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发展学院《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教师:常县宾总学时数:90 学分:5 适用专业:世界史、历史教育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2.课程的目的:世界现代史讲述的是从 1900 年到 1945 年之间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期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了,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世界现代史对人类的影响可谓前所未有因此对世界现代史进行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我们看清世界发展趋势,使我们坚定资本主义一定会灭亡、社会主义一定会胜利的信念3.课程的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世界现代史有一个清晰性的了解,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第二部分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采用面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大战,历时四年,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给西方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章主要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要求学生了解:(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2)一战中的主要战役;(3)一战的影响第一节 大战的起源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欧美列强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变化;德国的世界政策;英德矛盾二、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英国放弃“光辉孤立政策”三、军备竞赛列强的军费开支;双方的扩军;英德海军竞争;四、巴尔干问题波斯尼亚危机;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二节 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性质一、战争的爆发萨拉热窝事件;“七月危机” ;各国相继投入战争二、战争的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宣传;帝国主义战争;一系列秘密条约第三节 大战的进程一、战争的第一阶段:1914 年德国的速决战;施立芬计划;马恩河战役;坦能堡战役;巴尔干战线二、战争的第二个阶段:1915-1916 年德军在东线的胜利;保加利亚参战;意大利的参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勃鲁西洛夫的攻势;日德兰大海战三、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 年战争的僵持;无限制潜艇战;美国的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及退出战争四、大战的结束2协约国的攻势;德国求和;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五、战争的影响巨大的破坏;帝国主义力量的消长;战争引起的革命;民族解放运动;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第二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五强——英、法、美、意、日又展开新的争霸斗争。
战后初期列强在划分势力范围和建立国际秩序问题上斗争激烈战胜国首先召开巴黎和会,划分欧洲及中东地区的势力范围、调整列强之间的关系筹建维护国际新秩序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建立凡尔赛体系 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区域的矛盾没能在巴黎和会上解决,战胜国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建立起与凡尔赛体系相联系的华盛顿体系要求学生了解:(1)列强的争霸计划及它们之间的矛盾;(2)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第一节 凡尔赛体系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 列强之间力量的新对比列强的争霸计划 二、巴黎和会的召开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条约的签定,国际联盟的成立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及其实质 第二节 华盛顿体系一、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形势 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海军军备竞赛 二、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华盛顿体系及其实质第三章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建立、发展教学的基本要求: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经历了酝酿、准备、爆发、胜利和巩固的历史进程而后苏维埃政权取得巩固和发展,并成立苏联。
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本章要求学生掌握:(1)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节 十月革命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帝国主义阶段及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俄国的基本国情;尖锐的国内外矛盾;布尔什维克党二、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和罗曼诺夫王朝灭亡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 三、《四月提纲》 列宁的《四月提纲》;革命和平发展的策略;革命群众运动的高涨和临时政府的策政治危机四、七月事变和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 七月事变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六大;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列宁撰写《国家与革命》 五、革命形势的成熟和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 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革命形势的成熟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第二节 初期的苏俄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初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二大;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全俄肃反委员会;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改革二、签定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布列斯特和约谈判过程;签定和约的原因及意义第三节 粉碎协约国三次武装进攻一、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开始 二、战时公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3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背景;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和评价三、粉碎协约国三次武装进攻 协约国的三次武装进攻,国内战争的结束。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第四节 革命在西方一、德国十一月革命十一月革命的爆发;德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魏玛宪法二、匈牙利革命奥匈帝国的解体和匈牙利共和国的建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失败第五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苏联的建立一、内战结束后的形势 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工农矛盾 二、新经济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三、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四、列宁逝世前后的苏联政局 中央高层领导之间的矛盾;列宁逝世;反托洛茨基的斗争 五、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六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 十四大;反对“新反对派”的斗争;反托季联盟的斗争;工业化的方针和措施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十五大;布哈林与斯大林的争论;反右倾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实施 三、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第七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一、新宪法的颁布 二、肃反运动 三、第三个五年计划和战争前的战备努力第四章 20 年代的西方各国与国际关系教学的基本要求:1924 年资本主义世界从战后危机中摆脱出来,进入相对稳定时期这一时期延续到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止。
