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调查报告范文历史调查报告范文篇一:历史调查报告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 开启尘封的历史古迹--------平顶山历史古迹 初一历史课本中,平顶山的历史成了一种尘封的记忆平顶山市坐落于落凫山脚下,因有一座“平顶山”而得名遍布全市及县区的历史古迹如星罗棋布,为平顶山的悠久历史增添了丝丝古韵,更让平顶山市具有“鹰城”的美誉据考古学家研究,从平顶山市出土文物表明,平顶山还是鹰的故乡呢!为了让世人对平顶山市的历史古迹有更深刻的了解,揭开其神秘面纱,特对平顶山市的历史古迹作了调查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并以调查报告的文字形式呈现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平顶山市周边的历史古迹,丝丝古韵见证了平顶山市的历史变迁,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历史景观下面介绍 一、应国墓地遗址西周至战国 发掘墓葬 310 余座,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代表3 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一、二阶段代表应国文化;第三阶段代表楚国文化;第四阶段代表两汉文化出土铜、铁、铅、锡、金、陶、骨、玉石、贝蚌、木等各类文物达万余件尤以铜器、玉器为大宗 二、蒲城店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汉 蒲城店遗址位于卫东区东高皇乡蒲城店村北,20 世纪50 年代发现, 1963 年,应国墓地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XX 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XX 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开始对蒲城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蒲城店遗址是一处包括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西周、春秋、战国、汉、宋、明各个时期连续使用的大型遗址,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和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为主,又有两周、汉、宋、明各个时期的遗存,发现有房基、壕沟、灰坑、墓葬、水井灶等遗迹它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和夏代二里头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根据所发现的遗迹判明,蒲城店遗址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第二阶段代表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第三阶段代表两周文化;第四阶段代表两汉文化;第五阶段为宋代遗存;第六阶段为明代遗存 三、风穴寺及塔林 唐至清 位于汝州市东北 9 公里嵩山少室主峰南坡的风穴山中风穴寺创建于北魏,距今 1400 年始名为“香积寺” 隋代称“千峰寺” ,唐代扩建为“白云寺” ,俗称“风穴寺” 现存殿堂禅舍 140 余间、石桥 5 座、碑碣百余通,占地面积 250 余亩寺院坐东北朝西南,依山就势而建,现有金、元、明、清历代建筑百余间,主体建筑基本上按中轴线对称公布由山门经天王殿至中佛殿、毗卢殿。
毗卢殿后为一高台,台上建成方丈院一座,望州亭位于寺后的山坡上,七祖塔耸立在毗卢殿西侧位于中轴线东侧有地藏殿和观音阁,西侧有钟楼的藏经阁唐、宋、元、明、清各代建筑俱全,并有成群墓塔 寺院建筑中以唐代七祖塔、宋代钟楼、金代中佛殿较为重要 寺内碑碣林立,上自五代后汉的《风穴寺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下至宋、元、明、清所立之碑或记事,或畅兴,或刻诗,真草隶篆,各体具备 塔林分布在寺院外的山坡上,佛塔林立,星罗棋布,依其地势高低分为上、下塔林共有元、明、清历代砖塔83 座是河南省第二大塔林其中元塔 16 座,三层居多,五层较少最高者 8 米,最低者米合葬塔仅一座,即瑞公、显公大禅师之塔,是我国塔林中所少见的明塔 52 座,清塔 14 座,民国年间塔 1 座,大部分仿明代手法,但塔的外貌更加秀丽 四、张公巷瓷窑遗址 北宋 张公巷瓷窑遗址位于汝州市区东部,中大街与张公巷交汇处,是一处北宋末年的青釉瓷窑遗址,张公巷窑址地层堆积厚 3 米左右,主要遗迹有澄泥池、排水设施、灰坑等青釉瓷是张公巷烧制的唯一产品釉色可分为淡青、灰青、青绿和天青等常见的以薄胎釉为主,釉面玻璃质感强,胎骨有粉白、灰白、洁白和浅灰,胎质细腻坚实。
