏有公锐者,久不茹荤,坚持梵行,祖师与之相悦。
一日公锐至,辄嘱以后事,仍言‘形骸外物,漆身无益’说偈讫,端然坐逝传说清水祖师坐化后三天不改其容,或许一如他未曾改变的追求本性本心的赤子之心和浑然一身的正气,连自然规律都不忍侵蚀他的真容从《清水祖师本传》记载来看,清水祖师生前道德高深、广行善事,身后为百姓所感念,就被当地民众奉为神灵,鼎力崇奉之后徒弟杨道落发为僧,奉承香火不断有信徒前来祈雨,则有求必应甚至有移巨石,裂麻竹等传说当地人还把清水岩的香火带回家供奉,从此便有了“分炉”这一特殊信仰文化清水岩的香火日益旺盛,影响也日益广大清水祖师逐渐成为安溪及其周边地区民众信奉的主神明代以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清水祖师信仰文化之后随着安溪人的迁移,以“分炉”的形式进一步传播,去到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并在当地建起庙宇,完成了国际化的转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清水祖师一步步传播,从人到神,从传说到史实是有原因的一是清水祖师的道德力量清水祖师一生“以利物济世为职责”,成为当时社会民众理想“偶像”祖师自身高洁的性情,乐善好施的品质,坚持不懈的行善为世人称赞和敬仰, 是因为这些特质与普通民众内心深处对于 “真、善、 美” 的无限向往有相似性 修桥造路, 巡诊施药, 植树造林, 祈雨兴农,祖师坚持以人为本,设身处地为民众着想,为民众办实事,成为民众信赖的“神”。
在祖师强大的道德力量或者说“神”的形象的感召下,人们对祖师生出敬仰之心,并且以祖师为追求不断向“真、善、美”靠近二是民众对征服自然的渴望在缺乏科学知识的古代,人们无奈地屈服于自然当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时,往往会求助于超自然的神相传祖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喜欢钻研古书医典,算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知识分子清水祖师最令人信服的是他的二大道行 : 祈雨和驱邪治病 当然, 其高尚的品质和执着的善行为是成佛的基础条件于是,在一个靠“天”吃饭的时期,当一个能“呼风唤雨”, “驾驭自然”的人出现,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将他“神化”况且清水祖师不仅能“驾驭自然”,还能治病救人,以佛学帮助人们挣脱苦海,使人们的生活有所指望因此祖师不仅仅局限于帮助人们驱灾治病的“神”,更是交心深谈寻求安慰的“平民”身如菩提,心似明镜”是对祖师最为恰当不过的形容以慈济天下的胸怀包容万物,运用知识悲悯苍生,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在当时的社会是何其难得?这也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将他供做神灵了三是社会政治的需求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都有“依神治民”的特点当天灾降临,统治者总是不自觉地把民众的注意力引向超自然的“神”身上这是中国人一贯的对“神”的依赖思想。
恰好清水祖师就是一个能完成神和人之间沟通的人 (神) 统治者顺水推舟将矛盾引向超自然的 “神” ,一来缓和了与民众的冲突,二来推卸政治无能的罪名还美其名曰:天人感应,求神助力,大造德政一旦诉求得应,更可以向上邀功,向下彰德失败了也只能怪时运不佳,无法降罪因此官僚阶层也乐意信奉和鼓励信奉这位平民神而官僚阶层的信奉反过来刺激了普通民众,普通民众因自己的信仰受到认可而受到极大鼓舞,更加热诚地表达自己的信奉和崇拜这三个因素造就了这尊平民神,也正是这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下衍生出清水祖师这一信仰文化这一独特信仰在其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发生着巨大而良好的社会心理功能,时代变迁也不能削弱这一功能赤心永相传在深入安溪县蓬莱镇采风时,从对清水祖师深信不疑的人的口中我听到了对于这份信仰不同的理解84 岁高龄的张有浩老人给我们讲述了关于祖师跋山涉水讲经布道的故事老人说他一生历经磨难,每当身陷人生低谷时他都会回想关于祖师的传说祖师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尽管艰难,但仍然坚持云游四方,传布佛学我只是一时失志,实在不值一提,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大意)祖师承袭闽南人性格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坚毅,留住一颗赤子之心,一生向善,也正是这份坚毅激励着闽南人不断拼搏。
当谈及海外也有清水祖师的分炉时,老人半开玩笑地说:“要不是闽南人‘爱拼’,也不会有那么多海外的祖师庙这种坚毅是深深根植在闽南人血脉里的信念带着这份信念,为了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中,哪怕是赤脚走在荆棘上,哪怕有万水千山阻挡, 也能甘之如饴地前往 佛语有曰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 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面对诱惑和苦难,祖师毅然决然地选择苦难,而苦难造就了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韧的品质或许正是这份令人肃然起敬的坚韧感化了当时的民众,让人们甘心臣服于佛教,使得人们信服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轮回之道甚至在祖师坐化后,信众们仍然坚定地信奉着祖师所传讲的处世之道,并将它代代相传,流传至今采访的最后老人向我们展示了家中最简单的祖师供桌,香炉里还留有早晨敬献的残香看得出来,老人即使行动不便,但仍然坚持每日敬香老人敬香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祈求庇佑,更是向人类“挑战极限”的致敬告别张有浩老人, 我们走进另一户人家。
家中的男主人刚刚结束 “做牙”(音译)活动回到家中老人介绍说“做牙”是每逢阴历初一十五都要进行的对清水祖师的献祭活动老人负责的是“做牙”活动中木偶戏的表演老人从小耳濡目染,已经从事木偶戏表演长达四十年之久老人说一般木偶戏的主要内容是历史故事,目的在于用戏剧的方式让人们更轻松地记住历史至于为什么在祖师的献祭上会出现木偶戏,老人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古时候识字的平民太少,普通人接触文学的机会就是戏剧和唱词用更简单的方法让人们学习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关于老人的解释的正确性我们无法考证,但是反复思考,按照祖师“以人为本”的处世风格推断,这确实像祖师的做法不得不佩服祖师的良苦用心,而且这一设计一直沿用到今天,还在不断地传播着知识换句话说,要不是因为‘做牙’需要木偶戏,这门手艺恐怕早就失传了老人苦笑着说当我们透露对木偶戏的兴趣时,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 他高兴地拿出木偶给我们介绍木偶戏开场时的 “加冠” ,表演时的唱词 ,, 老人引以为傲的神情令人动容,这样一门手艺在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手中是如此的充满生机希望老人四十年如一日的守护能换来祖师的“庇护”,不要让老人传承手艺的愿望落空不深入信仰地区你不会发现,一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