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几年一次唐朝科举制度几年一次唐朝至此,最终确定下来科举进士科三场考试杂文、对策和帖经的模式三、社会文化对唐朝科举考试的影响唐朝初年,对策是科举进士 科的唯一考试科目,所以进士录取的唯一标准就是策文的优劣唐朝 初年的文风袭承魏晋南北朝注重辞藻华丽的习惯,上到皇帝敕令、朝 廷公文,下到士子科举策文,无不使用骈体①书写,堆砌着大量的华丽辞藻和经史典故,这也成为唐朝初年 科举进士科士子所作策文优劣的衡量标准科举进士科发展到唐朝中 期时,由于策文重形式而不重内容,并且对策考试的模式已经实行了 太长时间,形式老套、题目陈旧因此士子为了应付考试,就收集整 理历年策问题目及优秀策文,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不是钻研经史 典籍,所作策文俱是模仿套用旧有的策文,这导致了科举考试士子的 综合文化水平不增反降有鉴于此,唐高宗下诏科举进士科加考杂文 一项,内容即士人所熟知的诗赋等文学体裁,以提高应试士子的文化 修养,而诗赋也成为杂文考试的首选,这直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武 则天时期,为了打压传统的世家大族,进一步推行进士科,拓宽朝廷 人才来源渠道就成为必然的手段所以在她二十多年的统治时间里, 杂文仍然以诗赋为主。
到唐中宗时,科举进士科对策、帖经、杂文三 场考试的制度确定下来,以诗赋取士彻底取代了以策文取士开元之 治初期,唐玄宗为了解决涌现的大量新的社会问题,在选拔人才时, 不再一味侧重其词华,而是更加注重真才实学随着唐玄宗的励精图 治,政局逐渐稳定下来,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开元之治进入到繁荣时 期,文学亦开始昌盛起来这在科举考试上的表现为文学之士及第进 士的人数越来越多随着唐玄宗提倡文治,对杂文优劣的评鉴标准也 开始发生变化,要求杂文既要重视辞藻华丽,也要重视内容充实、言 之有物开元二十四年左右,朝廷之中爆发了一场实干人才与文学之 士争夺权力的激烈斗争,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实干人才掌握了朝廷大部 分的实权政治上的斗争对科举考试产生了严重影响,以文取士受到 阻碍但是到了玄宗末年时,科举考试的文学因素再次占据主流进 士科以文采高低为标准录取人才,可在选拔官吏时却又重用实干人 才,这种矛盾现象的出现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自玄宗掌权以来, 虽然出现了开元盛世,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也不断涌现,科举 出身的文士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实干型人才取代文学之士 掌握政权的最重要原因广德元年,科举进士科已经实行了很长一段 时间,由于以文取士的传统造成诗赋等文学繁荣昌盛,但是儒学经典 却无人问津,故此在朝廷之中发生了科举是否应该继续施行的争论。
礼部侍郎杨绾奏请停开进士科,恢复察举制,以孝廉选才任能尚书 左丞贾至也主张废除科举,他建议用察举和学校的方法来取代科举 制朝中多数大臣均支持杨绾、贾至废除科举的建议,科举制一度面 临被废止的命运但是这次改革在建中元年被德宗纠停,科举考试继 续施行下去诗赋考核在唐朝的科举进士科考试中一直是重要内容, 但在不同的时期其地位持续不断地变化着唐代宗时,只有诗赋华丽 的举子才能够登科入仕,而到了①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 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 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贞元末年,科举进士录取 的主要标准从诗赋的好坏转变为策文的优劣,但是评鉴策文的依据重 内容而不是形式,和唐朝初年正好相反大历年时,涌现了一批既有 文才又有政治实干才能的文士,这些人注重对儒家经典的学习,讲求 经世致用,反对浮夸空谈四、科举制对唐朝社会的积极影响科举制体现在政治上最大的作 用就是扩大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在科举制出现 之前,无论是两汉的察举制还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其选才考核 的范围均仅局限于世家大族这种制度很容易造成士族门阀的力量越 来越强,进而出现把持朝政的情况,威胁统治者。
而科举制度是在新 兴庶族地主势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它最大的意义是打破 了旧有选官制度的门第身份限制,为庶族地主和寒门士子步入朝堂, 跻身统治阶层提供了途径唐朝初年,太宗曾下诏:“〃〃〃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① 这沉重打击了士族门阀的世俗特权,而庶族出身的士子为官只 要达到五品,就可入氏族谱从这以后,唐朝朝堂之中没有世家大族 与寒门庶族的区别,只有官位品级高下之分同时由于官位品级的高 低决定着能够享有特权的多少,又极大地激发了士人们竞逐于科举考 试的热情科举取士的盛行导致了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势力 组成不断变化着,士族门阀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不断,彼此一消一 长,最终引起士庶合流科举制为唐朝朝廷培养了大量的人才,选拔 了一批优秀的官吏根据徐松的《登科记考》② ,唐代及第进士六千多人,今可考察的有两千余人对于唐朝 有着重要贡献的人物,不少都是科举出身,特别是进士一科如政治 家狄仁杰,理财家刘晏,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思想家刘禹锡、柳 宗元都是科举出身的并有卓越才能的人通过科举制度,唐朝统治者 将大量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吸收进朝廷中,提高了官僚队伍的综合素 质,加强了吏治,维护了唐朝长久稳定的统治,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唐朝进士科考试对策、帖经、杂文三项,其中帖经属于基础知识,主 要考核学子学习经史子集的熟练程度,杂文考核学子的文学素养和文 化水平,对策考核学子对时事的观点以及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 唐朝为科举考试服务,对儒家经典进行统一的整理、编纂、诠释唐 太宗时《五经正义》成书,这标志着对于儒家经典的学习和评鉴有了 统一的标准,大大促进了儒家学说的推广同时唐太宗还设立了弘文 馆用于收集整理历史文化典籍,创造经史子集四部书分类法,保存了 大量珍贵的文化古籍随着科举考试制度逐渐稳定下来,社会上出现 了一些考试参考书,以适应以进士科为主的科举考试譬如魏征《时 务策》、自居易《白氏长庆集》,骆宾王《百道判集》等,这些参考 书内容多样,海纳百川,科举考试的各种体裁书中俱有收① 贞观六年,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②《登科记考》唐五代文史资料性学术专著,编撰者清代徐松, 字星伯,大兴(今属北京)人而在大量的参考书类中最具代表 性的是《昭明文选》①,这是唐朝最完备的收录诗赋、策文的总集,是当时学子应试科举的必备参考书《昭明文选》在当时的盛行充分反映了科举制对 于文学发展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因此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文 选学”。
