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外汉语偏误汇总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7KB
约8页
文档ID:473502608
对外汉语偏误汇总_第1页
1/8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综述随着汉语的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学习人数的增多,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 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 出现偏误现象, 影响着教学和语用效果, 本文主要从近几十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语调、汉字、语法(词法、句法)三个方面对偏误现象研究和分析进行梳理,做一下总结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 在 1967 年首先提出失误 (mistake)和偏误 (error) 两种类型者对目的语的掌握情况和实际的语言能力 ,因此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EA) 和第二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 研究是以 1967 年Corder 论文 The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的发表为标志的 1972 年 , Selinker 提出 /中介语理论 ,为深入研究 /偏误和习得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中国 ,1984 年鲁健骥的 5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6 的发表 ,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这一领域的开始一、语音语调的偏误分析(一 )双音节词偏误分析夏晴《韩国留学生学习普通话时二字组及其在语流中的声调偏误分析》 (2006) 在其论文中则侧重在语流中探讨韩国留学生的两字调偏误。

最后得出结论:韩国留学生在汉语声调的学习中,四声的习得情况最好,一声和二声其次 ,三声情况最为严重侯晓虹、李彦春《初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的发音规律研究》(2006)以巧名初级汉语水平的韩国留学生为对象,调查了他们在 16 种双音节词语组合模式的发音过程中声调的偏误问题 并根据不同声调组合的不同难度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声调发音训练的对策董倩倩 《日本留学生轻声声调习得偏误初探》(2012)指出 :“轻声双音节词前字被误读成阴平的偏误所占比例最大并从音调和音高两方面分析了原因二 )调域调型偏误分析罗音《俄罗斯人学习汉语语音偏误分析》(2007)从静态声调和动态声调分析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 ,指出俄罗斯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时产生的偏误大部分是由于母语负迁移导致的杜明超《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干扰》 指出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声调有一定的干扰徐瑾《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指出 :“俄罗斯留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现象 ,首先 ,表现在调型上的错误其次 ,俄罗斯留学生声调偏误还表现在调域缺陷上第三 ,俄罗斯留学生的声调偏误还表现在在语流当中的声调偏误和变调失误。

”(二 )语音对比偏误分析刘艺《日韩学生的汉语声调分析》 (1998) 利用日韩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同美国学生的汉语声调进行对比 得出的结论:韩学生的阳平和上声声调曲级极接近,有时极其难以分辨;去声问题日韩学生同美国学生一致,偏误集中在调型上而不是调域上;阴平情况也有相似之处,阴平调较中国人低得多吉娜、简启贤《初学汉语的泰国学生的语音偏误分析》 (2004),通过泰语和汉语的对比研究 ,指出泰国学生初学汉语时在语音、文字、语法等方面的偏误 ,并探讨了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三 )受母语迁移影响李红印在她的《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1995) 中提出泰国学生的声调偏误也受到其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其偏误类型是 :第一声的调值不够高 ,第四声调太长蔡整莹和曹文《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2002) 则把泰国学生汉语声调的偏误模式归为:阴平上不去 ,阳平去声长不管是哪种偏误类型,泰国学生出现声调偏误的最要原因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杨娜《越南人学汉语常见语音偏误分析》(2005)在对越南人常见的汉语语音偏误研究中,指出了静态声调、动态声调、语流音变情况下越南人在汉语声调上的不同表现,并指出母语和目的语的干扰是其主要原因。

辛亚宁《意大利留学生习得汉语两字调的偏误分析》(2011) 指出语音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容易受到母语负迁移作用的影响,而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其中介语则更多地受目的语语音的影响二、汉字的偏误分析 --- 以日韩学生为例高万丽 (1998) ,江新、柳燕梅( 2004),尉万传、毕艳霞( 2006 ),陆瑾( 2014)等学者均对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汉字偏误情况进行了研究高万丽从笔画、部首、部件、语音几个方面分析了英国某大学东亚系汉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汉字偏误情况陆瑾以拉美儿童为对象,研究得出了初级阶段学生的汉字偏误分为笔画、 部件、 结构和形近四个方面和笔画书写难点在于笔画的折及折的变形以及撇和捺的结论陈绂( 2001 )、陈建萍( 2008)、武氏江(2012 )、刘凤芹( 2013)等都以汉字文化圈学习者为对象进行了研究陈绂以日本留学生为研究对象, 搜集了中级水平的学生的相关偏误, 将其分为误写日语汉字、 别字、错字三类,并指出第一类偏误是日本留学生所特有的, 而这是由于日语汉字负迁移所造成的 刘凤芹以中高级韩国学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发现韩国学生在中高阶段学习阶段, 汉字的偏误主要集中在音同、音近别字,所以要注意加强同音字的教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对汉字特点研究不断地深入,有从宏观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也有针对具体汉字构成要素或汉字某一特点的研究杜同惠 (1993) 以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中搜集的留学生书写汉字方面偏误为语料 , 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归类,并分析了这些偏误的原因以及纠正方法施正宇( 2000)以正字法为依据,将拼音背景学习者的偏误分为了非字、假字和别字三大类, 予以了举例说明, 并强调要加强汉字笔画的教学和汉字形体拓扑性质的认识郭圣林( 2008)、朱华平( 2013)、盛继艳( 2013)、井甜甜( 2014)等学者从笔画这一汉字重要构成要素的角度, 对外国学习者的汉字偏误情况进行了研究郭圣林将外国学生笔画偏误分为笔形偏误、笔向偏误、笔际关系偏误、笔画数目偏误四种类型,同时提出在教学中应关注不同文字之间、 相似笔形之间的对比盛继艳对留学生汉字笔顺偏误进行了全面考察与归类分析 , 研究得出了笔向的规范与否对汉字成品正确性的影响最为显著, 折笔其次 ,顺序影响不显著的结论 “部件”是对外汉字教学出现后,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的一个术语许多学者认为“部件”在对外汉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肖奚强(2002)从部件的角度,对成系统的汉字偏误分为了部件的改换、部件的增损、 部件的变形与变位三个方面。

