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 合导论中西医学差异甘肃中医学院 孙红旭.导论.中西医学差异1第一节 文化背景差异2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3第三节 生理、病理学差异4第四节 诊断、治疗学差异5第五节 医学模式差异 引 子 中西医学差异的演化阶段分析v 1.差异萌发阶段(公元5世纪之前)v (1)春秋战国——南北朝的北魏v (2)古希腊——西罗马帝国灭亡v 早期中西医学具有共同特征,如被动性、非理论性、经验 性、无地域性等,其救护本能与医疗行为、求食活动与医 药知识、巫术活动与医学渊源、朴素原始的解剖知识、医 事活动等都以临床实践和对人的整体认识观为基础,强调 机体对疾病的自然抗御,忽略实验研究等,都是从人类求 生的本能荒漠中走过来的,两者有众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引 子 中西医学差异的演化阶段分析v在此期间,东西半球北纬45°附近的黄河流域与爱琴海区域,分别产生了两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中国有以黄帝名义著述的《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古希腊有希波克拉底的《希波克拉底文集》和盖伦的17卷本解剖学巨著《人体各部位的作用》 差异萌发阶段引 子 中西医学差异的演化阶段分析v2.差异扩大阶段(公元5世纪到公元17世纪) v (1)在中国是从南北朝的北魏到明朝灭亡 v (2)在欧洲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 级革命的中世纪 v这个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成就 了中国医学发展辉煌的1000年,在理法方药各 个方面都创造了西方医学无法比拟的辉煌成就, 经典中医学的学术体系逐步完善、臻于成熟。
v欧洲处于政教合一的黑暗的1000年,欧洲医学 抛弃了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被教会扭曲到神 学道路上,处于停滞、衰落和凋敝之中引 子 中西医学差异的演化阶段分析v 3.差异加深阶段(从17世纪至今) v (1)在中国是从南北朝的北魏到明朝灭亡 v (2)在欧洲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中 世纪 v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推动下, 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促 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催生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欧洲全 新的资本主义文明为欧洲医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形成了全新的学术体系和学术特色; v 近代中国的专制社会严重束缚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 中国结束封建社会制度以后却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 社会,致使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国医学 也因此进入了历史的低谷, 没有多少新的突破而保持着 业已形成的体系和特色文化背景差异中医学文化背景 3.西医学文化背景 1.文化背景差异v西医学文化背景v1.西医文化植根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 v2.西方思想文化v3.近现代科学文化v中医学文化背景v1.中医文化植根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 v2.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v3.古代科学文化 引子 地域人文环境差异v 一定的地域及人文环境始终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条件和制约条件,尤其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地域及人文环境的依赖和地域及人文环境对人类的制约决定了人类如何开展生产和如何进行生活, 这就使得人类早期文明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地域环境的烙印。
v 中西医学分别作为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起源之时就必然蕴含了这种由东西方地域环境及生存方式引发的差异西医文化植根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 v 西医学理论的形成根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公元 前6-5世纪,古希腊爱琴海地区,航海条件优越,与古埃及、巴比伦 等文明之邦交流广泛,商贸发达,沟通频繁同时,因其战争频繁, 各民族大批迁徒,混杂而居,使其民族间文化习俗经常交汇、融合, 促进了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西方的 航海及商业文化既有掠夺、利己、拜金等负面影响,又培育了战胜自 然、勇于创造和藐视权威的精神 西医文化植根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 v 海上风暴是航海的最大挑战此时,人们必须齐心协力战胜风暴才能 生存,或者提高技能和改进工具,可在一定程度上战胜或避开灾难, 因而产生了与自然不断抗争的天人对立的观念、以及勇猛进取的精神 所以,西方思想家把大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进行独立考察在这一 过程中,注重实证,力求精确,以达到建立合乎逻辑法则的理论系统 的目的 西医文化植根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v 从自然的开放带来向外部社会的开放、文化的开放,孕育了西方民族外向的文化心理特征,形成了一种动态和开放的文化状态。
由此在客观上导致了西医学开放性特征,创新意识强,更容易接受不同学科的先进技术和成果,促进了西医学近百年来的迅猛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v 中国是半封闭的大陆型社会地理环境,东南为浩瀚的大海与地势险恶的崇山峻林,西北为雪山、沙漠及辽阔的大草原,一面临海,其他三面陆路交通极为不便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的状态,信息封闭,使中国文化自成体系,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始终保持自已的风格和系统 中医文化植根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v 古代中国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宗法家族化的政治伦理结构从事农作物生产,其干旱与洪水是人们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无论怎样改进生产工具与生产环境,收效仍微面对无法抗争的自然灾害,人们只有遵从自然力,才能避免更大的伤害,因而产生了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 中西医学文化背景v 西方思想文化v 1.宇宙本原论 v 2.原子论哲学 v 4.基督教哲学 v 5.人文主义复兴 v 6.经验主义哲学 v 7.实证主义哲学 v 8.