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研究 白话诗与 “ 国语的文学 ,文学的国语“思想之 发生论 ——以胡适1 9 1 0 — 1 9 1 7 # - 的探 索路径 为 中心 赵薇 内容提要:胡适的 “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思想之发生,并非只 是误 读西方 文 艺复兴 时期各 国语创 史经验 的产物 ,而与 胡适 留美时期 自觉开启 的跨 语 际的诗歌 实践有 着深刻 的共生 关 系在 胡适 “ 尝试 ” 言文合一 的有效 书写体式 的过程 中,建 立民族共 同语 言 ( “ 国语 ” ) 的 意识逐渐 萌 生且 日益渗 透其 间 ,最终催 生 出 了 “ 白话诗 ”观 念—— 以新诗书写来 “ 雅化” 口语 ( 白话 )的意图,为 “ 国语的文学,文学 的国语”思 想的形成奠定 下了真正 的根基 关键词:胡适白话诗国语文法文学革命 一引 言 胡适被看作中国新诗 “ 老祖宗”式的人物,他的白话诗观的起源与两方近 现代文艺思潮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学革命思想的来源问题, 一直都是 比较文学和现代文学界津津乐道 的话题 然而多少有些遗憾 的是 ,尽管 胡适本人曾在诸多文本中一再强调,潜藏于其新诗革命思想背后的其实是对汉文 ( “ 同语” )进行改革和重建这一深层动机,但长久以来 ,大多数研究者对此 却持相当忽视和怀疑态度 ,鲜有人愿意去细究这其间的事实联系。
早期研究大 ·12 0· 白 话 诗 与“国 语 的 文 学 , 文 学 的 国 语 ” 思 想 之 发 生 论 多绕过胡适 “ 以文体革新推动国语建设”这一环,将其径直看成一个中国新诗在 西方影响下发生的简单故事 ;而近来另一种针对胡适文学革命思想起源的探讨 则倾向于认为这不过是一套被胡适的自我叙述建构起来的历史逻辑罢了根据这 一论断 ,胡适之 所以能有 “ 国语 的文学 ,文学 的国语 ”的思 想 ,是 因为 留美 时 期 ( 1 9 1 0 —1 9 1 7)的他以极其肤浅的方式接受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各民族语言创 生的历史经验胡适那段多次作为证据出现在其 日记和新文学运动 “ 重要文献” (《 文学改 良刍议 》 《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对 “ 欧洲各国国语史”的描述 , 被认为不过是误读英国女学者薛谢儿 ( E d i t h S i c h e 1 )的一本通俗小册子 《 文艺复 兴》的 “ 伪证”,而胡适文学革命全部的核心主张 ,据说无不来 自于对这本 “ 秘 密的 《 圣经 》”的反复阅读 ,且未经研究就匆忙 “ 拿来”致用 诚然 ,胡适 “ 国语的文学 ,文学的困语”思想的发生确实与西方文化资源的 影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从影响发生的形态和途径来看 ,绝非只是简单的 “ 横 的移植”的产物。
实际上 ,这种影响和刺激 艺所以能够实现,无不经过了文学文 体试验上的几个重要的 “ 巾介”性因素,也就是说 ,更是由诗歌文体 /语体革新 的内在要求所推动的在胡适以 “ 尝试”的方式探索一种言文合一的有效书写 体式的过程 中,重建民族语言 ( 国语 )的意识逐渐萌生并且 日益渗透其间 ,最 终催 生 出了 “ 白话诗 ”观 念 以新诗 书写来“ 雅 化 ” 口语 ( 白话 )的意 图 ,为 “ 国语的文学 ,文学的国语 ”思想的形成奠定下 了真正的根基本文将遵照时 间顺序 ,老老实实地 回返至1 9 1 0 —1 9 l 7 年问胡适的思考和写作有所突破的几个 关键时刻 ,聚焦于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几个重要文本和命题 ,将 “ 文法”、 “ 作 诗如作文”、 “ 白话 ( 口语 )”、 “ 国语” 、 “ 文学革命”、 “ 白话诗”这些关 键概念 ,重新放置到胡适关于汉文改革、文学革命的思考 ,及其诗歌写作实践这 三条相互缠绕 、逐渐汇流的线索中,考察它们究竟如何取得 了内存关联和逻辑 , 一步步通 向了 “ 国语 的文学 ,文学 的国语 ”思想 的生成 二 “ 词 乃 诗 之 进 化 ” 的得 出 及 意 义 少年胡适有着相当长的旧体诗创作经历 。
