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命题解析与教学建议一、试卷特点与命题意图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整体结构及基本考点项 目题号主 要 考 点分值一、基本积累与运用1~5根据拼音书写常用词语、近义词辨识、仿写、语文实践、名著阅读、名句积累与运用等20二、阅读理解6~21古诗词欣赏欣赏古诗,体悟内容;比较欣赏,体会情感65文言文阅读朗读停顿;理解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信息筛选与提取;形象分析与概括说明文阅读文脉梳理;读懂重要词句;信息整合;个性化阅读与应用散文阅读把握作品题旨;分析文章结构与写作意图;品味语言;口语交际;体悟关键句子含义等三、写 作22作 文审题构思、材料选择、语言运用、创新能力等65书 写汉字构架及其布局控制中考语文试卷,努力从三个方面体现规范、精雅、情意化的命题风格:(一)基本立意由语文能力转向语文素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南通市中考试卷,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命题的基本立意逐步由语文能力转向语文素养,着力考查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综合素养今年的语文试卷也不例外具体体现在:——注重积累中考命题过程中,命题者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力求“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积累和文化素养。
在全卷的第一部分,命题者首先撰写了下面一段话,作为今年中考语文试卷开门题的语言材料,接着便以此段文字为载体设题,分别考查学生的拼音认读、汉字识记、词语运用、仿写造句等最基础的语文积累与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本试卷中的文言文实词解释,立足于常见、常用综合实践活动考查,遵循课标要求,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从读书格言的自主创作(或自选)、名著阅读、口语交际等不同角度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考点在书上,考题在课外,考查的内容与传统无异,但是设问的角度新颖独特,考生答题既有统一情境下的规定性,又有较大的自主生成的空间,这无论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还是对考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有极强的启迪意义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积累和综合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和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由于传统观念和教学功利主义的影响,近年来基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不良倾向,这对学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而,部分试题在保持往年特色的基础上,对基本考点略作变化(对于初中毕业水平的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今后将继续无规律交替考查),目的在于有效引导一线教师扎扎实实地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
——凸显能力中考语文命题过程中,命题者在已有的高度上继续增加语文实践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全面考核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据统计,南通市中考语文试题能力题在全卷试题中的比例高达80%以上)坚持能力立意是南通教育局对中考命题的一贯要求,也是彰显南通特色、确保南通中考改革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重要元素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我们要求平时的语文教学要始终遵循母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坚守语文学科应有的文化高地,用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语文那么在中考命题的过程中,自然也应该遵循学科特点,用语文的方法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理解和综合实践能力,对具体的题目进行反复斟酌和推敲,特别是灵活性、开放度较强的一些主观性试题,尤其必须重点打磨,严防超越了语文学科的边界范围,出现非语文、泛语文特质的试题出现其中——铸炼思维良好的思维品质,让人终身受用南通中考试卷一直试图通过考试平台,从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系统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良好思维品质的引领二)注重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引领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引领,实现现代考试背景下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本试卷做了有益的探索。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一是体现价值导向试卷在基础语言材料的选择上,注重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贴近生活实际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生活”这一关键词一共出现了31次,可见生活与语文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情境,考查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当然离不开具体的语文实践情境的创设语文作为学生进入校门起就伴随左右的一门主要学科,最富生活情趣,最有文化魅力,最具创新特质,其命题思路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稳中求变,不断给人们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和观念启迪因而,通过一定的学习氛围和生活情境的创设,在真实、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应用能力,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试题呈现方式的简单变化,更是一种全新的语文价值观、语文教学观和现代语文考试新理念,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对基层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其影响必定是极其深刻和深远的在灵活考查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基础上,都融入了一些生活情境与实践元素,目的即在于通过考试不断地强化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语文教学更加有效地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与要求,使《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及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等本质属性得到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地落实。
