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慈溪文物志《二》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2KB
约8页
文档ID:385751817
慈溪文物志《二》_第1页
1/8

慈溪文物志《二》上林湖越窑遗址文章类型: 文保单位 文章加入时间: 2006-6-5 8:47:31 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慈溪市中南部的 翠屏山丘陵地带,群山环抱,溪流潺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 上,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筑起了我国唐宋时期第一个 “ 瓷都 ” ,开辟了 “ 海上陶瓷之路 ” ,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据考古 调查,环湖周围遗存着东汉至北宋时期的青瓷窑址近 120 处, 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 20 公里的湖岸线上,闪烁 着历史的光辉,展现了越窑从创烧、发展、繁盛至衰落的整 个历史轨迹,故有 “ 露天青瓷博物馆 ” 之称上林湖窑址群分布区域为 12.9 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木 勺湾、吴石岭、 黄鳝山、 荷花芯、 下滩头、 铁锚山、 狗颈山、 后施岙、吴家溪、黄婆岙等地根据历年来的考古调查,可 确认东汉三国时期的遗址 11 处,南朝 1 处,唐代 31 处,唐 至五代 11 处,唐至北宋 17 处,五代 7 处,五代至北宋 27 处,北宋 10 处,烧造时间从东汉开始,一直延续到宋,是 我国目前烧造历史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窑址之一。

越窑的渊源可上溯到生产原始瓷的商代中期,历经近 2000 年的演进,至东汉晚期成功地烧制出了青瓷器,不但 完成了从原始瓷到青瓷的过渡,而且使中国成为最早发明瓷 器的国家,堪称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上林湖 地区作为南方重要的窑场之一,瓷业生产由此进入了一个崭 新的发展时代三国时期,上林湖的瓷业生产已初具规模,窑场数量不 断增加,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形成了越窑创烧以来第一个兴 盛期产品主要有罐、罍、壶、碗、钵、洗、盏等;器物胎 质坚硬,含沙粒,较粗糙;釉色以青黄居多,还有青、青绿 和褐色釉;纹饰有羽毛纹、网格纹、席纹、窗棂纹、重线水 波纹等晋代的瓷业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制作工艺逐步走 向成熟,器物的造型和装饰在继承前一时期的基础上有所创 新,烧制出了堆塑罐、 鸡首壶、唾盂、蛙尊等, 装饰以弦纹、 褐色点彩为主南朝时期,周边地区窑场虽然已趋于萎缩, 但上林湖地区窑场数量仍继续增加,制瓷工艺进一步提高, 装饰流行刻划重线莲瓣纹和褐色点彩,点彩小而排列紧密 在烧造技术上,把瓷胎放在匣钵内焙烧的方法是这一时期最 重要的技术进步,此项创新不但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而且也 为上林湖日后成为越窑青瓷生产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隋至唐早期,由于战乱频繁,越窑生产几乎处于休眠状 态,产品数量和质量均急剧下降唐中期以后,随着各类手 工业的蓬勃发展,瓷业生产也出现了遍地开花、争奇斗艳的 局面,形成了 “ 南青北白 ” 的格局 上林湖越窑 已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的杰出代表,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 步,烧制出了较高质量的瓷器尤其到唐晚期,上林湖的瓷 业生产进入最为繁盛的时期,窑场数量剧增,制作工艺达到 了炉火纯青、精美完善的境界,产品以其丰富的种类、卓越 的制作工艺、优美的造型,独步天下主要器型有碗、盘、 盏、盒、灯、壶、罐、托、杯、唾盂、水注、熏炉、砚等; 胎质灰白,细腻,质坚而密;釉色多为青黄、青灰、青绿, 釉层均匀,晶莹滋润,呈半透明状,有如冰似玉的效果;器 表以素面为主,也有装饰划花及褐色彩绘,纹饰有荷花、团 花、鱼纹、小鸟等五代时期,瓷业生产继续保持强劲的发 展势头,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制瓷工艺仍居诸窑之首,无论 在工艺上抑或艺术特色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从审美 的角度看,此时作为成熟期的越窑青瓷,已摆脱了早期受陶 器、青铜器等相关工艺在造型及装饰方面的影响,产品不但 具有自身特点,而且能充分展示青瓷的釉色之美,在造型和 装饰工艺上形成了青瓷特有的美学特征。

