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5.51MB
约30页
文档ID:603790807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1页
1/30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11/13/2020,#,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11/13/2020,#,1,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请看图文,以上图文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种制度?,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选官制度,2,商周时期,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1905,年,依据标准,选官方式,血缘关系,军功,品行才能,才能门第,考试能力,【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察举在汉武帝时形成固定制度,由郡国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西汉时每年举1人),以及应中央政府的特殊需要,不定期推举若干专门人才。

察举标准有四条,“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选官制度,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察举制,选拔权力:中央掌握,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选官制度,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门生,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制带来的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目的就是将选举权收回中央,,由乡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削弱地方化的倾向具体方法是,每州设一大中正,每郡设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中正编订的本地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一是“家世”,二是“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

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初创,选拔权力:从世家大族控制到收归中央(中正官),选拔依据:从门第门生到家世、才能并重(定品),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选官制度,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曹家这个来路不正的门阀做了皇帝,事实上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门阀所以,选官制度改革的举措适得其反,不仅没能实现重整官僚体系、重新确立皇权至上地位的目标,反而成了门阀政治的催化剂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九品中正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九品中正制?,进步性:,由于中正官 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局限性:,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喻大华帝制往事,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选官制度,在士族的长期压抑下,这些下层士人始终地位卑下,他们既无悠久的家世可以炫耀,也无深厚的社会背景可以依恃,但他们入仕从政的愿望却十分强烈士族长期垄断选举,明显地侵害了寒族的利益,然而仅就寒族来讲,,他们无力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要完成这一变革,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依恃君主即皇权的力量,而要想君主来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其前提是这一变革,必须符合君主自身的利益要求,所谓君主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就是,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陈秀宏唐宋科举制度研究,寒门士人怎么办?,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科举制发展完善历程,时期,内容,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考试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的考试内容,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材料一,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科举制的信息科举制创立的背景: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废除,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隋炀帝设进士科,进士科最重要,最受重视,进士科很难考,(,1,)信息,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的影响?,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2,),、保障,官员文化素质,;,(,4,)、,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5,)、,被西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1,)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3,)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积极方面,消极方面,(,3,)、,形成,重学风气,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三大选官制度比较,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拔途径,选拔标准,自下而上推荐,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拔,西汉至东汉前期根据才能和品德;,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才能),自下而上推荐,依据门第族望,东汉后期依据门第族望,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忘吃药的晓公子,视频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方法帮助您证明您的观点,世袭制,(夏商周),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军功爵制,(战国),察举制,(西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血缘,军功,孝廉,才能,家世,考试成绩,演变趋势,选官制度,(时期),选官标准,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渐趋严密、科学,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的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中枢政务机构,6,秦代:三公九卿,汉武帝:中朝、外朝,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7,从唐代三省位置图来看,三省的分布呈现如下特点: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

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而尚书省,侧重于行政执行,在专制时代的中国,离皇帝的远近往往能体现权力的大小,由此,从位置图看,虽然尚书省在皇城中心位置,但中书省、门下省在宫城内,其权力和地位有可能逐渐超过尚书省唐朝三省地位的升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也同君权与相权之争密不可分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18,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司掌起草诏令敕书、批答臣下的奏章这些诏书的颁发或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门下省有反驳的权力,若中书省起草的文稿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可以批驳,甚至将其封还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须在,政事堂,达成协议才成中央政府设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机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都是宰相,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所以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宰相多至一二十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省六部制的职责、运行程序、特点及影响?,二、三省六部制,皇 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起草政令),(执行 政务),(封驳审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分相权、节制君权,意义:,1,、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2,、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4,、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0,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在,秦朝,三公多由贵族或士族担任,,“,九卿,”,中,既有负责皇家事务的官员,如:,郎中令主管宫廷戍卫和皇帝的侍从警卫,也有负责国家事务的官僚,如:,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这体现了,“,家天下,”,,家国,一体,的特点,唐代,担任宰相的寒门子弟渐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僚政治的成熟中书省印,三、赋税制度,租调制与均田令,(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魏晋):,按户征收粮和绢帛租,”“,调,”,即为,“,田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