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 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调控人际关系, 和谐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 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 课堂教学 管理技能 课堂管理的相关要素包括物理环境和课堂纪律,基本模式有三种取向 :行为主义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教师效能取向 学校管理水平、教师管理能力、学生学习行为、班级规模和班级的性质影响着课堂管理的效果课堂管理的方法1、规范预防法 2 、有意忽视法 3 、突然沉默法 4、接近安慰法 5 、直接提醒法6、及时转换法 7、语调变换法 8、幽默调节法 9、表现激励法 10 、教育合同法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 学校管理水平班级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管理水平,管理质量直接决定着课堂管理有什么样的学校管理就有什么样的课堂2、 教师管理能力教师是课堂管理的核心,教师的专业水平、个人素质、工作能力、教学态度、组织管理经验都直接决定着课堂管理水平3、 学生学习行为学生既是课堂管理的对象,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行为习惯规范,主体自律管理强,课堂管理自然就规范反之,则会产生课堂管理混乱课堂管理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 “教 ”的任务外,还有一个 “管 ”的任务,也就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 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 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这一活动即为通常所说的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的任务比较复杂 一般认为, 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 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确立群体规范、 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 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 包括物理环境的安排、 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 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活动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四种类型:教师和学生单向交往, 教师支配学生; 师生间不平等的互动;师生间不平等互动 +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平等互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应做到:相互理解;密切交往;尊重与关怀;真诚对话同伴关系同伴关系的类型:友好型、对立型与疏远型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策略: 开设相关课程, 开展交往技能教育; 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结构;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缺失需要的实现;其次在实现缺失需要(尤其是爱和尊重的需要)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自行负责并自主选择的从成长需要中追求自我实现的结果。
最后对于缺失需要得到满足但依然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要给以必要的引导班级群体班级群体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管理要注意选好正式群体中的领导,注意引导支持, 适当授权并鼓励学生的自我管理等因素 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包括摸清非正式群体的性质, 对积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鼓励和帮助, 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干预课堂环境管理 课堂环境可以分为 “硬环境 ”和 “软环境 ”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指课堂中的物理环境如座位、光照、活动区域等;后者主要指课堂中的社会心理环境,如课堂气氛、学习目标定向等课堂物理环境座位的安排及其影响座位安排有四种方式:剧院式、分组式、半圆式、巨型式研究发现, 座位的编排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成绩、学习态度、 人际关系以及整个教学活动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座位安排的基本原则: 服务于教学的原则; 定期变化原则; 减少干扰原则课堂气氛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积极的课堂气氛的营造: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课堂目标结构 概念: 指一个班级中由奖赏机制决定的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目标取向 根据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 课堂目标结构可以分为竞争、合作和个人主义。
一般而言,三种目标结构都是开展班级群体学习的手段, 他们适用于不同的学习情境, 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课堂纪律管理课堂纪律管理概念:指为了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为他们设置的行为标准和施加的控制的途径可以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机体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根据形成课堂纪律的发展课堂纪律的形成往往经历一个发展过程国外学者( B.Churchward 2003 )参照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纪律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阶段: 反抗行为阶段;自我服务行为阶段;人际纪律阶段;自我约束阶段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建立积极、 有效的课堂规则;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注意做好课堂的监控课堂问题及对策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 指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 违法课堂规则, 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为他行为的类型: 学生的问题行为一般分为两类: 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和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 品行方面的行为之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 如攻击性行为、 破坏性行为、不服从行为等;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是与学生的个性关联在一起的不良行为,如孤僻、焦虑、抑郁等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学生方面的(挫折、寻求注意、人格因素、生理因素);教师方面的(教学不当、管理不当、丧失威信);环境方面的。
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语言手段调控; 合理的运用惩罚;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留给学生违纪的时间;进行心理课堂管理的要素教师与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课堂之中进行活动, 首先要保证课堂的表层实体, 即课堂物理环境的舒适与合理1.学生的座位安排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 学生的座位安排一般有三种设计形式: 基本的课堂座位设计、特殊的课堂座位设计和暂时性的课堂座位设计基本的课堂座位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师的活动主要在教室的前面, 学生只与教师进行目光接触和交流, 也就是所有的学生都面向教师, 因此学生的座位是以纵横排列的秧田形安排的这种设计模式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 如讲解和演示等 教师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学生,有利于学生的注意集中于教师, 适合于进行提问、 回答和课堂作业 学生能更多地与教师进行接触和交流 如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在前面讲授, 还可以在过道里来回走动 特别是在我国,班级人数比较多,课堂座次排列一般更倾向于采用这种排列方式特殊的课堂座位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课程为中心的一种座位排列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是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讨论才采用 学生和教师一样面对其他人, 也就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这样的座位排列的方式有矩形、环形和马蹄形这种座位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联系, 允许学生之间谈话、 相互帮助等 但对全班讲解和控制要困难一些,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采取这种形式,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会减少如果学生年龄小, 自制力差, 则往往容易出现不当行为, 所以这种座位安排形式在高年级采用得较多暂时性的课堂座位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临时性的需要将座位进行暂时性调整, 以有利于教学活动 如教师要进行演示, 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于是可以临时采用堆式,学生坐在一起靠近注意中心, 后面的学生可以站着看 如果要进行全班性的辩论或看录像等, 可以采取椭圆马蹄形如果要求学生按兴趣进行合作学习,可采取兴趣站的方式安排座位2.教室的空间利用教室的各个空间应得到充分的利用, 以发挥教室的最大功效 如教室的墙壁上可以张贴名人名言及各种评比表, 以激励学生进步,还可以将学生的作业、 作品展览出来, 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 天花板横梁上可以装饰一些与季节相符的花、 草及其他装饰物, 这些装饰物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 这样既美化了环境, 又增强了学生身为班级主人翁的信念; 窗台上可以种植植物, 做科学小实验或展览手工作品; 教室的一个角落还可以开辟 “阅读区 ”等。
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各个空间, 教师既要进行精心的计划和准备, 同时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参与教室的设计和组织,只有这样,教室这个环境才能真正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课堂纪律的管理课堂的物理环境为课堂管理的运行提供了一个外在物质基础, 同时,课堂管理活动也需要制度规范作为其运行的前提 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 教师要把教学目标中提出的对学生的期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程序和常规, 并将一部分程序和常规制订为课堂规则, 以便指导学生的行为,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课堂规则是描述和表达行为规范的静态形式, 而对于这些课堂规则所进行的动态的执行和实施, 则是课堂纪律 课堂规则和课堂纪律是课堂情境中课堂活动的制度规范,成为教师进行课堂管理、评价和指导学生课堂行为的主要依据1.课堂规则的制订课堂规则是形成良好课堂纪律的前提条件, 必须认真细致地制订课堂规则 制订课堂规则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满足基本的要求 1)课堂规则应符合四个条件,即简短、明确、合理、可行首先,规则和常规一定要简明扼要,使学生能迅速记住其次,规则要明确、合理如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