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抗拒教育?小心这种“隐性攻击” 任何人一旦被攻击,一定会感到愤怒,并想还击 弱势方没有表达出强有力的愤怒,甚至没有表现出一点愤怒,但他们通过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的方式最终达到效果,我不能直接攻击你,但我有办法令你恼怒,这和直接用愤怒攻击强势方没什么两样 这种心理机制,叫被动攻击,也叫隐形攻击隐形攻击是弱者的武器隐形攻击常出没的地方,是家庭 很多人际关系是失衡的,一方明显处于强势,一方明显处于弱势 并且,强势的一方攻击性很强,同时又不允许弱势的一方表达他的感受 然而,任何人一旦被攻击,一定会感到愤怒,并想还击一个关系不管多么失衡,这一点也不例外 但在严重失衡的关系中,弱势一方不敢表达愤怒,更不敢还击,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甚至还会发生严重的分裂,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愤怒 但是,愤怒一旦产生,就一定会寻找宣泄的出口的弱势一方根本不能直接表达愤怒,那么,他们绝对不敢违背强势一方的要求,绝对不敢挑战强势一方的意志,在强势方的强大攻击下,他们唯唯诺诺,乖得不得了 然而,他们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情况很简单的事情,他们做砸了;很容易兑现的承诺,他们却不守信总之,他们常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令强势一方暴跳如雷。
当暴跳如雷时,强势一方看上去仿佛是遭到了严重侵犯似的 这也正是弱势一方的还击,也是弱势一方潜意识深处的渴望他们没有表达出强有力的愤怒,甚至没有表现出一点愤怒,但他们通过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的方式最终达到效果,却和直接用愤怒攻击强势方没什么两样 这种心理机制,叫做被动攻击,常被比喻为隐形攻击而隐形攻击常出没的地方,是家庭 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以及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最容易失去平衡,而父母也最容易一方面以爱的名义攻击孩子,同时又绝对限制孩子的还击 然而,不管攻击时借用的名义多么伟大,被攻击的孩子都有愤怒产生,他们都得找到宣泄愤怒和还击的方式 被动攻击是弱者的武器 其实,不管关系多么亲近多么特殊,当你对另一个人表现出相当强烈的攻击性时,对方在第一时间产生的一样是愤怒许多人长大后认同了父母粗暴的教育方式,为父母辩护说: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我好然而,假若你请他们做一个简单的工作描述一次一个被暴打的经历,他们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心中仍存着强烈的愤怒 从这一点而言,民主的家庭营造的氛围,就远好于专制的家庭并非说,民主的家庭没有攻击与被攻击。
其实,任何家庭都和社会一样,家庭成员很容易会侵犯彼此的空间,而愤怒也由此产生,这一点是不可避免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攻击与被攻击,而在于攻击产生以后 在民主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均衡的,没有明显的强势方,也没有明显的弱势方这样一来,愤怒一旦产生,他们就可以进行表达,并且,因为他们可以进行很好的沟通,这种表达轻易不会发展到摧毁性的地步由此,因为心中没有郁积愤怒,这样的家庭也就不会有多少隐形攻击 家庭中如此,社会中也如此所以,一个民主氛围重的公司,人们相对比较积极主动相反,一个专制的公司,人们势必会发展出许多被动攻击的方式,于是大家经常会犯一些莫名其妙的低级错误,譬如懒散、遗忘、拖沓与失约这些所谓的马虎大意其实常常就是被动攻击 尽管专制的父母、配偶或老板常压制对方表达情绪然而,他们自己常会被激怒,因为他们发现,无能的孩子、配偶或下属常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这些错误让他们暴跳如雷 其实,这正是对方潜意识深处的渴望,我不能直接攻击你,但我有办法令你恼怒,这和直接攻击你也没什么两样甚至,被动攻击造成的伤害反而更大 被动攻击非常普遍,并不是只有严重失衡的关系才会产生被动攻击,实际上一般失衡的关系一样也会如此。
在一般的亲密关系中,被动攻击也是常见的调节机制瑞士女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在她的著作《怒气与攻击》中描绘说: (关系的)一方占有优势而另一方处于劣势,优势的一方对劣势的一方心存顾忌,从而不得不作出某种程度的妥协,而劣势的一方对优势的一方则感到某种畏惧,必须表现出反抗才能使对方作出让步(双方)进而形成一种脆弱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双方便会发生冲突 此时,若强势的一方采取攻击行动,弱势一方大多会以被动攻击,如沉默不语、躲避、哭泣、离家出走等等,来进行自卫这时,强势的一方将感到自己被忽视、被冷落、被蔑视而生气与此同时,他也会为自己的攻击行动所带来的后果感到懊悔,从而采取某种弥补措施,并作出让步,使双方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因此,在配偶关系中,被动攻击有时会起到调节机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