1 9 1 0 年赴美之后 ,他依旧沿袭陈 习,用旧体来抒怀言志,但同时 日益感到语言形式上的拘限和不适,遂下意识地 展开 了长达数年 的 白话诗 摸索 纵观胡适1 9 1 1 — 1 9 1 5 年间发表于 《 留美 学生年报》 《 留美学生季报 》的旧体 诗,会发现胡适似乎一直就对晚清以降黄公度等人单纯以 “ 旧风格含新意境”无 甚兴趣 ,这和他当时偏安于世外桃源般的小镇绮色佳 ( I t h a c a ),很难有尖新特 异的现代体验生发不无关系,也更是因为他很早便对以律体为代表的精研苛细、 中 国现 代 文 学 研 究 丛 刊 . 2 0 1 5 年 第 3期 流于套路的旧形式本身产生了抵触他惯于采用相对灵活的古体来述怀言理 ( 如 《 孟夏》 《自杀篇》 ),挑战刻板化的诗体不仅力避诗句的律化,还常常喜在 音韵和词法上进一步突破前人成法 ,自谓 “ 创格”、 “ 破体” ,形成了某种颇 具一格的 “ 杂言”形态有趣的是,胡适 同时还会附上 自家的 “ 尝试 ”心得: “ 虽非佳构,然末二语决非今 日诗人所敢道也” 从这种夫子自道中已可见出 某种他自己才深有体会的矛盾心态——也就是尽管时觉实验之作 “ 不佳”或 “ 非 佳构”,却能收获一种 “ 颇能不依人蹊径”的沾沾 自喜。
应该说 ,此种矛盾心理 的出现意味着探索巾的语体标准仍然尚待确立,因而,与此不安心态相伴的便是 在文学史上为 自己的写法遍寻支撑 如观察了一番律诗发展史后他发现 , “ 对 偶”之人诗 ,从晋人才开始盛行 ,竞连陶渊明都不能免俗 ,然而 ,陶谢诗的佳 处又都在 “ 不排” ,那么 ,我辈亦当心安理得于此种 “ 杂体”写作便是了! 此种做法和心态到 “ 词乃诗之进化”观念形成后,有了进一步突破: 词 乃诗之进 化 即如上 所 引 《 八 六子 》半 阙,万非诗 所能道 诗 句长 短韵之 变化 不 出数 途 叉每 句必顿 ,故 甚不 能达 曲折之 意 ,传 宛转 顿挫之 神 至词 则不然 如 稼 轩词 :落 日楼 头 ,断鸿声 里 ,江 南游子 ,把 吴钩看 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 临意以文法言之 ,乃是 一句 ,何 等 自由 ,何 等 顿挫抑扬 ! “ 江南游子 ”乃是韵 句 ,而为下文之 主格 ,读起 来却毫不觉勉强 之痕 可见吾 国文本 可运 用 自如 今之后 生小子 ,动辄 毁谤祖 国文 字 ,以为 木强 ,不能指挥如意 ( i n fl e x i b l e ),徒 见其 不通 文耳 。
事实 上 ,这 里对 “ 后生小 子 ”的形容 ,如果联 系胡适 仅仅 两个 月后做 出英 文论文 “ T h e T e a c h i n g o f C h i n e s e a s i t i s ” (《 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 ) 的起因 ,就很容易让人想起 《 逼上梁山》篇始那位 “ 极力诋毁汉文”的年轻华 人传教士钟某的形象 与此同时,这也是 “ 文法”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胡适有 关诗歌的思考中胡适在此显然想通了一个问题:吾国文言 ,在同西文的比照之 中,当然缺乏既有规可循又自由灵活的 “ 文法”,可是,这文法不正存在于所谓 “ 词法 ( 诗法 )”之中,而且被我轻松地就读懂了么?只不过词体实乃诗的 “ 进 化”形式罢了那么 ,此处 “ 文法”确指为何呢?可以看到 ,他所强调的 “ 主 格 ” ,毫无疑 问是在说 一种西文影响下 的现代句法 原来胡适是将西 文文 法拿来 比对此中散体句式 ,便得出了此句相当于状语前置 ,主语随意隐匿后方的结论 , 又因合于音韵 ,带来了既美妙又明白如话的效果胡适的这一觉悟 ,同他在两个 月后的 “ T h e T e a c h i n g o f C h i n e s e a s i t i s ”中认识到 “ 汉字虽无法像西文一样传声, ·1 2 2· 白 话 诗 与“国 语 的 文 学 , 文 学 的 国 语 ” 思 想 之 发 生 论 却能够象形指意,故并不逊于西文”的道理如出一辙 。
