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20%)二、多项选择题(20%)三、填空题(20%)四、判断改错题(10-20%)五、简答题(20-30%)考试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主,理解概念,灵活掌握各知识要点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信息、知识、文献、情报及其关系(P1-4)1、信息的概念信息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本质属性和客观反映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思维活动中,反映了物质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状态和特征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发出的消息、指令、数据等所包含的内容它是不依赖于是否被人类感知理解而客观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2、知识的的概念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成果和结晶,是人类有目的、有区别、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分析和掌握,并通过人的大脑进行思维整合,使信息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简单地说,知识就是经过思维加工了的信息3、文献的概念凡是记录有信息或知识的一切载体均为文献文献的构成包括知识内容、记录符号、物质载体和记录手段 4 个基本要素。
①知识内容是构成文献的内容要素,是文献的灵魂所在②记录符号,即赖以揭示和表达知识、信息的标识符号③物质载体,即可供记录信息符号的物质材料它是文献的外在形式,存在于人们大脑的知识,不能成为文献只有将知识信息依附于一定形式的物质载体才能成为文献④记录手段,即将知识、信息固化到载体上的手段文献具有记录,贮存和传递知识的作用,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和情报的重要来源,也是交流传播知识和信息最基本的手段之一4、情报的概念情报是指为一定目的搜集和传递的有特定效用的知识它具有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 3 个基本属性①情报的知识性是指情报的本质是知识,即任何学科领域的、以任何形式出现的情报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内容②情报的传递性是指知识只有经过传递才能成为情报③情报的效用性是指流动着的知识并不都是情报,只有那些能满足特定需要的流动的知识才可称之为情报25、信息、知识、文献、情报之间的包含关系、交叉关系、转化关系信息、知识、情报和文献是同一系统的不同层次,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信息、知识、情报和文献四者的关系如图所示(图自己画)① 信息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自然界,其中被人们认识并系统化了的那部分信息转化为知识,被人们在特定场合中使用并发挥作用的则成为情报。
② 知识仅存在于人类社会,是人脑从大量的信息中提炼出来的,是信息的一部分,其中,被人们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有使用价值的那部分知识成为情报的主要部分③ 情报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为一定目的而传递的有使用价值的信息或知识,信息与知识都是它的来源符合人们特定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一旦成为情报之后,便具备了知识性、传递性、效用性等特征未被人们作为情报而搜集、加工、存贮、利用的信息则是一般意义的信息失去时效性的情报又还原为知识④ 文献是信息、知识、情报的存储载体和重要的传播工具,是重要的知识源、情报源、信息源它的内容随着人类对自然与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整个人类思想文化演进发展的轨迹都可以在文献的内容中得到反映要会正确判断什么是信息、知 识 、文献、情 报 二、信息资源及其类型(P4-6)1、信息资源的含义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内容本身所构成的信息有序化集合,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为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有用信息的集合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既包括信息内容本身,又包括提供信息的有关设施、设备、组织、人员和资金等,即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及其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综上所述,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理解,信息并非都能成为资源,只有经人类开发并重新组织吼的信息才能成为信息资源,即信息资源是信息世界中对人类有价值的那一部分信息,是附加了人类劳动的、可供人类利用的信息因此,所谓的信息资源应是经过人类帅选、组织、加工,并可以存取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信息的集合2、信息资源的特性信息资源是可利用的信息,相对于其他非资源型信息,信息资源具有以下 4 个特性:(1)有限性:信息资源仅是信息中的一部分,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有用的那部分信息,是有限的2)人工性:信息要资源化离不开人类的参与信息资源的人工性特点正是我们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理论依据3)有序性:信息资源是人类按照一定次序组织起来,具有序列性4)积累性:信息资源是有用信息的总和或集合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使信息达到一定的丰度和凝聚度,才能成为信息资源3、信息资源的类型信息资源的类型,可以根据多种标准划分以开发的程度为依据,信息资源可分为潜在信息资源和现实信息资源两大类3现实信息资源依据传递信息的载体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口语信息资源、体语信息资源、事物信息资源和文献信息资源 4 种类型三、文献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点(P6-13)1、按文献的载体形式划分:手写型、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机读型 手写型文献:手写文献一般保留作者对其内容的增删、订正之处,有助于了解著作的形成过程。