这对全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是非常明显的,也是极其必要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尊重学生不同层次以及多元化理解在语言材料的关键点与学生心灵的结合点上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呵护关怀近年来,南通市中考性质一直是高一级学校的选拔考试与初中生毕业考试的两考合一,面对来自城乡不同地区、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认知基础的考生群体,如何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人才选拔与毕业达标测试两大功能,使所有考生既能如愿考出理想的成绩,又能准确地为不同层次的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提供依据,这对于中考命题老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十分严峻的学科智慧与命题技术考验为了将人文关怀的温暖传递到考生个体的“每一个”,南通市教育局领导对各学科中考命题明确提出了“控制难度”的原则要求为了使这一原则落到实处,我们集大家的共同智慧,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对阅读短文的选择,明确要求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厚重度,有要确保语言的规范、通俗和简明形象;为了确保难度系数控制的实现,考查设问既要有必要思维含量,又必须精心选择合理的设问方式同时,直接从命题技术上关爱学生,有的题目在关键词语下面加点以提醒注意,有的直接指出答案所在的区间。
三)在命题的新颖性方面寻求突破近年来,在追求结构有机、布点科学均匀的同时,中考试卷始终不懈地在命题的新颖性方面寻求突破:——有机整合,情境新——巧妙链接,选点新——变换角度,设问新——聚焦成长,命意新四)强化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力度为了突出中考“风向标”的作用,试卷在四个方面强化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力度——落实课标精神试卷根据课程标准对三个维度的要求,确定命题思路,努力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关系试卷继续加大基本积累的考查力度,继续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继续全面考量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打好语文的“底子”;材料选择和试题命制,侧重道德引领,文化濡养,帮助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用好语文教材为了引导一线教师教好教材,试卷无论是试题情景材料的选择,还是题目的设计,都体现了“紧扣教材”的基本原则试卷有“明扣”教材的名句默写,又有能明确找到教材依据的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大多数题目还体现了“暗扣”的要求,即设问方式能找到教材依据这样真正体现题目在课本外,答案在课本内的命题思想——培养学生能力初中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正确导向,试卷设计了仿句题和口语交际题,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设计了诗歌欣赏题和文言文阅读题,以提高学生欣赏品位;提供了说明文和散文阅读材料,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题,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以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打造高效课堂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加大课堂教学的思维容量,增加语言训练的密度和深度,是高效课堂的关键中考作为指挥棒,作为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对此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试卷着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扎扎实实地筛选、整合信息、品味语言,通过加大这类试题的权重,引领教师从知识基础出发,以培养能力为抓手,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为落脚点去设计教学,指导教学,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真正意义的回归二、考情分析根据网上阅卷中了解到的学生答题情况和阅卷后电脑统计的有关数据分析,考生在答题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其一,汉字书写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错别字严重不仅“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用课文原句填空”中出现错别字,而且全卷几乎90%的题目中都出现比较明显的错别字并且,错别字还出现了明显的“幼稚化”倾向第二是汉字书写马虎随意阅卷中发现,有些汉字是文章或题目上本身就有的,换句话说,纯属抄写,即便这样,还是有部分考生写了错别字另外,字迹涂改、书写不清等问题也都比较明显这些都反映出部分学生平时的书写习惯比较差其二,审题大意草率很多考生不认真审读题干,抓不住题干要求,找不准答题区间,导致回答不完整或理解错误例,甚至答非所问。
其三,答题马虎随意语文阅卷向来“踩点给分”,因此答题必须规范科学不少考生,由于缺乏规范意识,答题随意少数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答题技巧,写出了如“具体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这样含糊其辞的答案其四,读文能力欠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体意识不强二是主旨意识薄弱其五,概括能力不强解决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确定范围,即仔细研究所给内容,从而判断出需要概括的文章语段范围;二是抓住关键,即在完整阅读相关语段后,抓住关键词进行归纳整理从阅卷情况来看,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方向错误(2)信息不全3)照搬原文,概括要求的是在通读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提炼、整理、归纳,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原句、照抄原文其六,教材掌握不透在任何情况下,基础知识积累都应该是评价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指标,而教材教学就是引领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学科素养的重要依托字词的积累、诗文的背诵固然不必说,应用文的撰写、口语书面语的表达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三、教学建议1.狠抓“三个方面”的积累厚积而薄发积累是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制胜中考的不二法门初三阶段要重点抓好这几个方面的积累:一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包括常用词汇、句式、标点符号、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法等的积累,也包括名句、文体知识、文学常识的积累。
要引导学生分类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稳固的知识工事二是文言知识的积累主要包括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引导学生对一词多义进行系统整理;在理解课外文言文词语时,要引导学生到课内文言文中寻找依据三是写作素材的积累要积极倡导学生课外阅读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各类报刊,一方面要求老师定期向学生输送一定量的时文、美文同时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墙壁、画廊,书写张贴经典诗文、名言佳句,让学生时刻置身散发浓郁文化芳香的精神花园初中生作文说白了,最要解决的问题我想可能就是四个关键环节:一是有我的话说 二是有次序的说三是有特色的说 四是有意思的说一是“有我的话说”,就是指心中要储藏丰富的材料这些材料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自我,不讲空话套话不讲老话俗话,讲“我自己”的话,讲别人笔下没有的话自从2004年我主持中考语文命题以来,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导向,就是作文强调抒写生活,关注社会,表现自我,不能拿古人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