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小学教研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65KB
约10页
文档ID:543302490
中小学教研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1/10

[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对基层教研提出更高要求区域教研需要强化系统思维,力 求以高质量的教育为目标,聚焦教育教学核心地带,注重达 成结果和过程的优化,研究赋能、精准发力,为学校、教师 提供教研供给,助力学校和区域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再开展[关键词]“双减”;教研供给;教育质量;作业管理;教 学评价教研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局部我国建 立教研制度最初的出发点是解决教师素质不高的问题,教研 员的主要任务是教材教法的指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以来,教育观念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 的方式在变化,教学评价也在发生变化总之,教研观念、 理论、手段以及人才成长的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 教研工作面临着转型升级近期,党和国家为推动教育与新 时代同行而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对新时代的教研工作提 出了新要求,更加需要教研人员不断追求教育改革的新愿景, 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把育人目标具体化,强调课程育人,突 出立德树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 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 见》,直击社会、家长关注的教育热点和敏感点。

双减”政 策,对教育的挑战和影响意义非凡作为基层教研管理工作 展学生学习情况的即时性评价,通过定期交流、主题演讲、 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3.全面提升教 师命题能力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命题,通过对命题方向、评价 标准、评价形式、评价手段、反应方式等研究,培训和指导 教师从以知识为本、结果为本的评价,走向核心素养的评价, 突出真实情境与问题导向,关注学生的深度思维,使学生的 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表现,从而更加趋向于科学四、结语新的形势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升教研品质, 实现教研的科学供给面对“双减”,我们要处理好继承与发 展的关系,致力于探寻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树立大教 研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益导向,在育人价值研 究、课堂教学变革、学习方式改变、区域整体实践等方面, 不断提升教研品质参考文献:⑴余慧娟.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 作用[」.人民教育,2021, (22): 12-15.[2]吕玉刚,做优做强学校教育,全面提高落实“双减”工 作水平[J].人民教育,2021, (24): 12-14.[3]伍学明.落实“双减”,学校该“减”什么? "增”什 么?[〕].人民教育,2021, (23): 49-51.[4]夏胜先,张先义.新时代基层教研转型的起点与重点臼 中小学管理,2021, Q1): 34-36. 赵霞者,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及时掌握党和国家对教育改 革的新愿景、新引领,研究赋能,为学校、教师提供教研供 给,从而确保“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

一、“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教研供给存在的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开展,尤其是近几年,中共中 央、国务院、教育部屡次颁发有关政策文件,对教育开展、 育人方针、办学质量等提出明确的方向和规划新时代教育 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面临着转型升级,教研工作面临 新的供给问题一)教学研究的导向性缺乏根据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 作》,教研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教研人员要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本区域基础教 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以更高品质助力 教育高质量内涵开展就“双减”政策来看,从宏观上,这 是一项关乎人民福祉、关于教育可持续开展与学生身心健康 成长的教育改革与开展战略性举措因此,教学研究需要树 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基于生命成长规律,打通学科育人 的主渠道,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 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二)教学研究的系统性薄弱“双减”政策更加强化学校的主阵地,根本之策在于全 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因此,高质量的育人应强化系统思维, 全面思考,指向高质量的教育为目标,注重达成的结果、实 现结果的过程、过程的优化等系统科学的研究。

注重整体学 科质量体系、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因此,教研工作要系统突出全面的育人研究一是更加关注 学生如何学习从以往关注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年龄 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的情感、状态和需求,创设鼓励学 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环境二是更加关 注各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落实好各学科课程是完成全面育 人的关键,要引导教师基于学科的本质特点、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课程内容模块或主题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或教学方式 改革三是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全过程研究,要在课程结构、 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指导学校将德智体美 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教学研究的科学精准度欠缺“双减”实际上是检验和修炼学校教育的内功,更是对 教学研究的科学精准的更高要求因此,需要教研注重基于 事实和数据,立足数据的精准分析,立足学情的精准定位, 带动研究的准确定位,聚焦教育教学核心地带,精准发力, 助力学校和区域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再开展因此,从教研 的方式来看,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基于个体经验走向 基于实证的研究,证据支持教研,用工程组织教研,运用数 据、案例、经验三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研究。

二是从粗放教 研走向精准研究,服务实践需求,服务学生开展面向学校 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采取主题教研、问题教研、“订单” 教研等多种形式,坚持问题导向,以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问题 的解决为主攻方向,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和微创新三是从 零散教研走向系统研究,加强教学诊断力、理论支撑力、行 动改进力,深化对教育教学改革规律的认识,探索适应新时 代要求的育人方式、突出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统筹性二、“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教研供给方向分析“双减”政策下,需要思考教研如何面对问题,实现教 研转型,提供科学供给,从而确保“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 “双减”政策文本中,“减”出现24处,同时“加”也出现 24处经过细致分析发现,“双减”政策在“不可为”背后, 提供给了学校、老师更多的研究视角和科学策略,其“可为” 之处正是教研着力的方向面对“双减”政策,教研供给不 仅需要引导教师在头脑中拉起“警戒线”,对于文件中的禁忌 做到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更要从“可为”中 读到基本原那么、基本方向、基本路径文件中,坚持学生为 本、回应关切,同时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作为教研管理人员,应该采取更加稳慎而又积极的思维方式, 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客观分析、科学调整,从研究的 视角引领教学管理,做好“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 真正实现“双减”政策的扎实落地。

