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面对焦虑,我们习惯自欺欺人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27.62KB
约1页
文档ID:35905515
—面对焦虑,我们习惯自欺欺人_第1页
1/1

一鲁迅先生从日本留学归来, 在绍兴 某个学堂里教书 有一天,他闲来无事, 跑到几里外一个朋友家谈天, 晚上谈得 兴起,一直到十一二点 鲁迅先生深夜回 返,道路偏僻,夜深人静,一轮金黄的圆 月挂在湛蓝的天空 回学堂的路要经过 一片坟地,常人怕鬼,夜里一定绕路走, 可鲁迅先生学医出身,见多了死人,解剖 过不少尸体,因此大步走来,走得十分起 劲儿 走着走着,忽见前面坟地里一个白 影忽隐忽现, 鲁迅心想: “ 莫非真的有 鬼? ”只见那白影上上下下,摇摆不定,鲁 迅先生想起鬼的变幻无常, 心里多少有 点儿发毛,于是踌躇起来,琢磨着是否换 条路走 此时那白影忽然不动了,慢慢地 蹲伏在坟堆里 鲁迅先生壮着胆走过去, 琢磨着既然碰上了, 就一定看看鬼是个 什么样子 那时的鲁迅还是一副海归模 样,脚下穿的是硬头皮鞋,待到来至白影 跟前,鲁迅先生先下手为强,一脚踢去 只听那白影噢的一声叫出来, 先生定眼 一看,原来是个人 鲁迅本想鬼怕恶人, 所以先给它个下马威, 没想到挨踢的是 半夜干活的盗墓人 事后,鲁迅说,鬼也 怕踢,一踢就成了人! 这就是鲁迅踢鬼的故事 幼年的我胆小如鼠,十分怕黑,每到 走夜里时都瞻前顾后,粘紧父母。

晚上一 个人睡,总觉得屋子里黑影憧憧,好像有 什么可怕的东西在暗中窥视 为了给我壮 胆, 我的父亲就用一些先贤往事教育之, 其中一个故事就是鲁迅踢鬼 父亲喜欢鲁 迅,年少的我耳濡目染,觉得鲁迅肯定是 世界上最牛逼的人, 听了踢鬼的故事之 后,更觉钦佩,立志要向伟大的鲁迅先生 学习! 长大之后,或许是出于对年少时父子 亲情的眷恋,我对这个故事念念不忘 可 是虽然读了不少鲁迅的书,却根本没发现 鲁迅在什么地方自述过这样一个故事,询 问研究鲁迅的同窗也毫无结果 回头想想 这个故事中渗透着的幽默和莽撞,我竟觉 得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父亲临时编的,因为 他知道的先贤并不很多,于是索性安在鲁 迅头上 然而,有一天我偶然读到萧红的 《 回忆鲁迅先生》,讲到鲁迅先生平日里的 扯淡,说到鬼,说到吊死鬼,说到鲁迅先生 谈鬼,这个故事就忽然出现了 我当时大 喜,一方面是因为找到了故事出处,另一 方面也因为觉得自己小时候听的故事真 是有文化有层次! 可后来一想,又觉得不对,父亲年轻 的时候喜读旧小说,也喜欢鲁迅,另外,肯 定也读过毛泽东,可在那个时代也能读到 萧红的书么? 恐怕不太可能! 于是我循着 线索继续找下去,加之在网上搜索,最后 发现,父亲讲的故事果然不是直接来自萧 红。

原来那个时代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叫 做 《 鲁迅踢鬼》的文章,不知道是什么人据 萧红的文字改的,其目的大概是教人坚持 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吧二这个故事恐怕不是真的,因为鲁迅先 生太勇敢,盗墓贼又太老实 想来,数十年 前,鲁迅先生与小姑娘们谈天,谈得兴起, 随口杜撰了一个遇鬼亲历记 萧红回忆鲁 迅的文字活泼生动,这样的谈话当然不能 错过,俏皮地讲出来,让人也见识到表面 上犀利苦毒的先生私下里是个颇为有趣 的人 某人改写了这个故事,被选进课本, 而我的父亲在那样一个毁文禁书的时代 从课本上读到这个故事,因为对鲁迅的兴 趣而记得牢固,日后便拿来教育我了 很可惜, 虽然对鲁迅先生日渐尊敬, 但我的怕黑和怕鬼却毫无改变,一直到日 后长大,走夜路仍然容易心惊 这样的故 事在课本里恐怕也难以起到唯物主义教 育的作用,只是白白让那个活泼诙谐的先生,成了课本里揭穿迷信的假斗士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一辈人,如我 的父亲,在年轻的时候被允许阅读的书实 在很少,大体上能够堂而皇之翻看的只有 所谓经典作品, 然后就是毛泽东和鲁迅 毛泽东当然是非读不可的,不读也要天天 听 更有气魄和追求的人则都读鲁迅,因 为在那么一个斯文断绝的时代,鲁迅的文 章让人觉得陌生,可以通向一个为他们所 不熟悉的世界和时代。

