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 二 章国 际 科 技 合 作★2007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 ★179第一节多边和双边科技合作 一、中美科技合作 二、中欧科技合作 三、中俄科技合作 四、中日韩科技合作 五、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第二节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 一、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二、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三、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 四、伽利略计划 五、E-XFEL和 FAIR 大科学项目 六、人类微生物组学计划第三节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一、项目分布 二、经费投入 三、主要成效第四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 一、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三、国际创新园第五节科技援外 一、对外科技培训 二、发展中国家示范项目国际科技合作第十二章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发 展 报 告2007★2007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 ★180第一节 多边和双边科技合作截至2007年底, 中国与世界上9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02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或政府间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签订了 1 000 多项部门间科技合作协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框架。
2007年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相继主动出资与中国联合支持优先领域的合作研发,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对华科技合作专项资金总额每年约合 7 亿多元人民币一、中美科技合作中美科技合作出现了政府间合作、科研机构间合作、企业间技术合作以及科技人员交流并举的良好局面◎中美政府间科技合作活动在《中美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中美政府间科技合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7年5月,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华盛顿召开,会上两国通过了《在战略经济对话框架下加强创新合作的原则与成果》 ,并签署了《中美AP1000核反应堆核安全合作备忘录》 作为重要后续活动之一,2007年12月中美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中美共商创新合作事宜2007年,中国与美国续签了《农业科2007 年,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密配合国家经济、科技和外交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 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外交工作两个大局” 的新时期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基本定位,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取得了新的进展■第 十 二 章国 际 科 技 合 作★2007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 ★181技合作议定书》 ,新签了《电动汽车合作附件》 。
◎重大科技合作成果2007年10月, 中美在基础研究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在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破土动工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六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个研究单位参加目前,项目的方案设计与论证、探测器的设计与关键的小模型实验已顺利完成,已具备设备制造的条件,即将开始生产◎产业科技合作的新进展在科技部等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华能集团加入了美国“未来发电”计划企业联盟,通过参与国际合作,跟踪、掌握清洁能源开发的前沿技术同时,华能集团在国内提出的“绿色煤电”计划2007年12月得到了美国博地能源公司的加盟, “绿色煤电”迈出了国际化合作的重要步伐此外,中国还与美国能源部、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启动了镁合金车体研发合作二、中欧科技合作欧盟及其成员国是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伙伴2007年,中国与欧盟的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酝酿启动中欧科技伙伴计划,并与欧盟成员国启动了一系列双边战略合作计划,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中欧科技年2006年11月,科技部和欧盟委员会科研总司共同举办了“中欧科技年”活动中欧科技年是中欧开展科技领域高层次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 为双方实现全面深入合作创造了条件。
一年来, 双方组织了展览会、论坛、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共计40余场,召开了后续能源研讨会、中欧中医药大会和中欧第一次机器人研讨会2007年下半年还举办了4场中欧科技合作研讨会,这些活动为中欧科技合作开拓了新的领域◎中欧科技伙伴计划2007年11月,在“第六次中欧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会议”上,中欧双方一致同意决定建立对等合作机制,启动“中欧科技伙伴计划” 根据该计划,中欧双方将在共同确定的战略优先领域,联合征集、评审、确定伙伴合作项目,并各自给予每年不少于 3 000万欧元的投入◎与欧盟成员国的合作2007年,中国与欧盟各国的科技合作进展顺利1月,中国与意大利联合签署了 《关于建立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合作谅解备忘录》 2月,与法国国民教育、高教和科研部签署了关于电动汽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发 展 报 告2007★2007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 ★182车的合作协议; 9月,与瑞典教育与研究部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瑞典科技周” ,科技周活动对研究和创新政策、 材料科学、 能源环境和气候等6个重点领域进行了讨论, 双方在以 “第四代及超前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移动通信、中瑞生物医药联合研发中心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9月, “中荷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项目”启动,该项目是荷兰ING银行支持江西省、重庆市、黑龙江省、广东省、福建省、天津市等地方政府提高CDM方面能力的无偿援助项目9月,中法签署《中法科技战略合作联合声明》 ;此外,经过协商努力,中法先进研究计划(PRA)由纯交流性质转变为中法双方在优先领域共同集中投入,支持研发合作项目11月,中英两国首个大型科技合作计划——中英创新合作计划正式启动, 