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青海省互助县城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98KB
约8页
文档ID:301765742
青海省互助县城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_第1页
1/8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青海省互助县城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青海省互助县城总体规划根基资料汇编 工程负责人:段德罡 主要加入人:段德罡 郑江涛 张 沛 李祥平 刘海龙 赵 键 崔云兰 苏鸿翎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匡 湧 刘建军 曹恺宁等 (青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 应长旭 郑晓英等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创办局) 第一章 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6°30¢~37°9¢,东经101°46¢~102°45¢之间北依达坂山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与平安县为界,西邻大通县,西南与西宁市相连境内有省道宁互马路、民门马路;专用路机场马路县域面积3424平方公里(合513.6万亩),占海东地区总面积的18.85% 二、建制沿革 从互助县的高寨、沙塘川、张卡山等地出土的文物看,远在4000年前,互助地区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在古代,这里是族人居住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这个时期,现今的西宁、乐都、大通、湟中、门源、互助等地区,统称为湟中地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打通西域通道,进入湟水流域在今西宁邻近筑西平亭(原址相当于今西宁城垣),设置临羌县(先湟源,后在湟中)互助地区隶属于临羌县 公元210元左右,东汉设置西平郡(今西宁市)三国时期,魏国持续以西平郡管辖临羌等县 西晋时仍以西平郡管辖临羌等县南北朝时改西平郡为鄯州,废弃临羌等县 隋时又恢复西平郡,互助地区属西平郡管辖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唐设置鄯州都督府互助地区由鄯州督都府管辖 安徽宗崇宁三年(1104),改鄯州为西宁州互助地区归属西宁州 元时,互助地区仍属西宁州管辖 明时,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互助地区隶属西宁卫 清时,西宁卫改为西宁府 民国2年(1913),互助地区属甘肃行省西宁道 民国18年(1929)1月1日,青海正式建省,互助地区隶属西宁县。

民国19年农历八月八日(1930年9月29日),互助正式建县,县治威远堡隶属青海省政府 1949年9月12日,互助解放,隶属青海人民政府 1960年4月5日至1961年8月,互助县隶属西宁市 1961年8月15日至1978年9月,为青海省直属县 1978年10月19日,青海省成立海东行署,互助县隶属海东行署至今 三、行政区划 截止1985年年底,全县共有20个乡,1个镇,288个行政村,1005个自然村 民国十九年农历八月初八,正式经青海省政府上报国民党中央政府批准建立互助县当时所辖地区是:红崖子沟、哈拉直沟、沙塘川、长宁堡、景阳川、东西夹山、马圈川、威远镇和现在的边滩、林川、东和、东沟、丹麻、五十、松多、巴扎、加定等地区,共有四个区,一百零三个乡,两个镇--威远镇、张其镇民国二十一年(公元一九三二年)共有四个区公所,七十三个乡公所和威远镇、张其镇(已划归湟中县)两个镇公所一九四年年解放前夕至一九五一年元月,全县共有五个区、三十二个乡和一个镇一九五四年,原属互助县的第一区六个乡(即景阳川一带)划归大通县。

原属大通县的八区三个乡(即现在的南门峡公社)划归互助县一九五六年,举行了撤区并乡,共有二十九个乡(镇)一九五八年七月,全县合并为十二个乡(镇)一九五八年八月,全县实施人民公社化后,把原来的十二个乡(镇),划为贺尔川、红崖子沟、哈拉直沟、沙塘川、北山等五个人民公社一九五九年五月,把原来的五个人民公社又划为五峰、红崖子沟、沙塘川、贺尔川、城关、柏木峡、南门峡、哈拉直沟、北山等九个人民公社一九六二年,经过调整,把九个人民公社划为五十、红崖子沟、丹麻、哈拉直沟、东沟、东和、东山、李丰、高寨、城关、台子、五峰、西山、蔡家堡、南门峡、边滩、林川、双树、沙塘川等十九个人民公社和松多、巴扎、加定三个藏族乡一九七七年,把李丰公社撤销,合并到城关、东和两个人民公社 四、自然环境 (一)地形地貌 互助县地处黄土高原的最西部,青藏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为把扎藏族乡的北沟脑岭,海拔4484米,最低点在高寨回族乡的曹家堡村,海拔2200米,县境地势起伏,高差悬殊,\三横三纵\的平行岭谷纵横交织县境地貌类型及分布如下: 1、高山地带 集中分布在县境北部的加定、巴扎、松多、五十、丹麻、东沟、东和、林川、边滩、南门峡等乡,面积为2178.3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3%。

