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摘要】由于世界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 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一种语言具 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 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就形成了语言文化的空缺翻译 工作者在面对文化空缺现象时,可以使用音译法、改 编法、直译法、借译法、增补法等翻译方法,对英汉 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疑难现象进行研究,找出合适的翻 译方法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空缺;现象;差异; 词汇一、引言英语和汉语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也都 包含了很多的语言现象这些丰富的语言现象既发源 于文化之中,也促进着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拥有了 更多的表现艺术和内涵彰显方式然而,也正是这些 丰富的语言现象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使得这 两种语言在彼此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难以处理的 现象文化空缺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 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 出了偶然的缺口”经过学者们几十年的探索和分析 归纳,文化空缺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定义日前, 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定义是:由于各民族在历史背景、 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一种 语言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 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形成了语言文化的空缺。
二、词汇文化空缺1. 生活环境地理差异引起的词汇空缺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地域上差异使得英 汉两种语言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从而表现各自在对方 中的词汇空缺或概念空缺例如,“泰山北斗”、“暗渡 陈仓”等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地域色彩的成语是无法 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的同样,英语中的“When Dover and Calais meets.(绝对不可能的事),"carry coal to Newcastle v (多此一举,Newcastle 为英国产煤 地)等带有英美地域色彩的习语在汉语中也没有完全 对等的词语来表达另外英语中的水产、航船有关的 词语非常多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big fish”(大亨),“take the sea”(择业)等主要原因在于英 国是个岛国,水产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 地位,因而产生了许多与此相关的词语,汉语在这方 面的词语却很少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 大国,因此产生的是很多与农业、庄稼、田地有关的 词语,如瓜熟蒂落、顺藤摸瓜等这类词语在英语中 也很有对应的词语2. 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空缺现象欧美信仰基督教的国家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间一切安排都是上帝的旨意;而在中国,佛教的影 响根深蒂固,人们心中有的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 自然界的老天爷。
这里,上帝和老天爷所代表的东西 是截然不同的,其含义也不大一样尤其是“God” 这个概念,具有浓厚的基督色彩,是欧美文化的特性 另外,英、汉语虽都有“dragon"(龙),但dragon在 英语文化中是罪恶的象征,它往往使人联想到“凶狠、 残暴”;而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在封建时代,龙是皇 权的象征;在近现代,龙却是珍奇、高贵的象征因 而在汉语中就相应地出现了 “龙飞凤舞”、“龙马精神” 等褒义表达法从这种意义上说,“龙”是我国文化的 “特产”,是一种文化个性3. 因政治制度不同而引起的空缺现象由于政体、国体等方面的差异,也导致了许多文化空缺词汇,如"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 ”这是曾经为美国总统的 Thomas Jefferson说的一句话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一贯标榜新闻言论自由。
报纸、广播、电台这三大媒 体,差不多已成为了 “言论自由”的代名词杰弗逊 在这里把“报纸”与“政府”想提并论,西方人一看 便知道是指自由”和统治”的人权问题但newspaper 这个词会使大多数中国读者摸不着头脑,怎么把报纸 和政府对立起来呢?不是政府岀版报纸吗?很显然, newspaper这个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是欧美资本主 义国家的一种文化个性与此相反,有些词汇的文化 内涵是汉语中所特有的如一对夫妇一个子女(A child a couple),希望工程(the Hope project)> 五讲四美(Five stresses and Four points of Beauty)等如果英、美国 家的人不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 内容,对这些说法也会不知所云这是一种因国体、 政体不同所造成的文化空缺词汇现象4•风俗习惯差异导致相对词汇空缺风俗习惯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 中形成的文化习俗是文化最直接的反映语言作为 一个民族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 习俗按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但凡兴工动土,都要察 看地形环境,看它是否得“风”得“水”,然后择宜土、 避凶地。
