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薄层色谱的上样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64.50KB
约18页
文档ID:49496432
浅谈薄层色谱的上样_第1页
1/18

浅谈薄层色谱的上样安徽省药物研究所 分析室:戴萍萍前言v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现代仪 器分析的方法已广泛用于中药的理化鉴定及 含量测定中薄层色谱法由于操作简便,色 谱结果直观,并具有分离鉴定双重功能,已 成为中药分析的常用手段但是薄层色谱技 术还存在某些缺陷,如由于是斑点的原位定 量带来了铺板质量、上样技术、展开技术, 显色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使测定结果偏 差较大因此在规范操作和提高自动化程度 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n 上样是薄层色谱分析开始操作的第一 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既关系到能否 得到可以重现的分离度好的可鉴别性的薄 层色谱,更关系到定量测定结果的准确, 因为上样是最主要的误差来源n (一)如果在上样后和分离前不对原点 的样品采取“浓集”处理,在薄层板上样品容 积的负荷量是极为有限的,工作范围很窄 如果上样容积过大,将明显降低分离效 率中药供试液中欲测成分与“杂质”成分共 存,更限制了样品有效容积负荷量 n 我们在做中药薄层鉴别时习惯于加大点 样量,固然往往由于供试液中欲测成分的 低含量并混有较大量的干扰物质,不得不 加大上样容积,另一方面也许是由于对上 样溶剂超负荷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

n 常规薄层板展距100mm,原点直径 3mm,展开后如斑点直径扩散到6mm,则 斑点容量或称分离数(SN)=10,而用高效 薄层板原点直径1mm,展开50mm,斑点直 径扩散为2mm,则SN=15但如果上样不适 当,原点也点成直径3mm,展开50mm后扩 散为4mm,则SN=6,由此可以看出即使用 高质量的薄层材料,如上样溶剂不适当的 扩大,同样也会大大降低分辨率,即使延 长展距至100mm,SN也仅仅是11,不可能 达到15 n (二)供试液的溶剂均有不同程度的洗 脱力,所以在上样的同时,样品在原点就 可以成圆形展开,原点直径的扩散促进了 这种展开,Kaiser称之为“上样圆形色谱效 应”如果样品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大,原 点将变成空心圆这种效应对随后的先行 展开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n (三)供试液的溶剂在原点的残留,也 会改变展开的选择性,特别是供试液的溶 剂与展开剂的极性相差较大时更明显再 者,亲水性溶剂残留在原点吸收大气中的 水分(特别在高湿度环境)对色谱的影响 也不可低估因此,上样时的同步干燥或 继后干燥以除去原点残存的溶剂是需要的 n 但应尽可能避免高温加热,如用吹风 筒加热,样品变为固态后,部分或全部强 烈的吸附在吸附剂的颗粒上,而促进了硅 胶的有催化作用的活性表面故态化学反应 ,导致样品的变性(尤其热不稳定物质) ,至少移动相在展开时对这部分样品的溶 解速度比移动速度慢得多而形成拖尾(斑 点拖尾的原因之一)。

我们有时发现单一 的成分展开后在原点仍有部分滞留不能展 开,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这种催化作用引起 n (四)上样装置(毛细管、注射器)对 薄层表面的机械损伤对定量分析将会带来 灾难性后果特别是已载有样品的表面颗 粒被划伤刮除就更严重一个壁厚0.02mm 外径0.3mm的注射针头在薄层表面施加5g的 机械力,表面局部承受的压力是30巴 n上述这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对薄层色谱来说 不是不可克服的 n 因为有多种上样技术和上样后的“修复” 步骤,使平面色谱的上样问题比柱色谱更 少(柱色谱分离是在样品供试液的溶剂共 存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样品在上样的容 积中的分布对最终的分离效率肯定有影响 ,而平面色谱不存在这一问题)因为平 面色谱是靠展开而不是靠洗脱来分离的, 其次,平面色谱是由吸附、溶剂、溶剂蒸 气参与的三维展开过程,不同于柱色谱的 一维展开,上样更具有灵活性 上样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毛细管或注射器 靠毛细作用接触薄层板面,即点样上样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毛细管或注射器 靠毛细作用接触薄层板面,即点样上样 工具很重要,用管状点样器械上样很容易 带来误差:薄层表面的损伤、“爬壁”效应造 成的外壁样品的沉积、样品的记忆效应等 ,此外还有管中的微小气泡。

目前,瑞士CAMAG厂的Nanomat点样 器配合定量毛细管上样可以等距离间隔定 位,并可避免手持毛细管点样时的用力不 匀,它靠机械控制接触板面,压力是恒定 的,点样误差可以<1%,这是一种相对来说 价格比较便宜质量优良的上样器械,最近 生产的Nanomat-III型可以用于手制板自 动点样器(如CAMAG的Auto Sampler - II) 不仅可以精确地定位(±0.05mm),精确地 上样(<1%),而且可以把操作者的双手解 放出来,不过这种精密仪器价格昂贵n 误差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尽量减小 误差是可以做到的薄层色谱上样较之GC ,HPLC更容易产生系统误差,且误差的大 小与样品的溶解度、溶液的表面张力、溶 剂的捻度,挥发性和极性、上样耗费的时 间、薄层板的质量(颗粒大小,板厚度, 粘合剂种类,可湿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定量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和重复性一定差,一个明显的例子是1987 年由西德W.Funk教授主持的7个国家的16个 实验室参加的胆固醇高效薄层色谱定量测 定所取得的与HPLC相比毫不逊色的结果 n 提高上样技术是获得质量良好的薄层 色谱的关键之一。

对于简单的样品(如大 多数化学药品)的鉴别,只要在同一薄层 板上样品与对照品在相同位置上显相同的 斑点,就基本上达到目的,或者进一步靠 薄层“指纹”图谱方能更准确地鉴别 n 因此高质量的上样不仅是定量分析的需要, 也常常是定性分析的要求除了上样工具外,一 般选用的溶剂应该尽可能避免溶解度最大的,粘 度应小,沸点不宜太低(如乙醚)或太高(如正 丁醇),在实践中,由于中药的许多成分未明, 又要尽可能“全成分”分析,用得最多的大概还是 甲醇和乙醇而未经处理的甲醇或乙醇萃取液却 经常由于杂质太多无法得到高质量的薄层色谱, 所以对于中药特别是复方中药制剂,样品的预处 理(净化)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步骤,而且有时 甚至是实验成败的关键.n 随着薄层色谱技术的广泛应用,还有 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深入的研究谢 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