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62KB
约9页
文档ID:560327972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_第1页
1/9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他写下了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苏轼豪放词的开创性功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题材内容的扩大凡写情、纪游、怀古、说理、赠答等等,均可入词,后人称之“无意不可入,无 事不可言”2) 意境的创新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冶艳香软、宋初文人词的闲雅凄婉,苏轼豪放词适应着自己的广 泛内容而开拓了豪迈奔放或高远轻旷的意境风格3) 形式音律上的突破词本是合乐的歌辞,在其发展中,音乐对它有很大的制约性苏轼则视词为抒 情诗,在实际的创作中,往往突破形式音律的规范,不尽依词乐而作软媚之声此外,在语言上也一反花间词以来的错采镂金的风气,而代之以清新奔放的诗的语言句式自由灵活,不 拘词律参考文献:《辞海》、《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葡萄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 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 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风格上, 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此外苏轼也有一些抒写“逸怀浩气”, 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不少风格婉约的词如《江 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苏轼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的特点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 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 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 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这便是 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 深远的影响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 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 做了演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 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 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 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浅论苏轼在词史的贡献唐德鑫内容提要: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本文从其思想、人生观、文艺观等入手,并 透过其作品的风格创新、特色、意境、词学渊源 及其词学改革、流派、历史影响等方面的分析,III较为完整地剖析其整个词学体系的嬗变过程和 词学创作的脉络,对其在中国词史的重要地位和 贡献略作刍议关键词:苏派词;词学观;豪放派;苏轼贡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式(文、书、画等)奇才据研究,苏轼进入词坛较晚,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信中说道:“近却颇作小词, 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信中所谓“近却颇作小词”,即指熙宁八年(公元1075,四十岁)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此在《东坡乐府》中亦得到印证然而短短几年的关于 词的创作中,苏轼的才华就已得到巨大的体现,在后来的整个词学生涯中,苏轼的词学更是形成了独特的 风格乃至派别,持续而深远地影响着整个中国词学史。

前人关于苏轼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在 大量关于研究苏轼对于中国词史贡献的文献资料中,或囿于其人思想之探究,或囿于其文艺作品之剖析等 等,都不约而同地人为割裂苏轼本人(包括其出身、阅历、思想等)与其作品之间的玄妙关系的探讨,以 致不能更加有效合理地科学分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据此,笔者试图以苏轼的思想作为主轴,以其作品 作为副轴,对苏轼的词学成就进行研究一、苏轼的思想及其词学观苏轼出身礼仪簪缨之家,一生思想深受儒、道、佛的影响,加上天生对于绘画、书法等文艺的秉赋, 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苏轼本人的艺术创作思想,乃至于形成其本人独特的艺术创作理论和审美观念,而这 种种观念又不断地渗透在其词学作品之中词学在晚唐温庭筠、冯延巳、南唐后主李煜等人“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成功转型以后,“词 为艳科”几成定论宋初由于天下旧乱而入治不久,纲纪败坏,士风颓废,文人词作相互酬和,粉饰太平, 形成了带有卑弱浮靡之气的“西昆派”局面苏轼之前,北宋词坛依然盛行晏殊、欧阳修等被号为“词中 西昆”的词学风格,而实质上仍然沿承了五代遗风,只有到了一向主张创作不落窠臼的苏轼手中才大发光 彩首先,在苏轼思想中,一种以“挺立士风”、“有补于世”的道德自觉和“载道”精神成为指导他本 人艺术创作的核心思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张载 语)的儒 师精神也正是苏轼本人的终极理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早年的苏轼洋溢着一股积极入世的情怀,在《沁 园春•孤馆灯青》中,他在“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之际回忆道: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 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在该阙词中,苏轼回忆道自己少年初入京城时的意气风发,畅想着能够凭籍自己的“胸中万卷”,努 力“致君尧舜”,实现古圣贤的大同理想也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入世”情怀,苏轼作品中要求一种“载 道”的道德教化的味道才显得愈加浓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在射猎中抒发着自己的豪迈: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疆场杀贼,为国捐躯,这正是这种浓烈的“载道”精神和努力践履传统“忠恕之道"的思想在作品的渗透 和潜在体现其次是苏轼词学观中的“务实”的思想他在《答谢民师书》明显提出作品反对“贵华而贱实”的艺 术理论,而是认为作品应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还进一步说“求物之 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 [1],强调作品中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强调了心灵感触的至关重要。