器形有碗、花口拆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椭圆裹足洗、椭圆平底洗、圆形平底洗、板沿平底洗、四方平底盘、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盏、盏托、堆塑熏炉、套盒和器盖等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外裹足的极少,个别的似裹足又不术明显器底有支钉的绝大多数是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支钉分三、四、五和六枚碗、盘、瓶等器物圈足上常见透明釉露胎,部分圈足底面无釉窑具以匣钵、垫饼、支烧和垫圈为主 张公巷瓷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深入研究汝窑烧造工艺的流传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青瓷文化的内涵 五、法行寺塔唐代 法行寺塔位于汝州市内东北隅的塔寺街,原法行寺院内据明代万历年碑记:“法行寺创建于大唐” 另据直隶汝州志载:“法行寺在城法行街,本名法华寺,及梁武帝与讳志公禅师讲道处也,中有志公浮图一座,屡经重修 ” 法塔平面呈方形,高约 30 米,上为九层八角形迭涩密檐,顶部在砖刹座上立宝珠形铜刹塔身南壁辟圆券门,门内设方形塔心室,可达第二层,室顶用迭涩砖砌筑方形塔身的壁画砖虽经多次抽换,外型仍保留有唐代风格,当为唐塔但从整体造型上看,塔上部为八角九层迭涩密檐,同时又为宋金时期建筑在一座砖塔上表现出两个不同时代的风格,在我国古塔史上看实属少见,为研究古代砖塔提供了实物资料。
六、汝州学宫(文庙) 清代 又称文庙,坐北面南,地势北高南低院内中轴线明显,排列有大成殿、启圣宫、名宦、乡贤等主要大殿及廊房 50 余间据建筑形式考证,可能为明代中、晚期所建整个群体布局合理,保存基本完好XX 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坊为文庙主要殿堂之一,居文庙南端,系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 3 间,进深 2 间殿台高筑,柱础作圆鼓形,高檐柱,细小昂,耍头作卷云状殿顶施青瓦,有脊饰文明坊居大成殿之后,面阔 3 间,进深 2 间整个建筑被后人改建 大成殿位于文明坊之后,系单檐庑殿式建筑,面阔 5间,进深 2 间,缘瓦兽吻,正檐斗拱殿内设楹柱 4 根,正间正中脊檩有清嘉庆十六年重修字样 启圣宫,居大成殿之后,系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 3间,进深 2 间,造型简单,无其它装饰 七、清凉寺汝官窑遗址 清凉寺汝瓷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中及村南河旁台地上上层为金元时期文化层,下层为宋代文化层该遗址是一处宋、金、元时代烧造历史延续百年的重要制瓷场所并发现了作坊、窑炉、排水沟、灰坑、水井、澄泥池等重要遗迹、出土了汝官窑的典型器物及大量瓷片,此后,又先后五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根据大量的遗迹及出土文物证明,该遗址是一处北宋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汝官窑遗址。
汝窑系我国五大名窑之一,它作工精细,胎坚质密,釉层深厚,清澈蕴润,其精湛的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汝官窑的发现不仅为汝瓷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而且为考古界寻找了半个世纪的汝官窑遗址之谜的悬案得以了结1987 年至 XX 年经过 7 次试掘和发掘,该遗址可划分为七层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器物类型、胎质、釉色和装饰技法的发展变化,可划分为五期:第一期年代为北宋早期,即宋太祖至宋真宗时期第二期为北宋中期,即仁宗、英宗、神宗时期第三期为北宋晚期,即哲宗、徽宗、钦宗时期天青釉主要见于本期,这进一步证明了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和徽宗时期的二十年左右第四期为金入主中原到金来亡这段时期 第五期为元代由此可见清凉寺汝瓷窑址创烧于宋初,北宋晚期发展至鼎盛时期,金、元继续烧造,停烧于元代末年八、三苏祠与墓北宋 三苏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的墓冢,位于河南省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坟院座北朝南,占地面积 14800 平方米,院门古朴雅致门前神道两旁四株古柏苍翠挺拔,遮天盖地雕工精细的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人两侧侍列仪仗严整入院,迎面是一座高米、宽米的红石牌坊, “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镌刻于坊楣正中,枋柱阴刻苏东坡“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坊楣背面是郏邑正德年间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同《祭三苏先生文》 穿过石坊、飨堂、祭坛,就来到三苏墓冢前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为“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 、 “宋老泉苏先生墓” 