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连杆悬架 V 型推力杆布置问题1. 关于 V 型杆夹角的选择(1)从上、下杆受力均匀考虑推力杆承受纵向力的频次(驱动、制动)比承受侧向力的频次(转弯、横坡)要多,我们先分析纵向受力情况,见图 1设上、下杆均平行布置,距地面高度分别为a、b,作用在地面上的纵向力为 T (制动或驱动力,只是方向相反),则上、下杆的杆向受力为:aa-b多数情况下,布置成a沁2b,即有:F = T1F = 2T2这样,为使上、下杆受力均等,采用一根上杆,两根下杆,可得 到合理的结构受力同时,可以采用上、下杆不等长、不平行的设计, 侧倾时不存在干涉问题若上杆采用 V 形杆,由两根斜杆组成,其纵向受力情况见图2擦),合力R和分力F /2的关系是:1R =丄二=1 cos© / 2) 2 - cos® / 2)如果要使上杆与下杆在承受纵向力时的杆向力均等,则令:R = F /2 = F = T21cos(0 /2) = 0.5•: 9 /2 二 60° ,0 二 120°这说明采用120°以下的夹角,在纵向力作用时,上杆受力不会大 于下杆2)从承受侧向力时减轻上杆受力考虑上杆侧向受力情况见图3二力杆件承受的杆向力为:sin® / 2) 2 - sin® / 2)当 9 二 120° 日寸,R 二 0.577L为了保证上杆的侧向投影杆长不能太短,以获得较好的车轴运动 轨迹, 9 不可能选太大。
现有的 V 形杆夹角多数是57°和76°,个别的 有 48 ° 这几种布置的杆向力分别为:9 二 48° 时,R 二 1.23L9 二 57° 时,R 二 1.05L9 二 76° 时,R 二 0.812L显然,夹角9 越大, V 形杆在承受侧向力时杆向力越小,但承受 纵向力时杆向力越大若与下杆受力情况对比, V 形杆有富裕的承载 能力,所以9 角应尽可能选大些当然,对于有车架纵梁结构的, V 形杆的固定端往往要布置在纵梁外侧2. 关于 V 形杆固定端、活动端跨距的选择 (1)固定端跨距大,活动端小(倒八字)多数设计采用这种布置,见图 4由于下纵杆平行于汽车纵轴线, 其瞬心在无穷远,故对侧向运动没有约束上v形杆的交点O为车轴 相对车身的瞬时转动中心,由它约束两者的侧向和纵向运动,即,车 轴只能绕该点相对车身作水平转动但由于纵杆的杆向约束,限制了 两者的相对水平转动,也就是说,上、下杆共同约束了车轴对车身的 侧向和纵向运动以上分析只是对刚性、无间隙的铰接头来讲是正确 的yL0图4现代的悬架推力杆铰接头普遍采用橡胶衬套,沿杆向、垂直杆向、以及扭转都有一定弹性以下来分析这种弹性约束的影响从图4可见,车轴承受侧向力l时,对瞬心O产生一个力矩 M = L • m。
因为偏距m不大,所以偏转力矩也不大,相应的弹性变形 也较小,即,上杆的切向位移u较小其次,下杆活动端距瞬心也较近,因此,其切向位移v及其纵向、 侧向位移分量x、y也较小这就是,车轴相对车身的偏转位移较小还有,下纵杆活动端至瞬心的连线与汽车横轴线的交角a较小, 使切向位移v沿杆向(纵向)的分量x相对较大而推力杆杆向约束(即刚度)比侧向约束要大得多,所以下纵杆能更有效地控制车轴的 偏转及侧移总之,这种布置对车轴的偏转、侧移提供了较强的约束 (2)固定端跨距小,活动端大(正八字)少数设计采用这种布置,见图 5行驶中出现强烈摆振现象,以 致设计被否定从图5可见,车轴承受侧向力l时,由于偏距m很大,对瞬心O的 偏转力矩M二L • m也大,所有的偏转变形即切向位移u、v及其分量x、 y 均较大此外,下纵杆活动端至瞬心的连线与汽车横轴线的交角a很大, 使切向位移V沿杆向(纵向)的分量X相对较小,而侧向位移分量y相 对较大因为推力杆杆向约束强,侧向约束弱,结果是下杆对偏转及 侧移的控制变差总之,这种布置对车轴的偏转、侧移的约束力较差3. 结论(1) 在保证杆长的前提下,上V形杆的夹角应尽量选大些,但不能 超过120。
2) 固定端跨距大,活动端小(倒八字)的布置比较合理,而且应 尽量使车轮接地点与 V 形杆的交点(瞬心)位于同一横向垂直 面里3) 固定端跨距小,活动端大(正八字)的布置对车轴侧向运动的 约束差,容易引起侧向摆振,尽量不采用若因结构上的原因 非要采用,应有相应措施,如:① 采用刚度很大的铰接头,甚至采用刚性球头;② 在车轴上加装横向传力杆,干涉的问题由橡胶铰接头的变形吸收,类似A形架要加一根横向推力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