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球金融架构中的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危机浅析全球金融架构中的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危机摘 要: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已向经济危机转变对于产生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原因,各类文献已有大量解读本文试图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阐述全球金融架构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根源通过对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问题进行分析,更深入的探讨金融危机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系统性风险;金融危机一、序言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美国房地产市场、抵押贷款市场传到金融衍生品市场,再传到银行借贷市场、股市和商品期货市场危机性质已从次贷危机转化为信用危机,目前正在向实体经济和全世界传播目前对于引发危机的原因,人们关注的焦点还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次级房贷市场的过度发展以及全球流动性泛滥对房价的推波助澜所引发的泡沫然而值得反思的是自 20 世纪 80 年代金融创新活动迅猛发展以来,全球金融架构已发生深刻的内在变化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全球金融系统的深刻变化必然在尚未完成的长周期中积累了某些系统性的风险这一次风险的集中释放表明全球金融系统所存在的某些严重问题并未引起各国足够的重视本文的思考即是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全球金融架构中各个层面的系统性风险根源。
信息问题对经济效率有着重要影响,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的增加会加大交易各方进行理性交易的难度,导致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的增加,进而引发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导致金融系统中的风险不断累积二、全球金融架构中信息不对称的根源及引发的系统性风险1、次级贷款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影响在美国,优质贷款申请者的信用评分一般在 660 分以上,而次级贷款申请者的信用评分低于 620 分,债务与收入比可超过 55%,不必出具收入证明文件次级借款人通常有包括迟付、破产之类的欠佳信用记录,或者信用记录不全由于次级贷款的风险较大,因而其贷款利率也较高2001~2005 年的房市繁荣带来了次级房贷市场的快速发展2005 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放贷标准的明显下降,甚至还接受缺乏充分资信证明文件或具有高债务-收入比的借款申请由于次级贷款不强制要求借款者提供全套的收入证明文件,因而放贷者不能获取充分的有关借款人的信息,对于借款人的还贷能力也就不能作出客观、充分的评价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借款者也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对于借款者而言,次级房贷的吸引力在于:一方面,次级房贷可以让原本不能申请房贷的低收入阶层也拥有自己的房地产;另一方面,尽管次级房贷利率较高,但只要房价不断上涨,借款者就可用房产作抵押借新还旧或出售房地产来规避可能出现的违约。
因而只要房价继续上涨,低收入借款者就会敢于冒险获取贷款这就使得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中收入不稳定或较低的高风险借款者的借款越来越多越是抗风险能力弱,收入不稳定的低收入者越是倾向于冒险获取贷款,而相对较高的次级贷款利率也将一部分收入状况虽不够满足申请优级贷款条件,但收入并非最低和最不稳定的借款者挤出了次级房贷市场最终导致去申请次级贷款的借款者往往是收入最不稳定,信用状况最差的人由此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大大提高了房贷机构的风险集中度2、资产证券化的过度发展引发了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次级贷款发放机构把具有特定期限、利率等特征的次级贷款组成“资产池”,以此作为现金流支持,发行“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BS)以 MBS 为基础资产进一步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ABS),其中,又衍生出大量个性化的“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 debt obligation, CDO)这一过程还可继续衍生,并产生“CDO 平方”、“CDO 立方”等产品在资产证券化产品一级一级构建的过程中,越往后衍生的证券化产品与最初的基础资产的联系就越模糊,风险链条的不断延伸使得衍生证券的价值日渐脱离基础资产,而且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各种质量的资产被混杂在一起重新打包出售,这就使得投资者很难弄清楚手中证券化产品所产生的现金流究竟来源于何种基础资产。
随着杠杆的运用和链条的不断延伸,次级贷款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随着资产证券化的金融创新不断得以放大此外,资产证券化过程本身也是高度信息不对称的首先,证券化的过程异常的复杂,甚至非常专业的投资者也很难看懂那些并没有经过完整经济周期检验的定价模型其次,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机构为使风险较大的基础资产证券化产品看起来吸引人,不断模糊基础资产与衍生证券的联系,使得投资者只关心眼前的利益却忽略了衍生证券背后基础资产蕴含的巨大风险此外由于风险在复杂的链条上不断被交易和传递,交易参与者(特别是最初的发放贷款机构)很难有积极性来监测相关贷款的风险,由此又产生了贷款发放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显然,证券化产品存在过长和复杂的风险转移链条一旦信息披露和风险定价出现问题,巨大的金融风险就很容易在链条的某一环节积聚因而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越来越非理性化,风险不断被创造却得不到间歇释放,只能在基础资产的风险被市场突然认知到时,引发整个金融链条的断裂和金融市场的崩溃3、信用评级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道德风险信用评级作为一种揭示信用风险的手段,在构建证券化产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却成为其挥之不去的阴影。
