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课七律 长征课文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地图,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地图,漫漫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红军战士用脚一步一步地量着走完的,其中的艰难险阻更是不计其数,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毅力呢?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关于长征的诗歌,感悟这种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豪情学习目标3.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掌握诗中字音、词义;理解诗句内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课文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课文背景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两句为一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文体知识七七 律律逶迤逶迤 磅礴磅礴 磅磅秤秤岷岷山山 悬悬崖崖 天天涯涯w w iyiy p p ngng b b bngm m n n y y y y 字词积累1等闲:平常、寻常2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逶迤、迤逦辨析:“逶迤”指弯曲而延续不断,多指山岭、道路、河流,侧重于连绵不断的状态,如:逶迤的环山公路盘旋而上,直上云端迤逦”指山势、水流等的曲折连绵,侧重于其曲折的样子如:进山剿匪的队伍行进在山间小路上,时断时续,迤逦前行3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字词积累导思1:全诗首联在内容和结构上 起什么作用?不畏远征难关键词:英勇乐观导思2:诗人具体为我们描绘了哪五幅“征难图”?五幅“征难图”长征导思3:“三军过后尽开颜”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三军尽开颜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七律长征课文朗读 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初读感知 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初读感知 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感情基调:豪迈、激昂精读品味1.“远征难”三个字怎么理解?“远征”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2.首联有什么作用?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为全篇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精读品味3.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相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把它们合在一起说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逶迤”形容五岭绵延不断,一个“腾”字突出它的奔腾气势,“磅礴”形容乌蒙巍峨高大,一个“走”字突出它的疾驰状貌,作者用了比 喻、夸张的修辞,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是为了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精读品味 4.颈联中的“暖”和“寒”有何妙处?谈谈你的看法暖”和“寒”二字都是写人的感受暖”字既写出了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写出了当时强渡大渡河的天气,同时也暗示了红军此次战役的艰险寒”与“暖”相对照,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精读品味5.“更喜”二字有何作用?结构上“更喜”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精读品味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等修辞,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的豪迈情怀课堂小结 请你用”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红军英姿图)、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过岷/雪山图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从场景的描绘、用字的锤炼、修辞的使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研读探究 诗人正确地处理了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再现了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本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不仅如实地写出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更揭示出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本质,使长征的战斗历程和红军的伟大形象得到了充分而又完整的体现难点探究】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研读探究七律长征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总纲千山颔联: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颈联: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万水全诗高潮不畏艰险英勇顽强乐观豪迈归纳总结 本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归纳总结诗歌主旨诗歌主旨归纳总结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这首诗只用了56个字,就高度概括且艺术地反映了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精心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以个别表现一般方面的非凡功力2情景交融表现中心这首诗依据战斗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除首联直接抒情外,其余几联都是景中寄情,情景交融作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艺术特色艺术特色3夸张手法的巧用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这样写表现了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当然,这种艺术化了的手法,不单纯是个技巧问题,它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过人的胆略的自然表露归纳总结艺术特色艺术特色 预习“诵读欣赏”: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如:作者是何许人;诗中化用的诗句(“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望断南飞雁”“梅花漫天”“北国风光”等),分别出自毛泽东的哪一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