这一时期的器物造 型、釉色、装饰及装烧工艺等方面在继承了唐代风格的基础 上又有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器型趋于繁多而富有变化,胎 壁普遍减薄,造型轻巧优美,花纹有莲瓣纹、缠枝荷花纹、龙纹等北宋前期,越窑仍处于繁荣发展阶段,在制胎、上 釉、装烧、装饰等各方面的工艺进一步提高 器物胎质细薄, 釉层薄而透明,普遍采用支圈支烧,盛行刻划花、浅浮雕、 刻花与篦纹结合的装饰,线条纤细,技法娴熟,花纹图案繁 多,有鸳鸯戏荷、四缠枝纹、鹦鹉对鸣、双蝶相向、双凤穿 枝、龟伏荷叶、鸟栖花丛,还有牡丹、水波纹、龙、人物等, 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直至 北宋中期,上林湖越窑瓷业生产规模依然庞大,但在工艺技 术上已出现停滞不前的迹象,产品质量较之早期略显逊色北宋后期,越窑在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辉煌之后,出现 了停滞和衰退窑址数量剧减,制作工艺逐步退化,大量采 用明火装烧,釉色趋于灰暗且缺乏光泽, 刻划花纹简单草率, 品种单调,虽然仍有少量精品,但较之前期已逊色许多种 种迹象表明,当时越窑瓷业生产已开始进入衰落时期南宋 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和生活用瓷,使濒临消亡的越窑起 死回生,出现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但好景不长,由于南宋 朝廷在临安设立官窑,加之燃料匮乏、农业生产繁荣以及战 乱等因素,上林湖越窑从此渐渐消失了上林湖不仅是唐宋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同时也以秘色 瓷发源地而闻名遐迩晚唐时,上林湖窑场烧制出精美绝伦 的秘色瓷,代表了当时瓷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广受赞赏,尤 其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 在上林湖设立 “ 贡窑 ” 和置官监窑,以便烧制大量秘色瓷供奉朝廷据嘉靖《余姚 县志》记载: “ 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时置官监 窑,寻废 ” 唐晚期,秘色瓷被作为地方贡品,千里 迢迢送往帝国首都长安,出现在大明宫,秘藏于内库唐懿 宗还钦赐一批秘色瓷给皇家寺院法门寺,以供奉佛指舍利之 用五代时期,秘色瓷生产继续发展,吴越王室及重臣日用 和陪葬所用的瓷器绝大多数为秘色瓷北宋立国后,对南方 的吴越国虎视眈眈,迫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吴越王朝不 惜倾国,以事北宋据文献记载,吴越国历年所贡方物,仅 瓷器一项就超过十四万件,而且基本上都是秘色瓷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展开,各地相继出土了唐至北宋时期的 越窑精品——秘色瓷,如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 874 年)、 浙江临安水邱氏墓 ( 901 年)、临安板桥五代墓、 苏州七子山 五代吴越贵族墓、 临安五代吴越国康陵 ( 939 年)、北京八宝 山辽韩佚墓( 995 年)、河南巩县宋太宗元德李后陵( 1000 年)、内蒙古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 1018 年)等。

这些墓 葬中出土的秘色瓷器,在上林湖唐至北宋的窑址中都有相同 的器型残片发现考古调查表明,上林湖越窑秘色瓷的烧造 史经历了唐、五代、北宋,历时 2 个多世纪,在中国陶瓷史 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秘色瓷制作精良,工艺独特,是当时驰 名全国、享誉海外的高档商品有关越窑生产秘色瓷的记载,最早见诸于中唐之后文人 墨客的诗文佳作中 唐人陆龟蒙 《秘色越器》 诗云: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 中散斗遗杯 ” 这首诗首次明确点出当时越窑已生产 出颜色青翠的秘色瓷,并以千峰翠色形容其釉色晚唐诗人 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云: “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 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 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 十分 ” 此诗运用多方暗喻,生动地描绘了秘色瓷的 特征,并指出秘色瓷曾用于进贡,属上乘之作皮日休《茶 瓯》曰: “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 轻如云魄起 ” 唐代 “ 茶圣” 陆羽《茶经》 认为: “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 州、洪州次。

