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领导参考》以《江西理工大学“3+1”创新教育模式破解就业难题》为题长篇报道我校 本网讯(盛晓明)近日,由教育部主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高教领导参考》2010年第4期以《江西理工大学“3+1”创新教育模式破解就业难题》为题长篇报道我校,肯定了我校“3+1”创新教育模式全文如下: 江西理工大学“3+1”创新教育模式 破解就业难题 作为普通本科院校的江西理工大学于2006年始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在我校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设立“3+1”创新教育实验班,形成了“教与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3+1”创新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条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 “零适应期”优秀本科生的改革新路我校“3+1”创新教育实验班三届毕业生均实现了100%的就业率 一、“3+1”创新教育模式提出的缘由及发展历程 1、提出的缘由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高校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为了实现“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满足企业对学校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高校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为此,2006年江西理工大学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率先启动、并先后联合西安邮电学院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通过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 “零适应期”优秀本科生的改革新路 2、发展历程 2006年,江西理工大学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共识,并在电类专业中选择四年级建立“3+1”创新教育实验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2007年9月,成立了第二届实验班;同时在三年级成立了大三预备班班,扩大了改革实验的范围,取得了较好效果 2008年9月,该模式从三年级延伸至二年级,成立了大二预备班 2008年12月,该模式从三年级延伸至一年级,成立了大一预备班 2009年9月,该模式将进行深入与彻底改革,成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在自动化09级进行全方位高等教育改革 二、“3+1”创新教育模式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培养规划 1、指导思想 在3年多电气信息类专业进行“3+1”创新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在大四阶段改革),吸收国际“CDIO”工科教育模式的精华,使之融入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
通过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从大一到大四全过程),形成基于“以面向工程为导向、项目驱动为手段、能力培养为关键、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理念的、与国际“CDIO”工科教育模式接轨且独具中国特色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2、培养目标 ①培养在嵌入式系统技术领域具有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零适应期”本科生;②培养在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专业能力方面具有优良素质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③通过实施创新素质教育与后续教育,为学生今后成为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3、“3+1”创新教育模式的四个阶梯培养规划 ①大一阶段注重科学基础训练和专业启蒙;②大二阶段注重专业基础训练;③大三阶段注重专业课程学习;④大四阶段是工程研发阶段 通过上述四年面向工程的培养,学生具备了研发工作的经历与一个合格工程师的主要素质,实现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 三、“3+1”创新教育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 1、教学团队的建设 “3+1”创新教育模式的教师团队主要由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教授、青年教师以及企业工程师组成,还包括联盟高校与其它高校的专家学者通过多轮教学实践,探索了“互动式、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数字化学习”的教学方法,将“以教师为中心”与“以课本为中心”的,相当多是“满堂灌”的教学体系,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紧密结合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讲多练”的教学体系。
教师是精讲的主角:精心组织课程教学体系,精心讲授知识模块及其精髓与相互联系,学生是多练的主角:师生互动、团队互动、互帮互学,理论紧密结合实践并注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如全面实施“e-Learning”,打破了传统学习模式的时空界限,拓展学习空间丰富的网络资源(如开放教育网与精品课程网)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平台 “3+1”创新教育模式还探索了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工作的“学校、教师与学生三赢”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组织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由教师引导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同年级学生团队互学,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这样既锻炼了高年级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又提高了低年级学生的技术能力,既补充了师资力量,又有利于“3+1”团队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赢” “3+1”的教师团队大部分主讲师资是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教授和来自企业的专家,拥有1/3工程师兼职教师, 50%以上教师具有产业工作与工程研究经历江西理工大学要求“3+1”教学团队的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挂职锻炼一年或以上,并与职称、教席、考核等制度挂钩因此近三年来,江西理工大学“3+1”教学团队的青年教师每到寒,暑假就下到企业中去进行工程培训。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3+1”创新教育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这样就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的大班教学,一个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进行启发式、自主式、实战式教学 ⑴ “互动式、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数字化学习”的教学方法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关键知识教师讲授、重点内容教师点评、精讲多练、学练结合的“互动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1”实验班的教学注重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通过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硬件设计、软件编程、系统调试及文档写作等与企业研发接轨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项目研发能力对没学过、跨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应用并通过开设专题术讲座,使学生接触到学科的前沿与企业研发的过程,拓宽学生的技术视野 “3+1”创新教育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采用“e-learning”数字化学习手段,打破了传统学习模式的时空界限,消除了学校与企业研发现场的距离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学习空间,丰富的网络资源(如开放教育网与精品课程网)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平台。
