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百句》 第一部分 人性原本是善的(1)人性原本是善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 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旧时的中国,孟子可算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大约从南宋开始,社会上开始流传一部蒙童书———《三字经》 《三字经》 劈头就讲“人之初,性本善” ,这可是孟子的意思,第二句“性相近,习相远” 才是孔子的话这里的“性”指什么?简单讲就是本质,人之性也就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究竟怎样?人行为善恶的根源如何?类似这样的追问,在中国古人 尤其是儒家学者那里,受到特别的重视,经常出现讨论乃至争辩这与中国主 流文化注重人,注重人间秩序的安排有很大关系儒家之学,从一开始起就是 “人”学,所以自然重视人性问题人性本善”是孟子所有理论的出发点,离开这一点,其他都无法说了 需要说明的是,出发点只是立论的起点,不等于最终目标,儒家的最终目标是 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在这一点上,孟子毫无例外,但有不少人往往把它 搞混了。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理由是“恻隐之心” 、 “羞恶之心” 、 “恭敬之心” 、 “是非之心”人人都有这四心也称“四端” ,它们分别代表了仁、义、礼、智 四德这“四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仁义礼智,非由 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它们是“不学而能”的“良能” 、 “不虑而知”的“良 知” 他还举了“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和“孩提之童”的例子,从成人说到 小孩,来证明他的观点《孟子一百句》 第一部分 人性原本是善的(2)老实说,人性问题并不像孟子说得那么简单,因为它在四方上下的“六合 之外” ,看不见、摸不着,不好讲孟子最崇拜孔子,可孔子就很少谈论人性问题,一部《论语》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所以他的学生会慨叹: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可见孔子很高明,把这个很难说清的问 题悬置起来———“存而不论” 孟子从理想出发,想接着而不是照着孔子说, 所以孔子虽没说过性善的话头,他却强调人性本善,还说得头头是道孟子的观点当然会引起人们或赞成、或反对的意见如与孟子同时的告子 就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还与孟子展开了辩论;稍后儒家又出了个大师叫荀子, 他从现实出发,与孟子唱反调,主张“人性本恶” ,还批评孟子不知性。
孟子“人性本善”的命题,肯定了人类道德生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揭示 了人与动物间的根本区别,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影响甚 大可以说,孟子的“性善”说开了儒家心性理论的先河,不管后人是赞成还 是反对,但没有人能完全不理会孟子之说原文: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滕文公上》 )今译:孟子讲人性本善,言谈中不离尧舜原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 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 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 丑上》 )注释:怵惕恻隐:恐惧怜悯内交:内通纳,结交要誉:求名乡党:乡里 端:发端四体:四肢今译:人人都有怜悯他人之心, (譬如)现在人们突然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 里去,都会立即产生一种惊惧同情之心这不是为了想跟孩子的父母攀交情, 不是为了要在邻里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由于厌恶孩子的啼哭声才这样做 的由此看来, (任何一个人, )没有同情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之心,不 能算是人;没有礼让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不能算是人。
同情之心, 是仁的开端;羞耻之心,是义的开端;礼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 开端人有这四个开端,就如同他有四肢一样原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 上》 )注释:铄:从外到内渐渐熔化今译: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是未曾去 思索罢了原文: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 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尽心上》 )今译:人无须学就会的,是他的良能;无须思考就知道的,是他的良知一 两岁的小孩没有不知道爱自己父母的,等到长大了,没有不知道尊敬自己兄长 的《孟子一百句》 第一部分 人为什么会有不善?(1)人为什么会有不善?◎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 然也◎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 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讲“人性本善”自然会启人疑窦:人为何有不善?世间为何多苦难?因此, 与孟子同时的告子,就提出了不同于孟子的解释在告子看来,人性就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能属性———“生之谓性” 。
既然 “生之谓性” ,也就无所谓善与恶了所以,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 人也“有性善,有性不善” 中国人好形象思维,因此叙事说理常常喜欢用一些 形象的东西或故事来做比喻告子就这么比喻道:人性就如同湍湍的急流,哪里 有口子就往哪里流,从来不分这口子是在东面还是在西面;所以人性也无所谓善 恶,就像水不分东西一样告子的观点一出,遭到了孟子的严厉批评,由此也 引出了据目前所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性问题大辩论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不能归罪于人的天性呵———“非才之罪 也”;只是因为人受到了外界污染、为环境所迫, “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在形 象比喻的能力方面,孟子远强于告子,所以决不会舍这一有效的“工具”而不 用,他以齐国都城临淄城南的牛山来喻人性:牛山上的树木原来很茂盛,但因它 地处大国都城之郊,人们常用斧子去砍伐,树木还可能茂盛么?虽也有日夜生息, 雨露滋润,可新枝嫩芽一生出来,马上就被牧放着的牛羊吃掉了,所以才变成 现在光秃秃的样子你看到现在这光秃秃的牛山,就说它不曾有过好树木,这 难道就是牛山的本来面目吗?所以,人性原本是善的,只是后天的环境使人变坏 了孟子可是个辩论高手,很会抓对方言词中的漏洞。
