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孟尝君作为一位乱世豪杰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KB
约6页
文档ID:34514739
孟尝君作为一位乱世豪杰_第1页
1/6

孟尝君作为一位乱世豪杰,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多面的人格而《史记 孟尝君列传》与《读孟尝君传>》分别以不同角度对孟尝君这一历史人物做出分析,两篇作品相隔千年,也反映了各自创作时代的鲜明特征对两篇作品中所刻画的不尽相同的孟尝君形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孟尝君的性格特点,建立其个性与命运间的必然联系,从而给予这一历史人物公正客观的评价另外,对比研究司马迁及王安石的文本,有助于体会不同时代背景,个人背景对认识历史的重大影响,从而更加深入了解司马迁、王安石其人,对全面认识孟尝君的历史形象有重大帮助关键词:《史记》、《读 孟尝君传> 》、司马迁、王安石、孟尝君、比较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只是靖郭君田婴四十多个儿子中的一个由于生辰不吉,被其父勒令丢弃,母亲却偷偷将他抚养成人出身如此平凡的田文,却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走出了辉煌:于薛地继承爵位,齐湣王时出任齐国宰相,并与当时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合称善于养士的“战国四公子”《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司马迁在史料的基础之上,集中概括,加工而成了孟尝君这个艺术形象他既“好客喜士”,而又有一身贵族习气;既有赡养门客的远见,又有只图巩固自己地位却无视国家安危的短见……孟尝君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融合了司马迁的思想而变得卓尔不凡。

而宋代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中,身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不拘泥于前人看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凝结在短短八十八个字中,发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的诘问《史记•孟尝君列传》及《读 孟尝君传> 》中对于同一历史人物截然不同的见解引人深思,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同样值得思考第 1 章 “齐国贤公子”——太史公笔下的孟尝君1.1 少年确立尊士思想《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玄孙为何?’曰:‘不能知也’于是,少年的孟尝君说了这样一番话:“您在齐国当宰相,到今天已经历了三代国王,而齐国的土地并没有因为您而得到扩展,而您自己家里倒是积攒了黄金万斤,可是您的门下却见不到一个有本事的人俗话说:将门出将,相门出相现在您的妻妾使女穿的都是绫罗绸缎,而外面的士人连个粗布短衣也穿不上;您的男女佣人都有吃不完的好饭好菜,而外面的士人却连糟糠也吃不饱可是您还在这里一个劲地积攒东西,而不关心整个国家的局势一天不如一天,这真叫我感到奇怪!”从此,田婴对他刮目相看,开始让田文主持家务、接待客人田文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传遍了各国诸侯国。

田婴随即立田文为太子,这就是孟尝君这件事可以说是田文成为“孟尝君”最为关键的一步从表面上看, 他的一番话让父亲田婴感到震动,从而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并决定让田文继承自己的爵位和封地然而,这段话还是孟尝君奉行一生的尊士思想的提出,对于他日后的行为有着重大指导作用当时的战国,商品交换以奢侈品为主,贵族诸侯们的生活极度奢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孟尝君能够提出“尊士养士”的观点,可谓是高屋建瓴1.2 接纳宾客“无所择”孟尝君的“好客喜士”,首先表现在他接纳客人时的“无所择”,不论贫富贵贱,“皆善遇之”他对待贤士可谓关怀备至:他待客一视同仁,自己和门客们吃一样的饭食,从不摆架子;他待客尽心尽力,不仅“舍业厚遇”客人,还慰问他们的亲属,派人送去礼物,以致把自己弄到“邑入不足以奉宾客”的地步登上齐国相位后不久,孟尝君遇到了他一生最为重要的食客冯驩《战国策》记载当时的冯驩“贫乏不能自存”,经济窘迫到了出现生存问题的地步所以,冯驩投奔孟尝君时更像一个纯粹的食客,纯粹到毫不掩饰自己混饭吃的动机孟尝君初见冯驩时就问他:“客何好?” 冯驩答:“客无好也又问:“客何能?” 冯驩答:“客无能也孟尝君笑道:“诺随即为冯驩安排了住所。