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 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 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 也 ” 以此道明越窑青瓷类冰类玉,瓷质极佳,故茶 具之精品首推越窑碗盅其他诗人,如孟郊、卢仝、杨晔、 许浑、郑谷等也作诗撰文对秘色瓷的精湛工艺大加赞美上林湖越窑青瓷不仅上贡朝廷, 下供庶民, 还远销海外考古资料表明,在韩国、日本、印度、伊朗、埃及、苏丹等 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出土了唐至北宋时期越窑生产的青 瓷器据研究,越窑青瓷于中唐后期始销海外,于晚唐、五 代至北宋早期大量行销亚、非各地明州(今宁波)港是当 时朝廷指定的重要对外开放港口之一,上林湖越窑青瓷从这 里启航,销往亚洲及非洲等地,成为我国最早的大宗外销商 品,被誉为 “ 海上陶瓷之路 ” 的开拓者 越窑青 瓷的对外输出,不仅推动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外 文化的交流在我国制瓷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越窑一直居于领先地 位,受到各地窑场的青睐和摹仿,其制瓷技术从不同层面, 直接或间接地传播到全国各地,如浙江婺州、台州、温州、 处州,安徽寿州,湖南岳州,江西洪州、浮梁(景德镇) , 四川邛崃,福建泉州,陕西耀州,河南汝州,河北定州等窑 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越窑的影响。

同时,越窑的制瓷技术还 远播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对海外瓷业的发展也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上林湖越窑始于东汉,盛于晚唐、五代至北宋早期,衰 于北宋晚期,至南宋初停烧,烧造历史长达千年之久,是我 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它集我国瓷器发祥地、唐宋越窑 青瓷生产中心以及秘色瓷原产地于一体,窑址群范围之广, 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上绝无仅 有,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 世纪 30 年代,陈万里先生曾来上林湖等地考察,著 有《越器图录》 、《瓷器与浙江》等书,对上林湖越窑青瓷作 了介绍,开创了上林湖越窑遗址考古研究的先河 1957 年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人员对上林湖进行实地调查,发 现了 10 余处窑址 1982 年,全市开展了文物普查,对上林 湖、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等地作了全面的调查, 1984 年又进行复查,共发现古窑址近 200 处(其中上林湖近 120 处) 1993 年至 1995 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 文物管理委员会对上林湖荷花芯窑址进行了连续性发掘,发 掘面积 976.6 平方米,揭露窑炉 2 条,出土了大量精美标本 1995 年,浙江省文物局与上海博物馆等单位在上海举办了 “ 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研讨会 ” ,来自全国各省、 市、港台地区和美、英、日、韩、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和 地区的 100 多位专家与会,会后编辑出版了《越窑 · 秘色瓷》和《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02 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 “2002 国际越窑学术讨论会 ” , 100 多位中外 专家云集慈溪,对越窑青瓷的文化内涵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共发表交流学术论文 31 篇 2001 年,慈溪市委宣传部、市 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宁波大学联合编写了《越窑青瓷文化史》 , 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市博物馆联合编写了《上林湖越窑》与此同时,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不断加强对 越窑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类学术刊物和学术研讨会 上发表和交流的相关论文已达二百余篇鉴于上林湖越窑遗址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1963 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将它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 年,国务院又将它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加强遗 址的保护和管理,慈溪市人民政府于 1987 年批准建立了上 林湖文保所,遗址先后被命名为慈溪市和宁波市爱国主义教 育基地 2003 年,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浙江青瓷窑 址(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上虞越窑、龙泉大窑龙泉窑)等 6 个项目,推荐申报浙江省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