整个区域地形由西北向东南逐步降低,境内高山峻岭,峰峦叠嶂海拔3900米以上为袒露的石山、气候寒冷,农牧业均难利用 2、中山地带 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外围,主要包括南门峡乡的却藏滩、林川乡的唐日台、东和乡的魏家滩、五十乡的甘滩、丹麻乡的泽林滩等上片,海拔2700-3300米,面积25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2%自然植被有山地草原、灌丛草甸和草甸草原等类型中心地带水土流失较轻,气候冷凉润湿,地域宽广,适合林牧综合进展但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节短,进展粮食作物受到确定限制 3、低山丘陵地带 分布在川水地带外围,主要包括五峰、西山、蔡家堡、东沟、东和、东山等乡,海拔2200-2700米,面积约785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7%大片面地表笼罩着厚达几十米的第四纪黄土在沟谷两侧,已侵蚀出第三纪红土,呈现黄土高原中期侵蚀地貌,在形破碎,坡大沟深,丘陵起伏,气候温凉枯燥自然植被属半干旱草原一半干旱荒漠类型,植被笼罩度20-40%自然生态脆弱,土层深厚而土持松疏,易受侵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在1600-4500吨/平方公里,以旱作农业为主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但进展潜力大。

4、河谷地带 主要分布在县境南部的高寨、红崖子沟、哈拉直沟、沙塘川等乡,海拔2200-2700米,面积243.7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柔,浇灌较便利生产水平较高,由于河床不断下切,在河床两侧分布着河漫地,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和三级阶地 (二)气候 1、日照 互助县地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大气稀疏,空气干洁,通明度好,云量少,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消弱较少,所以,太阳辐射光能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521.7小时,年日照率为57%,强日照时间长,年辐射量134-147千卡/平方厘米,作物生长期(4-8) 国辐射量为77千卡/平方厘米,占年辐射量的52.2%,这就弥补了高寒的缺点,冬不冷夏不热 2、气温 互助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也由于地形繁杂,高差悬殊,热量资源水平分布不均衡,垂直地带差异特别明显,气温分布总的趋势是由北往南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境内北部及东北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地年均气温均在0℃以下;北部的南门峡、边滩、林川、东和、东沟、丹麻、五十、松多等乡北部的脑山及半脑山地区年均气温在0-3℃之间;大通河谷地带年均气温约为2.0-4.0℃;中部的威远盆地和一川两沟之间的浅山地区年均气温在3.0-4.0℃;南部湟水河谷及红崖子沟、哈拉直沟、沙塘川的中、下段地区最暖,年均气温在4.0-6.5℃。

年内各地均以夏季(6至8月)气温为最高,17-10℃;春季(3至5月)、秋季(9至11月)次之,10--5℃;冬季(12-2月)最低,-5℃--12℃年中各月气温的变化又以春、秋最为强烈,这期间月温差在5.0℃以上,初春的三月升温多在7.0℃左右,秋末的11月降温最为急速,各地可达7.0℃-8.0℃夏冬两季的气温均较稳定,月际间变温一般均小于3.0℃川水、浅山地区3月份起气温大多升到0℃以上,4月和10月两月在3.0℃以上,5至9月川水及威远镇以下的浅山地区一般超过10℃,其它月份均在0℃以下全县年平均气温为3.4℃各月平均气温日差14.4℃,各月平均气温年差25.4℃ 3、地温 年平均为6.7℃,得月平均地面温度以每年7月份最高为19.3℃,以每年1月份最低为-9℃,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为58.7℃,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29.8℃其中县境南部湟水河谷及海拔2200米以下地区年平均温度为4℃-6℃;中部浅山地区,年平均温度为3℃-4℃;脑山、半脑山地区,年平均温度为0℃-3℃;北部和东北部高山区(海拔3100米以上),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 4、降水 互助县地处内陆,一般降水缺乏。

降水来源:主要是印度洋孟加拉湾来的西南季风;其次是太平洋来的东南季风,冬季有少量西伯利亚来的水汽降水地区和季节,分布很不平匀,而且各年各月的降水量也很不稳定每年以6、7、8、9四个月雨水较多,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3%,其中又以7、8两个月降水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按地区分,南部高丘陵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350毫米左右;中部浅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 — 8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