学生在教室就可以学习诸如麻省理工大学的开放式教育资源的学习资料,还可以和资深工程师联络,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学生所有学习文档均以数字化形式存于计算机中,进行数字化管理、学习,并供以后的学生参考 ⑵ “3+1”创新教育实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实验室建在班上 为克服传统模式中理论教学在课堂、实验教学在实验室、实践环节在企业,各个环节内容上彼此联系不紧、时空上相互隔离的不足,在“实验班+实验室+实践基地”递进的教学平台上,精讲多练,学做结合,突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分割即将教室与实验室合为一体,使学生能够在听讲的过程中,同时使用基本的实验设备进行实验、即时讲课、即时实验,实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体变为学习的主体,把书本上的文字表达的知识,通过设备展示出来,学生吸收知识并直接转化为能力 通过“听中学”、“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机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理论教学生动、实践教学扎实,学习成效显著,培养了学生“获取、运用、发现知识”的能力通过“项目驱动”,融合多学科知识,锻炼工程能力 ⑶改革以学时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以质量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 必须将教学质量作为联系教师、学生、管理三者的纽带,以学生的课程合格率(技术能力)作为衡量指标,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自觉地采取与学生紧密结合的教学措施,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1”创新教育实行的是开放式、互动式、实战式教学,把一个个具体的工程项目生动的展现在学子面前,进行实物的剖析、讲解,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并进行阶段性实体制作,制作完成后进行教师讲评、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习制作过程中学生有什么疑问,可以询问教师,通过师生互动,或者同学间的探讨,经过师生间、同学间的脑力激荡解决问题,培养同学的协作学习能力,同时利于教师授课能力的提高 ⑷改革以笔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方法,促进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的考试方式可以说是一纸定成绩,一纸定能力的不合理方式助长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模式,不能够准确反应学生的能力对以能力为目标的“3+1”创新教育模式显然是不适合的因此,实验班以综合性项目(如电子竞赛题)设计为主要的考核方法开放式的考试“包括设计、制作、编程、调试与文档写作”,相当于项目的研发过程既锻炼学生的技术水平与多方面能力,又起到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作用开放式完成这个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较好方式,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注重知识应用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试不再是单纯的考试,它也是综合应用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考试结果不仅较准确的反应了学生的能力,也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与不足,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
水平考试分为技术理论考试与设计制作实践两部分,开放式考试,时间为3-4天技术理论考试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技术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设计制作实践考试,则必须完成一个小型项目的设计、制作、编程与调试,并且撰写出一篇格式规范的技术研究报告,以检验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工程技术能力考试的要求严格,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及格,只有考试通过方能获得联盟颁发的水平考试合格证书 ⑸通过科技竞赛提高动手与创新能力 “3+1”创新教育通过组建大学生电子协会、机器人协会等社团,在老师和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工程实践训练与大学生科技竞赛 每年在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分别举办全校性的软件设计、电子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如IEEE标准电老鼠走迷宫赛)等学科竞赛,提供一个互相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以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3+1”创新教育联盟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电子、机器人、电脑鼠、ROBOCUP大赛,通过大赛检验学习效果,锻炼能力一个成功作品的展示既扩大了影响力,又使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3+1”创新教育把学习由一个枯燥的过程变成一个充满乐趣、激发脑力、锻炼能力、充满活力的过程。
经过这一系列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充分把学生转化为了学习的主动体,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改变了仅仅“授之以鱼”的被动方式,实现所谓“授之以渔” 3、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创新 ⑴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验室建在班上 “3+1“创新教育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面向工程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因此把实验室建在班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再被分割、脱节,实验室彻底、完全的开放(不占用教师资源且设备利用率极高),形成了与企业相近的研发环境,加上团队协作与激励的作用,是学生工程技术能力与多方面素质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因素 ⑵优化实验装置形成低成本的合理配置 要把实验室建在班上,如果我们的设备成本高昂(一般实验室的设备都是几千、上万元的),势必使得其推广受阻而如果不能够大面积的推广,受益的学生面小,那么改革与创新的意义就不大为此,“3+1“创新教育联盟,结合企业与高校的力量,根据学校的实践教学经验与企业的工程技术融合,开发系列适合”3+1“创新教育模式的项目驱动的“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实验设备,结合各个阶段的学习,从单片机、ARM到FPG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