其核心是支持具有商业潜力的合作研究的概念验证同时,中英碳捕集与碳封存实现燃煤发电近零排放项目正式启动,旨在通过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在中国开发和展示欧洲先进的近零排放煤炭技术◎重要进展在欧盟框架计划合作下,中欧建立了2.5G高速互联网,大大提高了中欧之间信息交流和科学数据交换的能力中德激光联合实验室进展顺利,德方提供的先进激光设备已经到位中英合作的干粉煤加压气化技术,首次获得了中国煤种的高温高压煤气化反应特性数据三、中俄科技合作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俄罗斯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出现新趋势 “做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已成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俄国家年继2006年成功举办 “在中国的俄罗斯年” 之后, 2007年中俄两国举办了 “在俄罗斯的中国年” ,科技是中俄国家年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此期间, 双方共集中举办了25项内容丰富的科技活动,包括举办科技展、召开系列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开设科技合作专题论坛、组织大型科技项目推介和对接会等,这些活动加强了中俄两国的沟通,促进了中俄科技界和企业界之间的相互了解,促成了一批高水平科技项目的成功对接,推动了地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的建设◎对俄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在2007年8月召开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第十一届例会上,中俄双方决定从政府层面上共同支持开展一批中长期重点科技合作项目 2007年11月, 在莫斯科举行的中俄总理第十二次定期会晤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俄罗斯联邦科学与创新署关于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共同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目前, 首批重点项目已经开始启动■第 十 二 章国 际 科 技 合 作★2007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 ★183◎重要进展中俄技术经济合作项目——田湾核电站1、2号机组分别于2007年5月17日和8月16日投入商业运行,该项目是中俄两国迄今最大的技术经济合作项目,也是目前中国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田湾核电站1、2号机组2007年全年发电量100.18亿千瓦时,其中1号机组年度累计发电57.46亿千瓦时, 上网53.11亿千瓦时;2号机组年度累计发电42.72亿千瓦时, 上网39.74亿千瓦时。
2007年11月,通过与俄合作,中国研制的首个 7 000 m载人潜水器开始下水试验四、中日韩科技合作2007年, 在中日韩三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推动下, 首届中日韩科技部长会于1月在韩国召开,标志着中日韩科技合作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自此,中日韩科技部长会与中日韩科技合作局长会两个机制将并行存在, 分别从政策交流及具体合作两个层面推动中日韩科技合作更为有效地开展2007年中日科技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首先, 在2007年12月底日本福田首相访华期间,签署并发表了“中日两国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科技合作的联合声明”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科技合作的首个政府间联合声明;第二,中日科技合作联委会首次升格为副部长级;第三,启动了与日本科学振兴机构(JST)的联合资助研发计划,在新材料、IT和生物医药领域滚动资助联合研发;第四,签署“中日核聚变合作计划”文件,进一步开展环境和能源技术合作此外,在中日政府间JICA渠道技术合作和花甲专家邀请方面继续保持历年规模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中图12-1田湾核电站 2号机组汽轮机首次冲转成功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发 展 报 告2007★2007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 ★184日科技合作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的成果, 如清华大学国家摩擦学重点实验室与日本精工公司合作开展中日纳米级光滑表面加工和改性研究, 先后研制成功用于磁头表面亚纳米级抛光和磁盘表面化学机械抛光的抛光技术;武汉理工大学与日本航空宇宙研究开发机构(JAXA)和日本航空宇宙技术振兴财团(JAST)等合作,在2005年10月合作研究开发出了国际上第一台千瓦级太阳能高效热电-光电复合发电实验系统的基础上, 经过近两年的实验, 该系统被证明可以实现太阳能从紫外线、 可见光到红外线的直接转化利用,开辟了太阳能高效、低成本发电利用的新的技术途径。
2007年是中韩建交15周年,也是中韩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署15周年,为促进两国科技合作,中韩科技部于7月共同举办了中韩科技周活动科技周期间,双方在北京召开了中韩科技合作第九次联委会和“中韩科技合作高层政策研讨会” ,举办了“中韩(天津)生物技术合作论坛暨中韩生物技术项目合作洽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在联委会的机制下,双方合作研究重点集中在信息通讯、航空航天、传统医药、环境监测和治理、生命科学、新材料技术、应用激光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领域 双方还积极探讨联合研究开发中心的合作, 目前已建有大气科学研究中心、 新材料研究中心、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和光电技术研究中心等五、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中加科技合作2007年1月,中国与加拿大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加拿大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这是中国政府对外签署的第100个双边科技合作协定 5月, 首届中加政府科技合作联委会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会议决定在能源、环境、卫生、农业四个领域成立科技合作工作组并正式启动中加政府科技创新合作基金, 未来四年内两国政府将共同出资1 050万加元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合作,双方同意共建中加氢能与燃料电池联合研究中心。
除了联邦政府外,魁北克省、阿尔伯达省、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分别与中国科技部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并出资联合支持合作研究项目6月,科技部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签署协议,启动中国西部区域自主创新战略研究项目中新科技合作当前,中国与新加坡正在就共建联合创新平台进行讨论,探讨开展生态城科技合作,推动双方在互动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合作中澳科技合作2007年,科技部与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支持在共同感兴趣的优先领域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先后成立了中澳轻合金联合研究中心、中澳干细胞联合研究中心和中澳表型组学联合研究中心中蒙科技合作2007年7月,中国与蒙古召开了科技合作联委会,签署了《中蒙政府间2008—2010年科技合作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