要求学生了解:(1)美国柯立芝繁荣;(2)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强化;(3)日本的国内状况第一节 相对稳定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概况相对稳定的原因和特点二、美国 柯立芝繁荣;产业合理化运动三、英国 持续萧条的经济;第一届工党政府;1926 年大罢工四、法国 法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更迭五、德国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脆弱的魏玛共和国;纳粹势力的抬头六、意大利 政治经济概况;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确立和强化 七、日本 经济危机;政党内阁;协调外交4第二节 东西方和平共处一、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条约热那亚会议;拉巴洛条约及其意义二、苏联与西方各国的关系英苏建交、法苏建交;三、苏联同周边邻国的关系承认境内一部分民族独立;中苏关系;苏联与伊朗的关系;苏土关系第三节 德国赔款问题一、赔款问题上的争执协约国的分歧;德国的态度二、鲁尔危机事件德国拒付赔款;法比出兵鲁尔;德国消极抵抗三、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的出台和内容四、杨洛计划出台及其内容第四节 欧洲安全问题与洛迦诺公约一、欧洲安全保证问题洛迦诺会议与公约二、非战公约第五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潮。
要求学生了解:(1)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及特点;(2)民族解放运动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的民族主义高潮;(3)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和甘地主义;(4)土尔其凯末尔革命,凯末尔主义第一节 概论一、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 大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战后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矛盾的激化十月革命对民解运动的影响 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概况和特点 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亚洲是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重点地区 三、民族解放运动的不同类型 第二节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二、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三、甘地和甘地主义 第三节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一、凯末尔反帝民族独立战争 帝国主义对土耳其的瓜分;土希战争的过程;《罗桑条约》二、土耳其改革运动 凯末尔革命的评价,凯末尔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内容及评价 第四节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一、1919 年三月爱国运动 华夫脱运动的兴起;1919 年三月起义二、1922 年宪法及护宪运动 第五节 墨西哥卡德纳斯政府的改革一、卡德纳斯改革的背景 5二、改革的内容 土地改革;企业国有化及教育改革 第六章 世界经济危机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教学的基本要求:1929——1933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
面对统治阶级寻求不同出路摆脱危机美国实行以国家调节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德日则分别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和对外侵略的道路要求学生了解:(1)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 (3)德国希特勒上台,纳粹独裁体制的行成 (4)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形成;日本的侵略扩张行动 第一节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危机的爆发 危机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暴跌为标志 二、危机的根源和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工业、农业、金融、贸易危机三、危机的影响和后果 第二节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一、危机的爆发 美国的经济政治形势和激烈的阶级矛盾 二、“新政”的推出 “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第三节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一、经济危机和日本的法西斯运动 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法西斯势力的加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二、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五·一五事件;政党内阁的结束;二·二六事件;广田内阁的建立 第四节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一、希特勒上台,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纳粹运动的崛起;魏玛共和国政府危机和希特勒担任总理二、纳粹德国的独裁恐怖统治与扩军备战 纳粹独裁体制的形成;反动的种族主义理论;文化专制主义;国民经济军事化第七章 走向大战教学的基本要求:三十年代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多种势力并存。
法西斯国家扩军备战,逐步走向侵略扩张的道路西方民主国家及苏联出于自身的利益,未能联合起来世界大战首先在德国与英法波之间爆发要求学生了解:(1)法西斯国家的扩军备战和侵略扩张;(2)英法两国的绥靖政策和《慕尼黑协定》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一节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 七·七芦沟桥事变和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美英的态度和布鲁塞尔会议 二、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意大利发动侵埃战争;英法的态度;国联对意的制裁;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战争及失败第二节 西班牙内战和德意的武装干涉一、共和国的建立和内战的开始 二、德意的武装干涉与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德意武装支持叛乱分子;英法的贸易禁运;苏联和国际纵队对共和政府的支援三、共和国的灭亡 6第三节 德国毁约扩军一、德国毁约扩军 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斯特莱沙会议;英德海军协定;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二、英法的外交努力 苏法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努力;法国的巴尔都外交;苏联参加国联;苏法、苏捷互助条约的签定第四节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慕尼黑协定》一、希特勒的战争行动计划 希特勒的侵略构想;“霍斯巴赫备忘录”。
二、德国吞并奥地利 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决策;德意接近;英法的绥靖政策;德军进驻奥地利 三、《慕尼黑协定》 苏台德地区民族问题;五月危机;伦希曼调停;希特勒与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