孟尝君作为一个贵族公子,能够接纳一个“无好无能”的流浪汉已经非常不易,而这之后冯驩三次“弹剑而歌”,孟尝君竟也一一满足了他的要求,实在是他纳客“无所择”的极佳表现在以后的日子里,冯驩烧毁了无法还债的农户的贷款凭据,为孟尝君换回了“仁义”;在孟尝君失势时“左右经营,卒复其位,目益封焉”①,费尽心思为他奔走在各国之间,直至“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据《战国策》记载,此后孟尝君在齐国任相的几十年间,仕途不但安全且顺利,都是当初冯驩“狡兔三窟”计划的成果而更加被人们所熟知的“鸡鸣狗盗”的故事,也是孟尝君纳客“无所择”的绝好表现《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述了这个故事: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後秦,秦其危矣於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 幸姬曰:“妾原得君狐白裘 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正义臧,在浪反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

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後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後孟尝君出,乃还当初孟尝君收留这两个“鸡鸣狗盗”的客人时,其他宾客都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时一种耻辱,直到孟尝君在秦国落难,全靠这两个人救了他,宾客们才领悟到孟尝君广纳宾客的深意1.3 暴戾的贵族习气《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对孟尝君也有所批评孟尝君出身贵族,又有数量可观的一群各色门客环绕左右,自然难免染上贵族习气孟尝君从秦国出逃,路过赵国时,因听到赵国围观百姓的一句玩笑话“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渺小丈夫耳”而勃然大怒,他的宾客们跳下车去一阵乱杀乱砍,杀死了几百名赵国百姓,灭掉了一个县而后才离去而在对待魏子和冯驩到薛邑讨债的问题上,他又一再发怒,这些无不表现了他的任性、短视、乃至残暴体现在他养士的目的上,和魏公子相比较,孟尝君的养士完全是为了一己私利,只是效忠于他个人,而魏公子的养士都关乎魏国的安危孟尝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甚至不惜勾结敌国来攻打自己的国家,这也是孟尝君性格的局限之处 第 2 章“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王安石笔下的孟尝君王安石读过《史记·孟尝君列传》后写下随笔《读〈孟尝君传〉》全篇仅八十八个字,却短小精悍,疾转疾收,字字警策。

王安石不步人后尘,不拘泥于前人看法,写下了此篇见解独到的驳论性文章《读〈孟尝君传〉》,被誉为驳论文中的“千秋绝调”《古文观止》中予评曰:“文不满百字,而抑扬吞吐,曲尽其妙首句“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开门见山地摆出世人对于孟尝君的传统观念,即”孟尝君善于网罗贤士紧接着说“士以故归之,而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说明孟尝君的“能得士”,也是士人纷纷投靠他的原因,而他正是依靠这些人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狠残暴的秦国逃离出来同样是以“鸡鸣狗盗”的故事为例,王安石却得出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结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首先,作者对于“孟尝君能得士”这一观点发出了质疑: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首领罢了,哪里谈得上善得贤士呢?不然的话,凭借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名贤士,就应该能够南面称王而牵制秦国,哪里用得上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而鸡鸣狗盗之徒出入他的门庭,正是真正的贤士不肯归附他的原因啊全文以“是否能得士”为突破口,对传统观点进行了批驳特……耳”句式的应用,流露出作者对孟尝君的平庸和无能抱以蔑视的态度而反证法的使用,更进一步衬托出孟尝君短视的形象全文气势磅礴,既有力地批驳了世人对于孟尝君的传统观点,又于精炼字句之间塑造出了另一个孟尝君形象:平庸无能、目光短浅、不善用人……体现出作者敢于对先代大历史学家的权威性提出挑战,及对古往今来人们一致看法的不屑一顾的态度。