比如他在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洋溢着对于其第子由的无限怀念之情,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所写“不 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对于亡妻的悲痛追忆等等,这些都是现实凝结在作者心中深 深的伤痕印记,化成了他本人最为真挚的情感其三是作品中强调的“革新独创”的精神在《跋吴道子地狱变相》中,苏轼这样表达自己对于绘画 的艺术见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也是苏轼本人向来所秉持的一种不落窠臼和 追求脱俗的艺术境界比如苏轼本人“以诗为词”的词学本体论的见解中,他认为词应该从诗歌中解放出 来,然后再“细琢歌词稳称声” [2],使之韵律可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此外,他本人对 于“檃栝词”的开创、本人自度《贺新郎》词派、本人作品中突破“词协音律”的藩篱等等,如后人评价 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3],都体现了其本人词学观中的革新和独创的开辟精神其四是苏轼追求“解放”的思想这种“解放"的实质是人文思想和自我精神的解放,并将这种自我 解放的意识渗透到艺术作品中的过程,创作上则表现为作者对于传统格律、传统风格、传统词牌等的突破。

诚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苏词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从《东坡乐府》中可以看出, 苏词的题材不仅融入传统的男女恋情、离合悲欢之类的色彩,还更多地出现了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 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内容,这是对于词体裁的解放,格调的解放和思想境界的解放苏轼在《与 蔡景繁书》中曾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勉继之这里所说的“新词”即指 他对于“檃栝词”的创作,而在《与陈季常书》中也说:“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这里所指的“新词”又指他对于豪放词的尝试叶嘉莹先生认为苏轼的作品中:“有冯延巳挚烈深沉的执 着,有李后主滔滔滚滚的奔放,有晏殊情中的思德圆融,有欧阳修疏隽豪放的意兴和柳永开阔博大的气象 在苏轼手里,词体被解放,词的境界被解放,词人的精神被解放,正是这种强烈的解放思想的渗透才促使 苏轼成为继往开来的“士大夫词”的集大成者二、苏词的创作实践及贡献苏轼的思想融汇了儒、道、佛的三教精神,加之坎坷的仕途生涯,使之始终游离在“出世”与“入世” 的矛盾之中,逐渐在其“道德人生”和“学问人生”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观念,在词 学创作中则形成自己独特的词学观,并将之深深地融汇在他自己的词学创作之中,表现为:(一)苏词的风格特色从晚唐温庭筠、韦庄等人所开创之“花间词”,到南唐后主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词”,再到“富 贵词人”晏殊、“婉约词人”欧阳修等人的词的风格嬗变过程中,苏轼不仅对这种“花间词”和“士大夫 词”均有所继承,对于柳永的“慢词”风格有所沿袭,并且还对于豪放词有肇创之功,对于婉约词有所开 拓,并直接影响到后来辛弃疾之豪放词风、姜夔之“清雅”词风等。

首先是苏轼本人对于“豪放词”的开创据《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言:“词至晚唐 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高度评价了苏轼对于艳丽风格嬗变和豪放风格肇创的意义诸如在传诵千古的名篇《念奴 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之中,苏轼纵横恣肆,奔放洒脱,又 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其词格调雄健顿挫、激昂排宕,乃至于后世盛誉他“横放杰出,自 是曲中缚不住者”[4],“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缈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 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5]南宋苏派词人刘辰翁亦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这些议论都高度地评价了苏轼的豪放词创作和历史意义其次是对于婉约词的继承和开拓苏轼的词包罗万象,体裁风格多元,在婉约词方面也具有较高的造 诣,并且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婉约词的艺术内涵和境界比如他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 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中的名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 泪该词被王国维赞为历代咏物词的最工,又如在《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全首: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对于极其平淡的景象,词人却能够极其细腻地表达他的婉转深情和伤怀情绪,极尽婉转缠绵之思而不 细碎,赋予词以极其感人动情的艺术魅力,并且给人以《雎鸠》“哀而不伤”的艺术享受,难怪张炎在其 著名词评著作《词源》中盛赞苏词“清丽舒徐,高出人表,为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其 他词作中,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被王士桢称为:“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浣 溪沙•道字娇讹语未成》被贺裳评为:“不在'晓风残月'之下以上均说明了苏轼不仅局限于“花间 词”的继承,还能够脱其窠臼,不作无病呻吟之语,又能感人肺腑之深的新的艺术境界二)苏词意境的开辟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苏词“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