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人教子重德劝学经典案例 组图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9.50KB
约23页
文档ID:11938351
古人教子重德劝学经典案例 组图_第1页
1/23

古人教子重德劝学经典案例 组图古人教子重德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素以重视家庭的子女教育而著称于世古人追求真理,注重品德和操守,不仅要求自己躬身力行,也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 “德行” 的培养一、孔子教子以德重《诗》 、 《礼》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学生 《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啊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 ‘没有 ’父亲说:‘不学《诗》 ,无以言 ’我马上就去学《诗》 又有一次,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礼》 ,无以立 ’我马上又去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 ”陈亢下来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知道了学《诗》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是一样的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 ,认为利用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说教往往有效的多。

相传《诗经》三百零五篇,就是他亲自删定的,内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随道义有关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另外,通过读诗也能够学到许多历史、自然、社会知识孔子说:“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他所说的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从学礼开始,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行,从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进而成为日后通达天道、经世济民的基础孔子教育儿子学“诗”学“礼” ,和对其他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对他的要求,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对儿子寄予着很高的希望后代的读书人,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称做“诗礼传家”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颜之推是南北朝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敬信神佛,笃信因果 《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影响很大全书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强调道德修养,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并宣扬伦理纲常以及佛家因果报应思想等,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认为教育后代要确立远大的志向、理想,象尧舜那样实践仁义道德的准则,经得起任何磨难,注重气节的培养。

他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 颜之推认为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启心扉、完善德行、行道利世,首先动机要端正,学习内容提倡读圣贤之书,实践道义在学习方法方面,提出了专心、勤学、切磋、踏实的主张他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早教,而且越早越好,不要失去机会颜之推的几个孩子三岁开始读书,并背诵经典,当孩子们问道:“我们知道了要读书,但为什么要这样早呢?”颜之推告诉孩子: “接触圣贤之书越早越好啊,小时记忆力好,背会的书往往终生不忘 ”颜之推还教育子女一生都要学习,勤勉惜时,无论时逢战乱或生活窘迫时,他都督促孩子们勤习经史,并说:“读书明理,在任何时候,尤其在紧要关头或每到有大事时就知道怎么去做 ”他的几个孩子后来在经史方面都很有成就,都是重节操、做事有责任感的人二、陆游教子“学贵身行道”: 知书达理,廉洁自守南宋杰出的诗人陆游,刚正不阿,心系百姓,因不事权贵而屡遭贬谪他有六子一女,他非常重视对子女做人的教育他告诫孩子们说:“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 ” 他教育子女要知书达理,在《五更读书示子》中写道:你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

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正直无私,时刻想着报效祖国他还告诉孩子们“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即作文先做人要注重修身,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的学习;不要与那些华而不实的人结交在一起《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在冬夜里教小儿子陆子聿读书时所作,他手把手的教陆子聿写字,教导他读书学习一定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送子龙赴吉州掾》是他为二儿子陆子龙到吉州赴任地方官时写的赠言,诗中说:“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认能肆馋毁!”要求儿子清清白白的做官他还告诫儿子说,在吉州有我的一些朋友,他们不但有学问,而且品德也好你到那里后,可以去拜访他们,但不要向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可以同他们相互勉励要不干利禄,廉洁自守,成为一个一身正气、真正为百姓谋福的人陆游的子女后来都成为远近闻名的贤德之士三、张英教子“做人立品”: 读经书、修善德、慎威仪、谨言语清代大学士张英,敬信神佛,乐善好施,为官清正,对民生疾苦、四方水旱知无不言,深获康熙的信任他写的家训《聪训斋语》中屡次提及做人要“立品”:“读经书、修善德、慎威仪、谨言语” 他在家教中从来不主张疾言厉色,而是使用日常的浅白语言,细致耐心。

他教导儿子张廷玉如何为人处世时,说:“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 ”张廷玉牢记父亲教导,从小就熟读经书,待人宽厚恭俭,后任职大学士、军机大臣后来张廷玉之子张若霭参加殿试中一甲三名探花,张廷玉闻知后,提出“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 ,认为儿子还年轻,还该努力学习、磨砺,积攒福德,这样才踏实可靠,恳请将其子列为二甲,雍正从其请,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张若霭后来在南书房、军机处任职,尽职尽责,谦虚自处,颇有乃父遗风人们都称赞张家家风淳厚,谦卑公允之心昭昭可鉴日月,祖孙三代都是为官清廉、人品端方、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古人教育子女要重德向善,寄托了对后代的关切与期望,令后人借鉴,因为他们找到了做人最根本的最本质的东西他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这是为其未来负责,使其终身受益,是留给孩子的最可靠的财富四、范仲淹教子重德行:正心修身,积德行善范仲淹是北宋时思想家和教育家,熟读儒、道经典,并崇信佛法,官任参知政事,他在《岳阳楼记》中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家喻户晓他治家甚严,教子有方。