第 3 章 比较《史记•孟尝君列传》与《读〈孟尝君传〉》中孟尝君形象差异并浅析其成因3.1 比较差异太史公笔下的孟尝君俨然“齐国贤公子”的形象他自幼目光长远,确立尊士思想;继承其父爵位,官至齐国宰相;其人功业无闻,唯以“养士”著称文章中孟尝君任性、短视甚至残暴,重私利而轻国家,而文章所重点表现的,还是孟尝君“好客喜士”的性格特点与此同时,也描述了士人们“愿为知己者死”的诸多生动事例,表现了作者的一种道德准则,并从侧面衬托了孟尝君待客的尽心竭力,凸显了孟尝君“好客喜士”的形象特点,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王安石笔下的孟尝君,却是“鸡鸣狗盗之雄”的嘴脸文章虽短小,却有力地驳斥了传统的观点,字句间刻画出了另一个孟尝君形象他养士全为了谋求一己私利却全然置国家于度外;他门下聚集了一群社会闲散人员,鸡鸣狗盗无所不能,真正的贤士却不愿归附于他;他短视、平庸、不辨奸贤,“特鸡鸣狗盗之雄耳”作为一篇驳斥文,《读〈孟尝君传〉》于八十八字间几番转折,从正反两面分别展开论述,塑造出鲜明凝练的孟尝君形象,颠覆了世人对孟尝君这一历史人物的传统观点,与司马迁笔下的孟尝君判若两人,却又存在相通之处3.2 分析原因3.2.1 时代背景3.2.1.1 政治背景司马迁处于西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专制集权进一步巩固,相权及地方权力被削弱,皇权得到强化。

高度专制之下,汉朝朝廷内多酷吏,且官员良莠不齐,许多人只是看武帝脸色行事加之武帝大举用兵打击匈奴势力,百姓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司马迁将自己理想的道德准则融入到文字作品之中,写孟尝君待客尽心尽力,门客们同样不惜一切报效孟尝君的理想“君臣关系”王安石生活在北宋,是从唐末的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宋朝皇帝大都宅心仁厚,君臣关系融洽,宋朝的政坛也活跃着许多大文人,他们的政治抱负及人生理想,为宋朝的政治增光添彩政治上的相对宽松,使北宋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人学者,造就了北宋思想界的辉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王安石抨击养士“无所择”的孟尝君,与当时活跃于北宋政坛的大批贤能之士不无关系,也受到了王安石本人宏大政治理想的影响3.2.1.2 文化背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盛行新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宣扬“君权神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文化上的专制,配合并加强了政治上的专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现实失望的司马迁将目光投向过去,从历史人物身上寻求慰藉不仅仅是孟尝君,他满怀敬仰地追忆了昔日的“游侠”,“豪杰”们,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充满了向往《史记》中的各色人物,无不寄托了司马迁内心的情感,承载了他对于现实的感叹,在一定程度上为他弥补现实带来的缺憾,其中也包括孟尝君。

北宋在这一点上与西汉武帝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一的局面带来南北文化的融合,民族大融合又为汉文化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自由的政治环境带来了自由的文化环境,北宋的文坛可谓百花齐放这样的环境中,对于历史的评价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不只是王安石对于孟尝君提出了别样的见解,司马光也曾做出类似的评论:“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② 综上可知,对历史人物的不同看法,与时代背景的不同密切相关3.2.2 个人经历司马迁在汉武帝朝中出任史官,却因为蒙冤的将军李陵说公道话,引得武帝“勃然怒”,被处以宫刑正因有着这样的人生经历,司马迁终于沉潜下来埋头著述他的《史记》他深情地追忆一个个历史人物,将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孟尝君列传》的精彩之处在于孟尝君少年时为自己辩护生存的权利,及文后所附的“冯驩客孟尝君”一节而“鸡鸣狗盗”帮助孟尝君逃出函谷关的故事,则表现了司马迁对下层人物的重视与赞扬,同时,作品强烈地批判了忘恩负义之辈,孟尝君官复原职之后,与冯驩的一段对话,便是对此类社会现象的深刻感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