首先,发行方付费的业务模式导致评级机构道德风险的膨胀据统计,评级机构 90%的收入来自发行方支付的评级费用这使得评级机构有动力为大型的证券发行机构提供更高的评级由于评级机构的收入是基于所评级证券的金额,而不在于信用评级能否真实地反映相关信用风险,评级机构可能从主观上一定程度地放松了信用评级的标准利益的关联加之评级过程的不透明,使得评级机构有动力私下与被评级机构达成某种提高证券评级的协议,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其次证券化产品的评级方法和数据对监管部门、公众和使用者都极不透明,因而投资者对证券评级的过程知之甚少,且监督成本过高,因而信息的不对称减弱了投资者对评级过程的监督,使得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愈加严重风险不能被证券评级客观的揭示,甚至人为的掩盖衍生证券的高风险,这就大大增加了系统性风险4、对冲基金运作的信息不透明及其监管缺乏加大了系统性风险的累积目前对冲基金直接和间接控制的资金量非常大,且对冲基金多进行杠杆交易,其放大的风险更是不可估量据统计,对冲基金的总规模在 2 万亿美元左右,平均杠杆率在 3~4 之间,也就是说,对冲基金控制的资金高达 8 万亿美元,它的举动足以影响总市值约为 20 万亿美元的美国股市。
欧美等主要工业国家出于促进金融创新的考虑,不主张对冲基金进行登记注册,从而使对冲基金在信息披露、投资策略等方面享有较大的自由度监管的放松使得对冲基金的运作过程变得极不透明,这刺激了对冲基金在金融衍生品上的冒险行为对冲基金从事杠杆交易,这使得其收益与风险变得不对称,使用较少本金一但冒险成功就能获得巨大收益,而若冒险失败却可以将风险转移给交易对手和整个市场因而金融衍生品的创建不但没有分散风险,反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严重的冒险行为,使得风险越来越集中到风险偏好较强的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身上考虑到这些资产并不体现在这些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负债表中,且其具有的风险呈杠杆倍数,风险就越积越多,导致在市场出现问题时,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和为其直接提供杠杆资金的交易对手就首当其冲,损失惨重5、场外交易的迅猛发展及其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场外交易又称柜台交易(OTC),指交易双方直接成为交易对手的交易方式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06 年末,全球场外衍生产品市场名义本金余额为 415.2 万亿美元,较 2005 年增长 39.5%,场外衍生交易的跨境交易占比持续上升,到 2007 年 4 月,跨境交易占比上升为 66.9%,超过 2/3。
场外交易市场不像期货交易所那样的场内交易市场有健全的保证金制度、强制平仓的及时降低风险的制度,而且其合约不是标准化的,不像标准化合约那样容易对冲风险此外,在场内交易市场,所有交易者的对手方都是期货交易所,而期货交易所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信誉保证交易的安全进行在场外交易市场交易者互为对手方的情况下,交易者面临的信用风险是很大的由于场外交易市场的运行很大程度上是众多机构与个人间互相进行的,其交易信息对外界来说是封闭的,监管机构即使想对这些交易进行监管,其监管难度也是非常大的相对于场内交易市场的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及相对完善的监管环境,场外交易市场不仅本身的运行规则存在巨大风险,而且因为其运行的信息对外界非常不透明且涉及大量的跨境交易导致监管的不力,因而这必然使大量的风险得以积聚但却得不到相应的监管这也使其成为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根源6、美联储对金融市场的救助历史引发道德风险作为美联储支持美国经济渡过难关努力的一个副效应,房产和股票价格在过去几年的涨幅惊人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在这一牛市中获利颇丰既往的多次经验使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相信,如果股票和债券价格大幅下跌,美联储将会迅速降低利率水平,向金融体系中注入更多的货币来帮助支撑股市和债市。
经历了 1998 年对冲基金巨额损失引发的危机、2001 年的恐怖袭击和 2003 年通货紧缩的忧虑后,人们普遍感觉可以承担更大的金融风险可以说,美联储为激进的投资者提供了免费的保险美联储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愈加严重由于各金融机构总是期望在面临困境时会得到美联储直接或间接的救助,因而这促使其冒更大的风险去获取巨额利益,就算失败也会得到美联储的救援尤其是那些对市场影响较大的大型金融机构,他们的规模使得他们相信在自身陷入危机之时,美联储为避免其倒闭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绝对不会坐视不理因而美联储的救市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金融机构的冒险三、对全球金融系统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应对措施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累积的重要根源,其引发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问题扭曲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促使了机构及个人的冒险行为此外信息的不对称也使金融监管面临巨大的挑战监管滞后于市场交易导致金融系统的风险不能及时被揭示并得以释放,因而使得风险不断积聚并集中释放,引发金融动荡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措施:1、监管机构要促使商业银行严格贷款发放的条件,要求借款人提供充分的收入证明文件及个人信用信息,同时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建立历史档案并在商业银行间形成信息共享机制。
尤其是在经济的繁荣期更要对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加强监管,防止商业银行为追求利益而放松贷款条件2、在住房问题上政府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借款人的不同信用,分离低收入阶层到房屋租赁市场和廉租市场由于低收入阶层一般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房地产业繁荣时商业银行放松信贷标准,低收入者就会冒很大风险去获得贷款,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加剧,且低收入者对利率和房价较为敏感,严重依赖商业银行获得房屋抵押贷款,无疑将增加系统性风险3、在发展金融衍生品时,须充分认识到衍生产品的两面性金融衍生品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类的金融创新如果过度发展,极易导致衍生金融产品与基础资产的脱离,从而使得风险链条不断得以延伸造成信息的不对称,最终失去对衍生产品的合理定价与监控能力因而在进行资产证券化时要控制好杠杆的使用和衍生产品创建的层级,缩短衍生证券的风险链条4、加强监管的全球性协调对冲基金冒险而影响巨大的交易行为、场外交易市场所涉及的大量跨境交易这都不是靠一国的监管就行的,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活动以及危机向全球蔓延的特点,迫切要求监管的全球性协调发达国家在经历如此严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其加强彼此间监管协调的动力显然大大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项目管制短期内也许避免了直接冲击,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其负面影响。
因此,不能对此存有侥幸心理,而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协调5、建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