他顺着告子“水无分于 东西”的话头,提出水流尽管不分东西,却是分上下的(这一点告子确实是疏 忽了) ,然后用“水往低处流”的常识,既有力地反驳了告子的观点,同时进一 步阐述并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人性本善” ,即只是在外力的影响下人才会变坏,但这种改变却不是人的本性使然孟子是雄辩的,用言词犀利、侃侃道来、滔滔不绝来形容决不为过《孟子一百句》 第一部分 人为什么会有不善?(2)但他对“人性本善”的论证,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漏洞因为他还是没有 真正讲清楚人之所以会有恶的根源他讲恶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外界环境 当然是指人及人类社会,因为自然界是无所谓善恶这种价值判断的 “外界影响 说”一般不难接受,但如果“打破砂锅纹(问)到底” ,外界的这个恶———最 本原的恶———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假设人之初,第一个人来到这世上,他 应该只有本善的性(这可是属于孟子的知识产权) ,他的后代一定也应该遗传了 他本善的性,那么人或社会的恶,又是从何方、何时、因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 在基督教那里容易解决,因为魔鬼撒旦让蛇妖去蛊惑人类之母夏娃,偷吃了伊 甸园的禁果,于是人类便有了“原罪” 可惜孟子既没去麻烦神学世界里的魔鬼, 也缺乏哲学套话中说的本体(存有)论论证,于是恶便没了其本原的存在依据,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恶却是我们经验世界里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实实在 在的存在,且还比比皆是。
谓予不信,请马上打开电视机,看看“新闻 60 分” 、 “社会方圆” 、 “今日说法” 、 “东方 110” 、 “案件聚集” 、 “法治” 、 “道德与 法”……更成问题的是,恶如果不能存在,那与之相对的善———它只是与恶相比 较、相对立而存在的———岂不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因为孟子的理论存在缺 陷,所以后来才会有荀子出来讲“人性本恶” 但荀子的观点,问题比孟子还大, 由此在中国思想界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理论难题这个难题一直要到一千多年后 宋代的道学家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那里才逐步得到解决那已是后话了原文: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才:草木之初也,引申为人初生时的材质今译:至于有的人成为不善,不能归咎于他的初生之质不好原文: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 者然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赖:通懒今译:丰收年成,青年子弟大多懒惰;灾荒年成,青年子弟大多横暴,并不 是他们天生的资质如此,而是由于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心,才变成这样的原文: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 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 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搏:击颡:额头激:阻遏今译:人本性的善,就像水(本性)的向下流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 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 (当然)那水,你去拍打它使它溅起来,可以使 它高过额头;去阻挡它使它倒流,可以使它流上山去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这 是情势逼迫它如此的人可以让他干坏事,其本性也如同(水)那样受到了逼 迫《孟子一百句》 第一部分 说“心”(1)说“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惟心之谓与不难发现,孟子在讲“人性本善”及人之所以会有不善时,经常会涉及到 一个字———“心” 他所谓的仁义礼智“四端” ,也就是“恻隐之心” 、 “羞恶 之心” 、 “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 ,而“人性本善”的原因,则在于仁义礼智 “根于心” 至于人会变得不善,那是因为受了环境影响而“陷溺其心” ,没有 把握住心中那仅是一点点的“善端” ,把本有的善良之心“放”出去了所以我 们可以说, “心”是理解孟子人性理论的吃紧处,一定要抓住由此,我们就来 说说“心”吧。
中国人特别重视“心” ,所以用“心”组成的词也就特多,张口就来,如: “开心” 、 “担心” 、 “关心” 、 “放心” 、 “小心” 、 “留心” 、 “用心” 、 “有心” 、 “无 心” 、 “细心” 、 “粗心” 、 “公心” 、 “私心” 、 “好心” 、 “坏心” 、 “人心” 、 “兽心” 、 “恶心”……在中国古人那里, “心”可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有几层含义: 最一般地说, “心”是人们思维的器官中国人传统上习惯于把“心”视为具有 思想功能的器官,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说“心想事成”之类的话,其源头可上溯 至古代第二层意思, “心”指思维,有时也可指思维的过程,这是把名词作动 词来用第三层意思,专门指道德上的善性,孟子有时也把这一层意义上的 “心”称之为“良心”或“本心” 中国人所以特别重视“心” ,是因为认为人心变化莫测却又能包罗一切,所 以许多哲学家都强调“心” 孟子讲良心、尽心、存心、养心和收放心等;荀子 讲心能“虚壹而静”;道家的庄子讲“心斋” ,说得也是虚其心;佛教讲“万法唯 心” ,还有专门的《心经》 宋儒张载提出个“大心” ,这很重要中国哲学讲 “天人合一” ,天人如何合一?说到底就是“大其心” ,使“天地万物与我为一” 。
至于后来的陆象山、王阳明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以“心”为学,被人目为“心 学家” ,前者讲“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后者讲“心外无物” 那都是中国哲学的专门概念,这里就不必细究了当然,中国人也从不否认个人之心的存在春秋时代的子产已经有“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