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靖城园区智能制造示范园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建筑设计专篇一、 工程概况1、本地块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高新区靖城园区地块位于靖城大道东南侧、高新东路西南侧地块交通四通八达2、本次规划智能制造园及万宝龙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5.03公顷(225.45亩),代征城市绿地1.50公顷(22.45亩),实际用地面积为13.53公顷(203亩);其中万宝龙项目总用地面积:1.76公顷(26.40亩),实际用地面积:1.33公顷(20亩),城市绿地面积:0.43公顷(6.40亩);智能制造园总用地面积:13.27公顷(199.05亩),实际用地面积:12.20公顷(183.00亩),城市绿地面积:1.07公顷(16.05亩)3、地块规划条件:(1)、地块用地性质为二类工业用地2)、规划设计控制指标:容积率≥1.0;建筑系数≥40%;绿地率≤20%;(3)建筑限高不低于4层二、 设计依据1、地块用地红线图2、漳州高新区靖城园区靖城大道东南侧、高新东路西南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3、《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20GG版;4、国家有关规划建筑规范、规定、条例;三、设计原则1、合理性在满足建筑物布置分区合理的前提下,设计通畅的人、车流线。
2、适用性建筑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平面柱网合理;立面简洁大方,充分体现现代建筑的经济适用性3、地域特设适用性结合周边环境,顺应地形,采用点、线、面结合的设计手法,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空间四、建筑设计A、总体布置总平面布局上;通过主轴,贯穿东西方向,合理的将地块划分开来,主轴配以景观绿化小品,充分展示现代工业建筑对景观的追求,使建筑、人与环境融为一体提起古代“四合院”建筑模式,通过办公、厂房、宿舍食堂等功能,形成围合式建筑同时极力营造自身的特有景观,做到绿色低碳,通过入口广场、屋顶花园、庭院景观及四周绿带的布置形成绿色开放空间,体现了立体绿化的要求建筑坐落于绿荫之中,拥有优美安静的办公、生产环境本案设计14栋建筑,1~4#楼为公共服务配套,5#~14#为厂房,一层人防地下室;西南侧设置地块主出入口,东南侧设置地块次出入口宿舍设置于地块的东南侧地下室平时为停车库,战时为二等人员掩蔽部本案规划用地面积150300平方米;实际用地面积1353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42742.18平方米;地上计入容积率面积为149011.52平方米;地下不计容建筑面积为30236.39平方米B、交通组织地块二侧紧邻城市道路,交通便利。
货车入口设置于高新二路一侧,出口设置于规划路;机动车入口设置于高新二路一侧,出口设置于规划道路园内货车与机动车分流合理避开城市道路交叉口,地块内路网四通八达,人车人流利用建筑周围的硬地,形成环形的消防通道转弯半径均满足规范要求,高层满足消防扑救面的规范要求C、绿化环境布置地块中庭设置中庭水景,与河道及周边的景观资源形成围合景观绿化设计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及绿化设计的立体化沿建筑周围空地种植花卉、灌木以及绿篱,建“围合式”建筑内中庭设置中庭绿化,在道路两侧布置垂直绿化,地面停车采用草皮砖,争取更多的绿地,改善环境本工程西、南、北侧的绿化设计结合道路规划的绿化设计统一进行同时本工程的屋面和室内尽量结合环境设置不同的垂直绿化,以达到多层次、立体的绿化环境,给人创造美好的、温馨的氛围树种选择以当地区性适宜的乔灌木为主,做到绿色环保低碳D、低碳分析绿化屋顶取代阳光直接暴晒的屋面可延长屋顶及屋顶表层寿命,并提供给办公人员和客户一个休憩的公共绿化空间建筑底部部分架空,形成一个完整通透的通道,利于空气流通,可提高建筑底层的舒适性,降低中庭温度,为工作人员和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室外休憩环境利用排气热能加热冷新风,从而起到节约制冷能量消耗的作用。
为最大化业主的利益,高性能建筑外壳将通过节能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高效隔热层、彩釉玻璃、遮阳设备结合使用,为该建筑提供一个匹配的建筑外壳利用电梯下降重力的作用,产生大量再生能源,可为电梯自身或其他设备节省大量能源通过使用循环再生材料降低污染,充分利用有限的能源五、单体设计A、平面设计1#~4#为公共服务配套用房.建筑最高建筑在1#、2#楼,建筑高度为30.2m1#,2#为办公楼,3#,4#为宿舍楼每层一个防火分区,各方面均满足功能的需求和消防安全的要求5#~12#为厂房,建筑高度为:22.800M.火灾危险性为丙类;每层一个防火分区,各方面均满足功能的需求和消防安全的要求13#~14#为为厂房,位于万宝龙地块,建筑高度为18.3M,火灾危险性为丙类;每层一个防火分区,各方面均满足功能的需求和消防安全的要求B、立面设计建筑立面方案:注重细节设计,在近人尺度与建筑关键造型部位做细位设计,用多种颜色的外墙相互错落,塑造出现代的数字化立面六、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数值单位备注总用地面积150300㎡225.45亩 城市港道边绿地面积15000㎡22.45亩实际用地面积135300㎡93.29亩总建筑面积182838㎡ 其中计容面积153306 其中公共配套及服务中心28155.90㎡ 厂房125150.47㎡ 不计容面积29531.93㎡ 其中地下室29531.93㎡ 建筑占地面积54394.32㎡ 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7692.60㎡ 堆场占地面积6701.72㎡ 建筑密度40.20% 容积率1.13 绿地率19.09% 公共配套及服务中心面积比18.37% 公共配套及服务中心占地比5.65% 其中机动车停车位992辆根据《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中要求,以办公其他办公配建标准,机动车位配置以1车位/100㎡建筑面积计算。