郝美玲、范慧琴 ( 2008)考察了部件频率、部件构字数等对初学汉语的留学生汉字书写的影响结果发现, 部件频率对留学生汉字书写存在直接影响,部件构字数的作用相对较弱形声字在现代汉字中占着重要的部分高立群(2001),张艳、郑家洁( 2010),梁智智(2012 ),杨世民( 2014)等学者都研究过学习者关于形声字的偏误情况高立群对外国留学生形声字的偏误情况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母语背景和HSK 等级都会对学习者形声字的学习情况产生影响,但是不同国家的学习者对读音规则字和不规则字的学习情况却没有大的差异三、词法偏误分析(一)副词的偏误分析在外国人语法偏误分析的研究中,词类的偏误分析占了70%多其中对实词的研究占词语偏误分析的 55%,虚词占45%在词类的划分上,我们依据的是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中的语法部分,以便于分类统计实词偏误分析,对外国人汉语实词的偏误分析都集中在了副词和动词上,很少涉及其它词类副词偏误分析, 在词语偏误分析研究中,副词所占的比例最高陈小荷( 1996)以北京语言学院的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和副“也” 有关的偏误进行分析, “也” 的使用率和偏误率与母语背景和语料类型有密切的关系。

金昭延 (2001)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副词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句法功能方面的错误和原因 这是国内韩国人对韩国留学生学习副词进行研究的少量文章之一,具有一定的价值,产生偏误的原因不仅仅是母语的负迁移,对其它因素也应当有所涉及聂丹( 2004)从单纯的释义导致副词在使用上出现偏误出发,以语气副词“竟”为例,从句法结构、语义类型、 语用规律三个方面总结了语气副词“竟”出现的类型, 并对易出现偏误的情况进行入分析胡云晚( 2005)将外国学生使用程度副词 “非常” 出对外汉语教学现的偏误进行分类作者依然是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汉韩语的不同并分析偏误的原因与王有芬的研究相比,后者对 “了” 的偏误分类更加详细, 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对比分析的局限 辛永芬 ( 2001)从留学生使用 “已然” 类时间副词的角度考察助动词 “了” 的偏误使用情况 分析在 “已然”类时间副词的句子中,造成“了”泛化的原因,文章选取角度新,原因分析详细,有助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高霞( 2005)在前人对结构助词“的”研究的基础上,以偏误分析及相关理论为指导,对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结构助词“的”时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我们认为这一点是文章的进步之处 偏误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要多角度的进行考察二)、动词偏误分析相对于副词而言, 动词的学习相对容易些, 因此关于动词方面的偏误分析并不多 这或许和动词在句子中所作的句法成分比较固定, 不像副词那样复杂灵活有关系 戴国华(2000)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的偏误进行分析 戴先生将动词的偏误分成八类: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误用; 名词和动词的误用; 动词和形容词的误用; 离合动词的误用; 系动词 “是”的误用;动词多余; 词义不明造成的误用;母语动词误用为汉语动词,对每种类型都进行举例分析我们认为这是目前对动词偏误分析较全面的研究但是,在原因的阐述上,戴先生只将其归因于母语的语法体系的负迁移,对其他原因没有加以说明尽管如此, 文章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动词的偏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对留学生汉语动词的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另一篇关于日本留学生使用汉语动词偏误的文章是吕滇雯( 2000)对动词重叠式的研究 文章对是否使用动词的重叠形式的语境进行分析,在肯定使用的前提下,再分析如何组织正确的语法结构 文章总结了动词重叠式使用的规则,对留学生汉语的学习有实用价值。

陈若凡( 2002)对留学生使用能愿动词“能”和“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