唐朝科举制度的推行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兴起唐朝的学校是 完全为科举考试服务的,学校的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均完全以应对科 举考试为目标学校就是为朝廷培养官吏的场所,这极大地调动了当 时士子进入学校学习的积极性唐朝为科举而存在的学校教育制度相 当完善,无论是中央和地方两级的官学还是地方私学,均非常发达, 这使得唐朝受教育人群大量增加,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传播五、科举制对唐朝社会的消极影响唐朝是一个延续多年的多民族 统一国家,一个统一的国家要维持稳定和发展就必须有统一的主流思 想,就如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 样,而在唐朝,这种在全社会占据领导位臵的思想就是儒学科举考 试主要考进士和明经② 两科,其中进士考对策、杂文、帖经,明经则考四书五经等儒 家经典科举考试中儒学是指导思想,士人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 官就必须熟读儒家经典,朝廷通过科举考试迫使儒家思想植根于当时 的知识分子阶层统治者巧妙地通过科举制这一手段使用儒学钳制士 人的思想,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方式一直为自唐以后 的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且科举考试中的儒学文化因素不断得到加强, 这从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因朝代的更迭而断层,延续 了数千年之久。
科举制比之今日的公务员考试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巨 大的利益诱惑促使当时的士人在价值取向方面发生重大转变唐朝初 期的宰相薛元超曾经说过“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 以进士擢第,不得娶王姓女,不得修国史薛元超贵为宰相,一人 之下、万人之上,地位之高、权势之重,却仍然因为自己不是进士及 第而感到遗憾,这充分反映了自唐朝初年科举制实行之时起,其对社 会的影响便已急剧扩大科举制迅速的发展,其影响也很快超越了官 场和政治领域,而扩及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普通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 位的标准、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逐渐改变进士及第是步入朝廷、跻 身权贵的主要途径,一旦得中科举,便拥有了尊崇的社会地位和令人 称羡的荣华富贵,因此,能否在科举中高中就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主 要标准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试选官制度,它保 证了封建专制王权的稳固,维系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继承并发扬了 传统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发生 一系列变化,科举制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科尤其是科举考试发 展到唐朝后期时,其对当时士人的摧残开始愈加严重在封建专制体 制之下,人的社会地位完全由其政治地位而决定,崇高的政治地位附 带极大的特权。
科举考试为庶族和寒门士子提供进入统治阶层的途 径,①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 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② 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 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附送:科举制度创立何时科举制度创立何时26.(1) 汉武帝;(1分) 在皇宫为官或回地方为官1分)(2)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门 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 会,这就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满足了封建君主 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4分)(3)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科举考试 还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分) 17.(201X •山东威海・21) “盛世”是指我国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 昌盛 的特定阶段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盛世”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执政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辉煌 的“西汉盛世”,汉武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首创精神和积极的 治政态度他两次派遣使团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建立起沟通中西 交通的陆上要道,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 在思想或经济方面具有“首创精神”的一项措施率领“使团”出使 西域的是谁?“陆上要道”是指什么? (3分)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 的“贞观之治”昌盛局面,在她统治时期继续向前发展,国力强盛, 为以后的“开元之治”——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郭沫若称她的统治是“政 启开元,治宏贞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她”对我国科举制度的 发展和完善所做的贡献是什么?说出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或者虚心纳 谏的一个事例 “开元”是哪个皇帝的年号? ( 3分) 材料三 15世 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七下西洋,没有 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 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 种传说历久不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 么地方?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2分)(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盛 世”的主要原因至少说出两条)(2分) 【答案】21.(1) 思想方面: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方面: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 分)张骞 丝绸之路(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