科学主义哲学 v中医学文化背景v1.《周易》哲学 v2.儒家文化 v3.道家文化 1.宇宙本原论v 古希腊医学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米利都学派的哲学思想紧密相关,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水、火、土、气等物质,这种哲学思想就是宇宙本原论,为古希腊原始的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西方思想文化插:电影《第五元素》: 自然界的四大元素是:风、火、水、土它们各自有一块代表的神石这四块 元素神石连同第五元素, 被外星人——蒙督沙瓦人(MONDOSHAWAN)在 1914年带离了地球在达拉斯的鼓励底下,莉露在最后关头终于汇集风火水土 四大元素的力量,制止了火热星球的推进,避免了末日的来临 1.宇宙本原论v 在“四元素说”的影响下,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四体液”之说,即人体 是由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四液组成血液从心来,代表热;黏渡从 脑来,散布至全身,代表冷;黄胆汁由肝所分泌,代表干;黑胆汁由脾和胃 来,代表湿四种体液成分比例协调则健康,混合失调则发生疾病由此可 见,原始的西医理论完全移植了古希腊哲学宇宙本原论的思想和认知方法 西方思想文化血液是由热和湿配合的,所以多血 质的人热情、湿润,好似春天; 黏液是冷和湿的配合,因此黏液质 的人冷漠、无情,好似冬天; 黄胆汁是热和干的配合,因此胆汁 质的人热而躁,好似夏天; 黑胆汁是冷和干的配合,因此抑郁 质的人冷而躁,好似秋天2.原子论哲学 v 首次提出原子论的哲学家是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前370年)。
他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原子是体积极小,坚实而不可分的物质微粒,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西方思想文化2.原子论哲学v 受此观点的影响,对人体的认识也从原子论出发,认为人体脏器、灵魂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的,虽然原子非常细小,但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决定生命现象的本原和基础由于原子论哲学思想最深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倡导对科学研究的对象要进行“解剖”或“拆分”,找到事物微观层面的“原子” 西方思想文化3.灵气学说 v灵气学说源于斯多亚学派,认为“灵气”是由火与 气相混合而成,世界是由灵气创造的有限的球体 ,世界之外是无限的空虚火与灵气制约着世界 及其万物的毁灭与重生,并循环往复公元1世 纪罗马医生阿西纽斯(Athenaeus )受斯多亚学 派(公元前3世纪)灵气学说及其世界的本原是 灵气观点的影响,认为人体的主要元素是“灵气” ,“灵气”随着空气进入人体,借助于血管分布于 器官,并主宰着人体的一切运动、行为、感觉和 欲望,创立了“灵气学派” 西方思想文化3.灵气学说v 盖仑(Claudius Galen,129-199年) v 是一位古希腊的医学家 v 生于小亚细亚爱琴海边一个建筑师家庭,他早年跟随当地柏拉图学派的学者学习,十七岁时跟随一位精通解剖学的医生学习医学知识,在古罗马时期,医学被认为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因此相对受到了重视。
他一生写了131部著作,其中《论解剖过程》、《论身体各部器官功能》两书阐述了他自己在人体解剖生理上的许多发现这些著作既反映了他的学术成就,也反应映了他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西方思想文化3.灵气学说v 盖伦一方面接受了“灵气学说”的思想,指出“灵气”是生命的主要元素,共有三种:“ 动物灵气”位于脑,是感觉和运动的中心;“生命灵气”在心脏与血液相混合,是血液循 环、与调节热量的中心;自然灵气”从肝到血液中,是营养和新陈代谢的中心,身体是 灵魂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接受了“原子论”哲学思想,坚持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强调 医生必须亲自动手做解剖,这样才可取得解剖上的重大发现 西方思想文化4.基督教哲学 v基督教哲学是继希腊哲学之后,近代哲学之前的哲学形态基督教哲学的崇尚经典、权威、神灵的教会思想,严重地制约了医学的发展 西方思想文化5.人文主义复兴 v 5世纪至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出现了冲破宗教神权统治的文艺复兴思潮此时期,哲学家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科学的伟大复兴,推进知识的发展在医学领域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建立了具有明显自然科学价值取向的医学体系 西方思想文化5.人文主义复兴v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 )v提出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经验归纳法”,即收集材料,进行充分细致、全面的观察和实验,并对观察事实或现象进行、分析和排除,最后进行归纳推理,以寻找和发现共性和规律性。
西方思想文化5.人文主义复兴v瑞士医生兼化学家巴拉塞尔萨斯(Paracelsus, 1493-1541年) v首先否定盖伦的医学体系,发展了化学元素说,认为化学元素是整个有机界的基础,人体各脏腑是由食盐、硫磺、水银三元素组成的,机体内化学元素的改变则产生疾病 西方思想文化5.人文主义复兴v意大利医学家维萨里(Vesalius,1514-1564年)v通过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人体构造》的著作该书指出了盖伦解剖学中的200多处错误,开辟了以解剖观察和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医学人文主义的复兴,使医学开始摆脱神权的束缚而独立发展,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西方思想文化6.经验主义哲学 v17-18世纪,欧洲大陆进入工业化,科学文化、哲学思想均有很大的发展哲学界在关于感觉与思想、经验与理论争鸣之中,产生了经验论学派,奠定了实验医学的基础 西方思想文化6.经验主义哲学 v 洛克(John Locke,1632-l 704年) v 承袭了培根的思想,将经验论理论化和系统化他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分为对外的感觉和对内的反省当人类的感觉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时,将对事物的知觉传达到心灵,于是就得到了关于外部事物的一切可感性质的观念,即所谓的“感觉”。
当人类运用自己的心理活动去理智性地考察某些事物,而获得的某些观念,如信仰、推论、知觉等,即所谓的“反省”基于此,洛克把知识归结于观念,观念归结为感觉经验,“知识源于经验”v (《人类理解论》) 西方思想文化贝克莱(1685-1753年) 休 谟(1711-1776年) v进一步完善并发展了经验主义哲学思想,认为科学研究应大力提倡观察和鼓励实验方法,以便从中获得经验、知识形成了“经验-观念-知识”一个较完整而系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方法,成为产生科学知识的基本原则和标准由于经验主义哲学最关注的是观察和实验,所以直接影响并促进医学步入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