计算停车位:153辆)地上停车位116辆地下停车位876辆非机动车停车位(地上)570辆根据《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要求,以办公其他办公配建标准,非机动车位配置以4车位/100㎡建筑面积计算,停车位用地面积内非机动车按每车位1.8㎡计算计算停车位:85辆)● 智能化设计专篇一、本项目智能化设计拟包含如下设计内容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2. 信息设施系统3. 信息化应用系统4.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1. 建筑设备监控与集成管理系统5. 机房、电源与防雷接地系统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本工程按照一级保护对象,采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形式消防控制中心设在一层,系统设置智能型总线制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装置三、信息设施系统本工程信息设施系统包括:通信接入系统、交换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卫星接收与有线电视系统、背景音响与公共广播系统、会议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时钟系统等四、信息化应用系统本工程信息应用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物业运营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等五、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本工程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汽车库(场)管理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等。
中心机房宜与消防控制中心合用一室六、建筑设备监控与集成管理系统对本工程内各类电器设备的运行、安全状况、能源使用状况及节能等实行综合自动监测、控制与管理,设置实用型(着重考虑节能与有效的控制管理方面)的建筑物自动化系统(BAS)采用系统集成管理系统,以确保节能、提高管理效率、延长机组寿命、确保特殊场所对温湿度的要求等七、机房、电源与防雷接地系统本工程包括消防/安防控制中心、智能化系统设备总控室、通信接入机房、信息中心设备机房、有线电视前端设备机房等,应为机房预留足够的使用面积,并考虑值班用房消防/安防控制中心与建筑物设备自动控制中心等尽量相邻设置机房重要设备采用UPS供电方式本工程采用综合接地方式,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基础作为综合接地装置,综合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结构设计专篇一工程概况(详细建筑设计说明篇)二建筑结构设计要求参数名称参数取值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0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结构耐火等级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三设计依据3.1、建筑专业及其它工种所提供的有关图纸3.2、现行国家规范、规程及福建省地方标准和有关规定、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223-20GG《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GG《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GB50009-20GG《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GG《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GG《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GG《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GG《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GG《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GG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GG《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GG《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GG。
3.3、设计荷载3.3.1风雪荷载: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多层建筑:Wo=0.60KN/m2(50年重现期)B类3.3.2使用活荷载:厂房5.0KN/m2办公室、宿舍、研发中心2.0KN/m2走廊2.5KN/m2楼梯、候梯厅3.5KN/m2卫生间2.5KN/m2电梯机房7.0KN/m2上人屋面2.0KN/m2不上人屋面0.7KN/m23.3.3填充墙荷载:墙体部位墙体材料恒荷载标准值外墙(厂房)190厚混凝土多孔砖190厚混凝土多孔砖,条砖、涂料饰面;3.8KN/m2内墙(厂房)190厚混凝土多孔砖190厚混凝土多孔砖+双面20厚水泥砂浆3.6KN/m2外墙(办公楼)19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19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条砖、涂料饰面;2.8KN/m2内墙(办公楼)19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19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双面20厚水泥砂浆2.6KN/m2卫生间(隔墙)120厚混凝土多孔砖120厚混凝土多孔砖+双面20厚水泥砂浆2.8KN/m2其他恒载和特殊设备荷载按实计算四、基础设计4.1.根据周边的地质情况以及周边建筑物的施工情况,本工程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或者高强预应力管桩,具体采用何种基础型式,详最终的地质报告确定。
五、结构抗震设计5.1结构形式:框架结构5.2建筑抗震设计参数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抗震设计参数如下取值:抗震设防烈度: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场地类别: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场地设计特征周期:Tg=0.40s阻尼比(弹性分析):ζ=0.05多遇地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0.125.3、使用环境分类二类环境:与土壤直接接触的构件、水池、集水井及露天条件下的构件其余属于一类环境5.4结构抗震设计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简称丙类),按建筑类别调整后用于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