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曲耳熟能详的红歌,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有人说,老歌里住着回忆当熟悉的旋律在耳际响起,便回想那些流逝的岁月,每一代人的青春回忆都有不同的旋律作为底色同时,也饱含乐编创者、演唱者不变的真情,是他们用真心和真情赋予了每一首歌曲永久的生命力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我们农奴的心儿照亮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这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歌曲,40 多年来唱响了祖国各地、经久不衰,这首歌曲由著名红歌词曲家马倬根据藏族民歌改编而成的作品,历经时间的洗礼,至今依然广为传唱,并且深受人们的喜爱,并闪耀着动人的音乐光芒马倬,男,1928 年 11 月在陕北绥德一城市贫民家里出生马倬于 1960 年被任命为援藏工作队队长,带领 70 多人入藏工作在此之前,他曾先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工团和西北文工团工作在马倬 50 多年的创作历程中,曾经为一百多首歌谱曲,这其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拖拉机来到咱村庄》 、 《采棉姑娘》等作品尤其是入藏工作的 20 多年,更是为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首《北京的金山上》就诞生在那段难忘的岁月之中马倬 1960 年进藏,当时是民主改革的第二年。
在马倬的团里有以为歌唱演员常留柱,曾经有一天晚上,他急急忙忙来到马倬家,给其唱了一首藏族民歌,这个民歌是一个扎西老艺人唱的《北京的金山上》 ,旋律原本来自西藏山南地区的古老祝酒歌全国解放后,当地的扎西老艺人为了表达藏族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佩和对新中国的赞美,重新编了歌词传唱,并改名为《北京的金山上》 而就在那晚听了以后,马倬非常激动,便激发了创作热情他给常留柱说:“非常喜欢这首民歌,这是一块最好的璞玉,一定要把它雕琢成一首受西藏人民欢迎的既有汉词,又有藏词的好歌曲 ”于是,马倬首先按照原来的民歌加了欠揍,改了一句最后的音调,就让常留柱先唱藏词虽然汉族同志不能完全听懂,但是已经受到了藏族人民的欢迎在其后的时间里,马倬又对这首歌进行了加工,音乐上藏语歌词唱的时候基本上是用原来的民歌因为马倬没有接触过藏族的文字,汉语歌词要填入藏族的民歌中,又要把汉语歌词的韵、音、节奏和音调结合起来就这样一首歌竟然花费了四年时间才加工完成歌词写到:“在北京的金山上,生气了金太阳,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我们农奴的心儿照亮,我们迈步走向社会主义幸福的天堂 ”这个词就是在西藏民主改革后的一年,通过歌词唱出了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后,对党和毛主席一种赶集的淳朴的感情。
常留柱唱了以后,当地的同志们听了以后都非常高兴,给他热烈鼓掌,每年春节慰问演出、下部队演出都会唱这首《北京的金山上》 而舞台上的演出以至常留柱到藏族人民家贺年、贺喜他都唱,普遍受到欢迎1964 年,马倬、常留柱一行多人到昌都地区去采风,选拔音乐人才,便发现了雍西雍西是藏族人,但是她汉语说的很好,嗓音也甜美回到拉萨后,街道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的通知,于是就介绍让她到北京参加汇演当时没有更合适的歌,就把常留柱已经长了四年的《北京金山上》这支歌让她来唱雍西把这首《北京的金山上》带到北京以后,第一场演出就大获成功在演出完谢幕时,周总理上台和演员一一握手,当握到雍西的时候,总理说:“你唱得好 ”最后,周总理建议把歌词略微改动一下:“我们走向社会主义幸福的天堂”应该把它改成, “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 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这首《北京的金山上》很快在全国传播开来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专程前往拉萨录制这首歌,并在全国播放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以她清冽的歌喉和饱含深情的演唱,使这首歌飞遍神州大地,传遍千家万户马倬至今回忆起这段经历还十分激动,他说周总理改得很好, “天堂始终有一点宗教色彩,还有‘走在’和‘走向’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在’这个字的意义更准确,更深刻。
”《北京的金山上最终确定了全部的歌词 》正如马倬所说:“百万农奴翻身解放以后,对党和毛主席的深厚的感激的心情,只有通过这种崇高的,歌颂的东西,才能够象征性的表达出来;另外,它是从民歌改编来的,民歌也是历史上人民所承认的好歌曲好歌,一个要好听,一个是好唱,再一个要有深厚的,能够触动人民的感情,我觉得《北京的金山上》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所以它普及的程度,流传的程度,不仅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喜爱的 ”也许是一种轮回,也许是一种巧合几十年后,雍西的女儿韩红再次延长了这首《北京的金山上》 ,为这首歌赋予了新的音乐内涵而今,阳光下的拉萨,无处不散发着圣城的魅力当我们和马倬再次一起聆听这首红歌《北京的金山上》时,就像是浩浩荡荡的雅鲁藏布江中的一朵浪花,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不息,在新时代的大潮中赋予她历久弥新的魅力2014 年 1 月 17 日 ,著名红歌词曲家马倬老先生因病逝世,与 2014 年 5 月 26 日入葬陕西九龙山公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