这就是中国古代相地术中所谓的“风水”但 是西方文化中只有相面术,却无相地术在西方文化 中,但凡信奉基督教者,死后一般葬于教堂墓地,并 不考虑什么“风水”,兴工动土一般也无避凶之意,而 只出于对建筑本身的考虑三、文化现象空缺许多文化空缺因素都承载着相应的文化现象不 同文化有不同的文化形象,有时候要保留文化形象也 实非易事例如英国是个岛国,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 响,从西边吹来的风总是暖洋洋的,“西风”给英伦三 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在英诗中不乏 咏西风的诗句,雪莱的“西风颂”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诗篇又如夏季是英国温馨宜人的季节,常和“温和、 美好”等联系一起,莎丄比亚就将爱人比作夏天但 是在中国,东风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 物西北风则意味着寒冷的到来,我们不能想象西风 能带来春天再如,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 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简单地翻译,往往不能 传达该词的全部含义,造成文本的信息丢失四、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方法1. 音译法音译法指的是将源语的发音形式转换成目的语的 发音形式的翻译方法对于两种文化中完全找不到相 对应的词汇时,即出现完全缺词现象的时候,一般采 用音译法。
如汉语中的旗袍、茅台、琵琶、磕头、功 夫、荔枝、炕、风水、气功、饺子、狗不理包子等已 分别被译成了英语词:chipao, mao-tai, pipa, kowtow, kongfu, litchi, kang, fengshui, qikong, jiaozi, goubulibaozi等,这些词已被英语所接受,成为英语中 的外来词而当英语中的engine, motor, logic, sofa 等已被译成汉语词:引擎、摩托、逻辑、沙发等,这 些词也已被汉语所接受,成为汉语中的外来词虽然 音译法是一种比较简单好用的译法,但是音译也有许 多缺陷,因为音译往往译不出它们的历史文化意义和 隐含意义,更译不出它们的文学艺术意义2. 改编法改编法指的是一种音译或直译加意译补充的翻译 方法在这种翻译方法中,一方面译者尽可能保持原 文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却更希望译文含义明确,让 读者一目了然添加解释性文字既可保持原文特殊的 语言形式,也可通过简要的文字说明译文,帮助读者 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是一种形、义并用,简洁、直接 的变通手法例如:(一)班门弄斧:showing off one" 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匚(二) 梁祝: Liang shaobo and Zhu Yinttai, the Romeo and Juliet in China.(三) 东施效颦: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3. 直译法直译法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归法的前提下,在 译文中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直译法通常能最大限 度地保留原文的内容、形象和语法结构,保留源语文 化的民族、地方和历史特色比如:burn one s boat 破釜沉舟,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zebra line斑马线(人性横道),dry red wine 干红,dry white wine 干白, win-win situation "双赢" 局面等但是往往翻译时多会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意 译补充的翻译一方面译者尽可能保持原文语言的特 征;另一方面却更希望译文含义明确,让读者一目了 然如在翻译一些成语时,会用到这种方法如三个 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s equal Chukeh Liang, the mastermind.这样的 注解才会让西方读者明白诸葛亮的文化内涵4. 借译法按照外来词的形态结构和构词原理直译过来的方 法就是借译通常在英汉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其 各自的目标语中能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应 词,就可以借译例如:(一) 五十步笑百步: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二) 黄鼠狼给鸡拜年:When the fox preaches, take care of your geese;(三)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One coaxes, the other coerces ;(四) 三纟冈五常:three cardinals and five permanent virtues.在这些英译汉句子中,它们的指示意义是基本相 同或相近的,但其文化内涵意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差 异。
例1五十步笑百步,在英译时我们借用了英语成 语句子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 来翻译一方面, 这对句子都表达“两个人犯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或 “自己有同样的错误却指责人家”的指示意义但该 汉语句来自《孟子》,除了 “两个人都有错误”这一相 同的指示意义,还有“一个比另一个程度要轻”的内 涵意义,而后一部分的含义英语句子却没有再如,英语中的一些文化部分空缺词语亦可用借 译法或语义再生法来处理1) 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1) neither fish nor foul:非驴非马(%1) rack one s brains: 绞尽脑汁(%1) as bold as brass:厚颜无耻还有一些外来词,也是借译法的典型:超级明星 (superstar )> 超市(super market) > 毫微技术(nano-technology)> 千年虫 (millennium)> 热线 (hot line)> 冷战(cold-war)> 绿卡(green card)>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等5. 增补法“增补法”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变通手段之一,其 翻译可以同时兼顾习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 意义。
一些习语按字面意义被翻译成别的语言后,往 往因其文化、社会、历史内涵而令人费解或产生混淆, 但若单译其隐含意义又会失去其本义上的形象比喻和 丰富色彩,这时就应该采用“增补翻译法”例如“树 倒糊和散"这个习语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 the monkeys on it will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