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在他的教导下,他的四个儿子都从小就熟读经书,学有所成,为人正直范家家风俭朴,乐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到苏州去往四川运麦子范纯仁回来时碰见了熟人石曼卿,得知他因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故停留在此范纯仁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石曼卿,助其得以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因无法向父亲交差,所以久久地站立在父亲身旁,没敢提及此事范仲淹问他道:“你在苏州遇到朋友了吗?”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 ”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 ”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范仲淹虽然身居高位,俸禄丰厚,但他却不为子女留下钱财,而是全部用于扶危济困了,把乐于助人之仁德传给了子孙他的长子范纯佑十六岁随父防御西夏,屡立战功,是其得力助手;次子范纯仁,后任宰相,在五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恪尽职守;三子范纯礼官至尚书右丞;四子范纯粹官至户部侍郎,受其父言传身教,他们都正义敢言,关爱百姓,以清正廉洁著称,俭朴的作风始终从未改变,把做官得来的俸禄,大多用在了扩大父亲范仲淹创建的扶危济困的义庄上了,而自己与家人却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古代家庭教育自始至终都是以伦理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的为人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其实不管给其多少财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为子女长远打算,因为德是做人最根本、最本质、最美好的东西,是一切福份的源泉,是留给孩子的最可靠的财富五、唐太宗教子亲撰《帝范》列 12 条准则唐太宗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赐予太子李治,即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为君应当遵守的十二条准则,指出:“此十二条者,帝王之大纲也安危兴废,咸在兹焉” 、 “修身治国,备在其中” ,谆谆告诫李治:效法尧、舜、禹、商汤、周文王等古代圣哲贤王, “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 , “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帝范》也被历代帝王奉为家教圣经唐太宗还写了《诫吴王恪书》 、 《戒皇属》等经典名篇,教导子女“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 ,指出修养德行的重要性,多做善事、美德充盈才能福泽绵延;教导子女“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 ,要自勉自制,严于律己,他讲述了自己数年“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 ,把时间放在勤勉朝政上;教导子女“每着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之耕夫” ,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要培养节俭朴素的品德。

唐太宗给几个儿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如房玄龄、李纲、张玄素、李百药、魏征等,并专门下诏书规定了对待老师的礼仪他一方面教诫子女要尊师重教, “见师如见父” ,要“宜加尊敬,不得懈怠” 一方面支持老师严格管教,鼓励老师对太子及诸王的过失极言切谏老师们都能够坚定地履行职责,与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唐太宗非常注意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教育,遇事必诲,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良好的品质如有一次,他看到李治在一棵弯曲的树下休息,就教诲他说:“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可以取直成材做君主的即使本身并不高明,但是能接受别人的规谏,也可以变得圣明 ”唐太宗还注意结合史实进行教育,他让魏征编录了《自古诸侯善恶录》 ,分赐诸子,要他们把书“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 ,从前人善者成、恶者败的事例中汲取经验教训,得到鼓励,从而更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做正人君子和爱护百姓的人七、司马光与《训俭示康》:以俭为美德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正直坦荡,为官廉俭,平生没有不可对人说的事他教育儿子司马康“以俭为美德” ,用家书的形式写了一篇题为《训俭示康》的文章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了许多典型事例进行教诲。

文章一开篇,司马光就说:“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司马光接连举了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事迹,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说道:“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读书人应志于真理,充实道德,不追求外在浮华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风气败坏,正人君子能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只有道德高尚之人才会有深谋远虑” 一次,司马光看到儿子随意用手翻书看,就教导他说:“君子喜读圣贤书,首先要爱护书籍读书前,先要把手洗干净,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的端端正正,态度要恭敬,静心学习不走神儿为人要质朴,做事要踏实,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在他的教育下,司马康潜心读书,修真养性,并以俭朴自律,后来历任校书郎、著作郎等,在为人、治学方面酷似其父当时,京洛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佳话:“可为人师表者,司马父子也” 八、范纯仁《诫子弟言》: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范纯仁是名相范仲淹次子,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范纯仁为人正派,性格平易宽厚,从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但坚持道义时挺拔特立,决不屈从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俭始终如一,他教子甚严,处处以俭朴和忠恕熏陶子弟,在《诫子弟言》中说,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即使是再愚蠢的人,对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也往往是看得很清楚的;即使是再聪明的人,容忍自己错误的时候,也往往总是很糊涂的如果能用苛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