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厄尔尼诺-拉妮娜现象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7.42KB
约33页
文档ID:33492987
厄尔尼诺-拉妮娜现象_第1页
1/33

厄尔尼诺现象 2010/11/2 19:11:00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西班牙语:El Nio),又称圣婴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 4 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condition);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episode)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因为这种气候现象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发生而其中 nio 在西班牙语是“男孩”之意,El 是定冠词这现象往往持续好几个月甚至 1 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厄尔尼诺相反的自然现象称为拉尼娜(La Nia),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成因  对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

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减弱,甚至变为西风时,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厄尔尼诺形成的前兆包括:印度洋、印尼与澳大利亚气压上升; 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东面的海面气压下降; 南太平洋的贸易风减弱或往东面吹; 秘鲁附近的暖空气上升,令当地沙漠下雨; 暖空气由太平洋西岸扩散至印度洋与太平洋东面同时它令东面较干燥和有干旱的地方降雨基本特征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他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监测一般认为海水表层温度连续三个月高出平均值 0.5 摄氏度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当前气象学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我国气候的影响(1)台风减少。

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即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 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 1931 年、1954 年和 1998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影响大型厄尔尼诺现象曾经在以下年份出现:1790-93、1828 、1876-78、1891 、1925-26、1982-83、1997-98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曾经在以下年份出现:1986-1987、1991-1994、1997-1998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9-20101982 年 4 月至 1983 年 7 月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 4至 5℃,造成全世界 1300~1500 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1986 年至 1987 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 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

1990 年初又发生厄尔尼诺前兆现象这年 1 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 1℃;接近海面的 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 10 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 15~30 厘米1997 年至 1998 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 3 至 4℃,令长江出现大水,华南地区有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这次厄尔尼诺现象紧接 1990-1994 年发生,频密程度罕见,但规模较小中国西南五省的旱情也是由厄尔尼诺现象所引起的同时,厄尔尼诺现象带动的温暖海水,影响鱼类的成群移动,破坏珊瑚礁的生长探索 在探索厄尔尼诺现象形成机理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这样的巧合:20 年代到 50 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现象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50 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动进入了活跃期,与此同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而且表现十分强烈根据近百年的资料统计,75%左右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在强火山爆发后一年半到两年间发生的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特别关注,有科学家就提出,是海底火山爆发造成了厄尔尼诺暖流。

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 50 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 10 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 4~5 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分析指出,当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加速时,赤道带附近自东向西流动的洋流和信风加强,把太平洋洋面暖水吹向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深层冷水势必上翻补充,海面温度自然下降而形成拉尼娜现象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研究状况历史记录显示,自 1949 年至 1990 年的 40 余年间共发生 10 次厄尔尼诺现象,平均 3.5 年一次,而 90 年代以来的最近几年里竟出现了 4 次(1991 年~1992 年、1993 年、1994年~1995 年、1997 年~1998 年),实属历史罕见。

而且,90 年代以来太平洋海温长期持续偏高,时起时伏的厄尔尼诺现象伴随着全球气温持续异常,自然灾害特别是气候巨灾频发这表明,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有加快、加剧的趋势是谁在助长“圣婴”、“女婴”作恶?人们已经认识到,除了地震和火山爆发等人类无法阻止的纯粹自然灾害之外,许多灾害的发生同人类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天灾八九是人祸”这个道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那么肆虐全球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否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呢?近些年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发生、程度加剧,是否也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有一定关系?有科学家从厄尔尼诺发生的周期逐渐缩短这一点推断,厄尔尼诺的猖獗同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有关,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助长了“圣婴”作恶当然,要证明全球变暖对厄尔尼诺现象是否起了作用还需大量科学佐证但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的结果,也可能产生一个更温暖的世界,这样,是厄尔尼诺现象引起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暖加快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就陷入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人类最终彻底走出“厄尔尼诺”怪圈,也许就取决于人类自己对自然的态度.1998 年 2 月 3 日至 5 日,来自世界各国的 100多名气象专家聚集曼谷,研讨对付“厄尔尼诺”的良策。

科学家们认为,在预测厄尔尼诺现象方面,人类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少因“厄尔尼诺”造成的灾害得到了较为准确和及时的预测,使人类能够未雨绸缪科学家发出了这样的呼吁:拯救大自然,也就是拯救人类自己拉尼娜现象 2010/11/2 19:11:00拉尼娜现象 概述名词解释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圣女婴),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 60 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尔克环流,当沃尔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尔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1988 年-1989 年,1998 年-2001 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1995年-1996 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形成原因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词义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a”(注意不是 La Nina,因为百度百科无法正确显示带西班牙文特有字母,带拗音符的 n,所以这里的西班牙文原文无法正确显示,而 La Nina并非西班牙文,这样写的原因是不懂西班牙文)——“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 6 个月以上)。

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 1950 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 90 年代,1991 年到 1995 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 年~1989 年,1998 年~2001 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 1 至 2℃ ,1995 年~1996 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现象表现近期播报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最近一次的西南干旱厄尔尼诺与拉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