印刷型文献:优点是可直接阅读,不受设备和时间、地点的限制,且便于携带,流传广泛缺点是存贮的信息密度低,占据空间大,容易破损,难以实现加工利用的自动化印刷型文献是一种传统、古老而历史悠久的文献形式,也是最常见、最常利用的一种文献形式 缩微型文献: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存贮密度高,传递方便,可以节省存储空间缺点是不能直接阅读,需要借助缩微阅读机才可阅读 声像型文献:优点是存贮密度高,传播速度快,内容直观真切,有声音、图像、色彩等信息,可以闻其声,观其形缺点是不能直接阅读、观赏,需要借助唱机、放映机、电视机等技术设备,而且制作成本较高声像型文献在帮助人们观察科技现象、学习各种语言、传播科技知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机读型文献:又称电子文献优点是信息存储密度高,存取速度快,易于实现资源共享,易于转化成印刷型文献,也能提供声音、图像、色彩等信息,具有某些声像型文献的特点缺点是使用时必须借助于计算机及其他技术设备,费用较高目前机读型文献已成为印刷型文献之外的又一大文献资源2、文献加工级别: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 三次文献 零次文献:主要特点是信息量丰富、内容新颖,但不成熟,且难以获得,一般是通过口头交谈、参观展览、参加报告会等途径获得。
零次文献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价值,而且能弥补一般公开文献从信息的客观形成到公开传播之间费时甚多的弊病它是一次文献的素材,对一次文献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一次文献:主要特点是内容先进、成熟,叙述具体、详尽,数量庞大、分散,含有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科技人员可以从中获得第一手材料 二次文献:二次文献仅将一次文献概括浓缩为题目、作者、内容摘要、出版社、出版地以及发表的刊物名称、年、卷、期、页码等简单信息,并按学科类别或专题分别组织排序,无新的信息产生,具有汇集性、检索性的特点二次文献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了一次文献的线索,帮助读者用较少的时间浏览较多的文献信息,是打开一次文献信息资源宝库的钥匙 三次文献:具有综合性高、针对性强、系统性好、知识信息面广的特点,它来源于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又高于一次文献、二次文献,能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同时这些出版物里面一般都附有大量的参考文献,又能向研究者提供有关文献线索因此三次文献具有较高的实际使用价值,能直接提供参考,借鉴和利用3、文献出版类型:图书、期刊、特种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技术档案、产品资料) 。
4 图书:主要特点是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系统完整,知识成熟稳定,但编辑、出版周期稍长,传递速度偏慢,所揭示的内容一般只是反映 2-3 年以前的研究水平 期刊:主要特点是内容新颖,出版周期短,信息含量大,是传递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最基本的文献形式,也是信息检索中利用率最高的文献源 报纸:具有传递信息快、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等特点 科技报告:具有内容新颖、叙述详尽、时效性强、保密性强,以及有固定的机构名称、统一的编号和较严格的陈述形式等特点 会议文献:主要特点是传播信息及时、论题集中、内容新颖、专业性强、学术性强,但其内容与期刊相比可能不太成熟,而且与其他类型文献的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专利文献:主要特点是编写格式统一、出版快、技术性强、实用性强并具有法律效力,是具有知识产权特性的带有启发性的一种重要文献 标准文献:主要特点是适用范围明确,针对性强,数据、规定严密无误,可靠性较高,准确度较大 学位论文:主要特点是理论性、学术性、系统性较强,选题新颖,内容专一,引用材料广泛,阐述系统,论证详细,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是一种重要的文献信息源,但水平差异很大,质量参差不齐。
政府出版物:特点是内容可靠,具有正式性和权威性,但与其他信息源有一定的重复 产品资料:主要特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发行迅速,且多数由厂商免费赠送 技术档案:具有明显的保密性和内部控制使用的特点,一般不公开,有些有密级限制掌握不同文献 类 型的各自特点,正确 识别 不同文献 类 型,如: 认识图书 、期刊的重要外表特征( CSBN/ISBN、ISSN/CSSN、CN)第二节 信息检索与分析利用的意义(P30-32)信息检索是指依据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信息集合中,查出特定的相关信息的过程信息检索根据检索对象不同,可分为文献检索、事实检索和数据检索信息检索的意义:1、信息检索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2、信息检索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3、信息检索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环节4、信息检索是利用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第二章 信息检索基础知识第一节 信息组织方法(P14-29)一、信息组织概念及原理1.信息组织的概念:信息组织的基本对象就是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正确识别文献的内、外部特征书:信息组织即信息资源组织,也称信息有序化或信息整序它是根据信息资源检索的需要,以文本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为对象,利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规则,对其5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等进行分析、选择、著录、标引、存储、排序,使其成为系统化、有序化集合的过程。
)2、信息组织的内容: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描述与揭示;信息存贮3、信息组织的原理:它的基本原理是从大量的原始信息源中有针对性地搜集、选择信息,分析被选定信息的内容和表征,从中提取能够表示信息内容特征和外部特征的标识词进行著录和标引,形成各种具有检索意义的信息特征标识,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把所有信息记录组织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存储但信息检索系统中,从而为人们获取所需信息提供方便4、信息组织的类型5、信息组织的方法:主要掌握分类组织方法和主题组织方法二、信息的分类组织方法:分类组织方法的特点、适用的检索课题和《中图法》的分类体系、标记符号信息的分类组织方法是运用逻辑分类的原理,将知识分门别类地按层状或树状的逻辑次序,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进行层层划分,层层隶属,逐级展开,形成一系列专指的分类标识,并构成一个具有隶属、并列关系的次序井然的概念等级体系这种方法历史悠久,能够充分体现知识分类体系的系统性,展示学科或事物之间的从属、派生关系分类组织主要依据分类法进行信息组织,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分类法主要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 《杜威十进分类法》 (DDC) 、 《国际十进分类法》 (UDC) 、《中国标准分类法》 、 《国际标准分裂法》 (ICS)以及《国际专利分类法》 (IPC)等。
三、信息的主题组织方法:主题组织方法的特点、适用的检索课题和标题词法、单元词法、叙词法和关键词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