、 “宋颖滨子由苏先” 冢前耸立墓碑,碑前分别设石供桌、石蜡台、石香炉现在整个坟院内有 588 株古柏,交错葱郁,遮天蔽日,柏香扑鼻,傲干奇枝,山风袭来,满园幽穆XX 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他才华横溢,命运多舛,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皇帝在朝官至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在地方上当过 8 个州的太守,政绩卓著;在诗词文赋和书法绘画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是我国古代天才的文学家北宋元丰七年(1084 年)贬汝州团练副使时,其弟苏辙也落职汝州在此期间,兄弟二人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北靠嵩山,南眺汝水,峰峦绵亘,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因而赞赏此处“形胜类其乡” ,继而想到:生前壮志难酬,死后就埋在这里关注国家安危,以尽忠贞之志!苏东坡关嘱其弟苏辙:无论我日后死于何处,也要设法运到此地安葬,并由你为我写墓志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 1101 年)六月,苏轼在常州病重期间,又给其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
”次年(公元 1102 年)闰六月二十日苏辙遵其遗嘱,与轼之子苏过扶柩将其运至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安葬苏辙难忘与兄长苏轼手足之情,不忍心让兄长独眠他乡,便嘱其妻子待自己死后,也葬此地与兄作伴政和二年(公元 1112)十月三日,苏辙卒于颖昌(今许昌)其妻也将其葬于此,始称“二苏坟” 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廿十五日卒于京师(开封)安葬于四川彭山县安镇乡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 年)郏县尹杨允渭:“两公这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和陟降左右盖未始相远遂置老泉衣冠瘗诸两公之间 ”遂称“三苏坟” 三苏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较大影响,后人为表彰苏轼父子之功绩,扬其美名,又在三苏坟西南 300 米处修建一座“三苏祠” ,祠内至今还保存着元代“三苏”泥塑像,苏洵居中,轼、辙并列左右,三人身朝服、面含微笑嵋山之颠塑有一尊高达米的苏轼布衣雕像如今,郏县人民政府又筹巨资对三苏坟内的古建筑进行修缮,每天来这里拜谒凭吊的游客络绎不绝通过调查,小队员们发现有如下情况,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加强对这些景点的保护,使古迹能重新焕发出其内在活力,成为平顶山市的“活化石” 。
2、加大对这些景点的宣传力度,使这些历史古迹能成为鹰城青少年热爱家乡、进而保护家乡、建设家乡的“活教材” 篇二:关于历史调查报告关于历史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10 月 30 日~11 月 8 日 调查方式:网络问卷 调查者:广州大学生 调查内容:本次调研内容主要是通过对当代社会焦点问题和历史事件的分析,研究大学生如何对待中日关系的态度和看法 调查目的:通过分析中日近代史,联系社会现状,探究大学生到底应该对中日关系持怎样的态度,以及这段历史对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的意义,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客观对待现实问题的态度 我们知道,中国与日本是一对历史悠久的邻国,早在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就有了互相的知识交流,还互派使者去对方的国家里工作与学习但是,这位邻国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却有着不同的形象:一个残暴的,凶横的侵略者——这个是不能被遗忘的 如今这是一个世界较稳定的时代,没有了过去的世界大战那种烟火缭绕的状况,所以大多数国家的人都淡忘了“战争”这一名词,警觉也漫漫淡化在这些住在这些国家里的人们的内心深处 在看似和平的生活中,有许多被暗淡了的,但是人们对于中日历史事件,如“南京大屠杀” , “七七事变”等等的看法是怎样的呢?对两国现今的交往又有哪些影响呢?那么我们来看看我们统计的结果:我们统计了 119 人的调查,都是广州在校大学生, 题目如下: ( )1、34 万中国无辜的男女老少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几十亿美元的财产遭到日军的破坏和掠夺,您对于南京大屠杀有何看法? A、知道了就得了,没必要再深究 B、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我们要永远铭记! C、日本军阀绝对不可以原谅,要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