三、“双减”政策下的中小学教研供给对策(一)增强系统观念,探索平衡教学质量和课业负担的 综合配方具体而言,“双减”对深化课堂改革、倒逼课堂教学“提 质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市中区教研工作为例,强化系 统思维,全面思考,不就事论事,研究力求指向高质量的教 育为目标解决学生作业负担重的问题,不仅与作业管理等 要素直接相关,还与课堂学习效率等密切相关,最终指向学 校教育教学质量1.基于学生成长的“一点三线”“一点”即 小学低年级零起点教学,区域内所有小学均已开设入学适应 性课程,形成优秀适应性课程教学案例50余项区域制定了 一年级语文、数学学科教师实施指导建议,低年级教学紧扣 兴趣和习惯,突出课堂“六有”特质:教学设计要有情有趣, 策略实施要有道有法,目标达成要有效有意义学校编写《零 起点入学指导手册》“学生篇”与“家长篇”,注重与家长的 沟通、引导,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零起点教学的导向让教师 尊重规律、科学启蒙,让教育行为落地更理智、更科学三 线”是在教学过程中,坚守减负红线、成长绿线、质量底线 市中区教研室坚持科学完整的质量标准、健康正确的人才标 准,建立起教学质量和课业负担并行的常态调研机制,实施 科学多元的绿色质量评价,形成“诊断、分析、反应、改进” 的质量提升机制。

大量借鉴国家质量监测方向和做法,内容 既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还包括学习状态、学习体验、 学业负担等基本要素,积极运用基于大数据的评价结果,引 导教师用科学、理性和人文的方式达成教学的高质量质量 的提升,是在共同的质量观下,教学常规、教师、学生诸多 要素对于目标支持的过程一点三线”,不是简单、机械的 累加,而是如同立体交互的有机体,始终引领、规范着学校、 教师的教学行为,发挥着综合统筹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 健康成长2.以学生立场来研究课堂从“双减”政策来看,学 生自主的时间、空间被最大化地释放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学 习的视角,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力,培养他们良好的 学习品质既关注学习的共性规律,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分析, 以“学生立场”来研究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新样 态1)探究“真实学”的要义教学研究中要努力从片面 关注“教师的教”转向系统探究“学生的学结合小学生学 习特点,在以往课堂研究基础上,重点强化了三个维度,即 愿学、会学、学会愿学指向动机与感受,是否帮助学生对 课堂和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感受会学指向理解与联系, 是否指导学生将新知识与他们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对 新信息进行组织。

学会指向生成与应用,是否能够有意义地 运用知识,通过问题解决、实验探究、系统分析等路径,培 养关键能力和达成核心素养2)拓宽“真实学”的路径 一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基于课程标准,聚焦“启发式、个 别化、自主性”三个关键词,加大问题导向式、“教一学一评” 目标一致性等教学方式的研究,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针对以往知识为结果的课堂,大 量刷题的现象,提出以恰当的生活拓展为外延,鼓励教师创 设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工程式学习,释放学生的思维力、 研究力,学习力,让学习真实发生三是善于捕捉不同差异 学生的认知动向,开展精准学习支持和学习,为学生提 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确保每一个学生享受在学习之路上的 自我升级3)设计“强课提质”路线图研究中,学科组 设计专项的观测量表和记录表,分析课堂问题、学生表现, 围绕观察与数据展开评课、教研,建构从教到学的自主学习 新生态、新手段、新方法区域教研管理过程中,紧扣课堂 主阵地,开展基于学习的诊断和会诊,突出三条路线:各学 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基于学科教学的学情会商,提升课堂 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学校要健全教学工作例会制度, 校长至少两周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课堂学生学习效果随 堂监测达标率到达80%以上;区域内每学期开展一次所有学 校领导干部的听评课和参加教研活动情况展评活动,促进学 校及时分析探讨教学工作形势和任务,以此引领每所学校实 现强课提质。

二)强化问题导向,重审作业功能,促进品质提升“作业”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往忽略了对 它的研究与管理现在从学生学习角度重新审视作业功能会 发现,作业是从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没有教师指 导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依靠自身的能力去理解、内化 和掌握学习内容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过程 L强化作业的管理机制区教研室从把握功能、严控总量、提 高质量、强化管理等方面持之以恒的整体性推进,打出富有 针对性与操作性的“组合拳”以学校作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为 导向,相继出台了《市中区中小学作业管理意见》《市中区中 小学学科作业管理规范》探索和构建了 “学科研发+年级统 筹”提质控量的管理模式学科教研组关注作业的质量研究, 研究一周作业清单,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形式 年级责任人关注作业的数量控制,整体协调,以班级为单位 进行统筹,形成符合班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