这种由灵活诗法产生的文 法之美 ,也激活了他对民族语言的一丝 自豪感和自信心而那篇关于如何改革汉 文和重建民族语言的英文文章可能仍是承此思考的余绪 “ 词乃诗之进化”的得出,既是出于一种为 自身实地写作进境找寻支撑的 自 然需要 ,也是在扮演了文化殖民者角色的传教士刺激下,被动思考汉文改革问题 的必然结果可以看到,因 “ 文法”之故 ,胡适对于中国语言和诗歌的认识,终 于有了一个全新的扭结点 :词体胡适接下来大刀阔斧革新诗体的资源其实已经 存在于这一近古时期的体式——长短旬中了 胡适在后来同身边 “ 二三子”争论 中表现出的不辨 “ 诗之文字”与 “ 文之文字”及其 “ 作诗如作文”的革新主张很 可能即渊于此 ,而这也是他后来进一步把进化论用于建构 “ 文学的国语”思想的 真正起点自此之后,词因讲究 “ 文法”而比诗 “ 自由”,故优于诗的观念进一 步凝聚,是否 “ 合乎文法”也成为他后续实验性写作的内在依据 三汉 文改革 : “ 逐 步地把 口语 (白话 )建成我们的 国语 ” 也许正是受了 “ 文法”仍然 “ 活”在 “ 诗法”中这一想法的启发 ,两个月 后,胡适写出了可视为文学革命的起点,同时也是其 “ 经文学之途建设 国语” ( 即 “ 文学 的国语 ” )思想开端 的重 要论文 “ T h e T e a c h i n g o f C h i n e s e a s i t i s ” 。
该文表现出一定 的语言民族主义倾向,开宗明义亮出了对汉字字母化主张的 谨慎态度 ,提出应将思路拉回到书写语言的重建和采取科学的方式教授文言上 , 这样方能使汉文这样一套书面语 言变得易于今人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 中已经出现了利用 “ 活语言”,亦即 “ 口语” ( 白话 ,s p o k e n l a n g u a g e )来建设 “ 我们的国语”的基本主张 (“ We s h a l 1 h e l p t o e s t a b l i s h t h e s p o k e n l a n g u a g e a s o u r n a t i o n a l l a n gua g e ” )这一思想在论文中大体上是由以下文段推出的: 第一 ,我们所说 的文言 ( 1 i t e r a r y l a n g u a g e )是一种 几乎 已经完全死 了的 语言这死 了的意思,意味着已经不再有人讲这种语言了就像中世纪欧洲 的拉 丁文一样 ;事实上,如果死也能分程度的话,它比拉丁文还要更死因 为拉 丁文还 能说 、还 能理解 ,而文 言 已不再 能被 听者理 解 了,除 了那些耳 熟 能详的成语,或者听者已经知道了一些讲的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外,文言甚至 在知识阶层 中都 已经无法听懂 了。
⋯⋯我们人 民的 口头语 言 ( t h e s p o k e n l a n g u a g e o f o u r p e o p l e ) 是 活的语 言:它表达了人们的 日常需要 ,本质上是美的,而且具备创作伟大的活文学 的各种条件,并且 已经在那些公认的伟大的小说里体现 出来了 这段文字里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 ,这是胡适首次以中世纪欧洲拉丁文的 ·1 23- 中 国现 代 文学 研 究 丛 刊 · 201 5年 第 3 期 例子来支持文言已 “ 死”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得出之于胡适 ,几乎用不着经任何 文艺复兴时期国语史专门知识的辅助,而似乎只是一种常识性观点这种理解 , 要么来 自之前西方语言、文学的学习经验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