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毛概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50KB
约2页
文档ID:42395057
毛概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_第1页
1/2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涵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进入 1952 年以后,民主革命遣留的各项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已接近尾声这时,党的领导人在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机问题上有了新的想法在建国前后,有关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一个重要构想,就是不要将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先搞一二十年经济建设,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再一举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但是,此时毛泽东却提出了马上开始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新设想1952 年 9 月 24 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 10 年到 15 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原来估计的 10 年或者更久以后才开始过渡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其他领导人的赞同和进一步阐发党中央认为,明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任务,着手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机已经成熟1953 年 12 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 年 9 月,一届人大通过的《宪法》,把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总纲2.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人们习惯称之为“一化三改“一化“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实行三大改造为两翼,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互相促进的路线这显然是和当初先建设后改造的思路不同的这是因为认识到,一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物质基础只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才能改组和代替资本主义工商业,才能用新技术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因此,必须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障碍如果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它们就会和工业化产生矛盾,而使总路线的根本目的达不到因此,必须把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一化“和“三改“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由原来先搞一二十年建设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从将来“在中国采取相当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到“逐步过渡“,短短两三年间中央的指导思想何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总的来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认真总结建国头三年实践经验,根据当时中国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因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依旧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建国以后,经过三年努力,虽然我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整个经济还十分落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标志的现代工业,只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 26.3%,不能制造汽车、飞机、拖拉机以及重型和精密机器,没有现代化的国防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2.三大改造的历史必要性当时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因而使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具有必要性到 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别是 6.9%和 71.8%这种状况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1) 在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2) 在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日见突出 一是阻碍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个体农户十分贫穷,且是分散经营,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无法兴办大型水利建设和发展多种经营,更无法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实现机械化二是会拖工业化的后腿在小农经济状况下,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不能满足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求;同时,处于贫困状况下的农民,购买力低,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商品市场和积累资本。

三是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小农经济经不起天灾人祸,一部分农民已将土地典当出卖,农村势必重新出现受剥削受压迫的情况总之,中国的工业化是不可能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组织起来,实现合作化,才能发展农业生产,使农业适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要求3.三大改造的历史可能性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及社会主义改造初步成功的取得,使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具有可能性 (1)我国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改造有了强大的依靠力量到 1952 年底,国营经济在国民收入中占到 19.1%,虽然比重不是很大,但重要的工业企业、银行、铁路等国民经济的命脉,已掌握在国家手中,起主导作用这股相对强大的经济力量,起着支撑国家财政、稳定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又是基础工业的主体和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任务的承担者2)国营经济的建立,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有了事实上的重要开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