况且鲁迅的文笔非 同凡响, 其个性与神气渗透于文字之中 我想,粗略地说,那个时代大概有几种读 书人,一种是读的,今天还在怀念伟 大领袖;一种是读马列的,后来都在体制 内反思文革;一种是读鲁迅的,其佼佼者 成了学者、作家或艺术家, 有些在怀旧地高举鲁迅, 有些在愤恨地怒骂鲁迅; 还有一种是读灰皮书的, 时间上稍后, 如今也大都 成了名流 除此之外,就是 芸芸众生, 所知只有红宝 书了 当然,这几类人重合 的颇多,际遇也都不同,如 画家陈丹青, 年少时便熟 读鲁迅,日后出国游历,归 国之后不好好作画, 玩儿 心加上责任感, 写了好多 评议时政和文化的文字, 闲来做一做讲演, 讲的便 是鲁迅 陈丹青先生不是吃鲁 迅饭的, 因此他的书既不 属于那百分之九十五的垃 圾, 也不是那百分之五的 可堪一读者, 因为他写的 根本就不是鲁迅研究 身 为一个艺术家,读书也是艺术家的眼光和 趣味 陈丹青看鲁迅,带着画家的审美眼 光,把鲁迅当作一个艺术品,从外貌到性 情,再到鲁迅的生活经历、文章思想,一味 玩赏,带着尊敬和谦恭,也带着趣味和感 叹 新出的文集 《 笑谈大先生》收集作者的 旧文和新作,大谈鲁迅,正是这种鲁迅审 美的产物,其文字不是阐发,不是宣传,而 更像是素描。

我们大概都看过鲁迅的肖像,别人不 知道,反正我小时候看鲁迅的样子,从这 黑白分明的面孔里看出的无非是一些大 词,有课本里写的,有老师教的 什么 “ 伟 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什么 “ 新文 化运动的旗手”,什么 “ 抨击旧礼教,诅咒 吃人的旧社会”,什么 “ 俯首甘为孺子牛”, 什么 “ 匕首和投枪”……总之,是一副可敬 但很遥远的模样 年岁稍长,看了几本写 鲁迅的书,于是同样的长相又添了新的意 味,什么 “ 铁屋中的呐喊”,什么 “ 反抗绝 望”,什么 “ 终结惯性”,什么 “ 庄子与尼采 的张力”……结果当然是更显可敬,更显 遥远 我想,人们从鲁迅的样子里看出怎 样的意味,取决于人们读了哪些关于鲁迅 的阐释,接受了谁塑造的鲁迅,样子总是 一个,像一个亘古的符号,但象征的意义 却千差万别,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丹青先 生所看出的意思与众不同,他先是说 “ 鲁 迅先生的样子最好看”, 然后解释这种好 看, 说五四一代人的文化气质本就不俗, 鲁迅更是其中佼佼者, “ 这张脸非常不买 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 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 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 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 我就是这样。

”于是,他认定, 鲁迅先生实在好看, 并且长得就像泰斗 这般描述的确让人有焕然一新之感,之所 以能够一新,是因为他不让鲁迅的样子象 征什么思想或意义, 而是象征某种风格 “ 风格”正是艺术的关键词,鲁迅的风格包 括了长相的风格、文字的风格和生活的风 格 于是,印象中的鲁迅显得好玩了许多, 鲜活了许多,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照相 了 至于鲁迅的泰斗长相,个人认为,这是 出于作者本人对鲁迅的挚爱和尊敬,所以 借着审美的崇高感极而言之 其实事情往 往是,先有对泰斗的认定,然后才有对泰 斗长相的欣赏 比如卡夫卡,说他的长相 是 “ 经典性脆弱”,当然可以,但如果他是 个凡夫,即使一样的长相, 恐怕也变成了习见的胆怯 和庸碌了三陈丹青将鲁迅当作五 四一代文人的代表, 文集 之中专有一篇答记者问, 叫做 《 民国的文人》,借几 个傻问题,讲鲁迅,也讲民 国他谈鲁迅,不是单单为 了谈鲁迅, 讲民国也不是 单单为了讲民国人们问: “ 鲁迅是谁?”丹青先生说, 重要的问题不是鲁迅是 谁,而是我们是谁,我们不 了解自己, 因此不了解鲁 迅 我们的时代和环境与 鲁迅所在的时代和环境大 为不同,可谓天差地别,因 此鲁迅被歪曲实际上正是 因为他进入了我们的时 代。

鲁迅不需要还原,因为他就在那里,我 们可以读起书而知其人,但一旦我们被自 己的时代所裹挟,连自己也认不清,那么 想要了解鲁迅就纯属奢求了 陈丹青讲鲁迅,通过谈民国来说我们 的时代与过去的时代之间的距离,我们的 处境与五四文人的处境之间的差异,我们 的风格和鲁迅的风格之间的悬殊,在这种 对比之中,某种价值会显现,某些遮蔽会 除去 因此, 《 笑谈大先生》并不完全是笑谈 彼时彼地,而是蕴含了作者对此时此地的 关切 除此之外, 作者毕竟是个艺术家,因 此他写 《 鲁迅与美术》可谓本色当行,而谈 起鲁迅与死亡的题目,却并不深究思想与 道理,仍是谈论风格,谈论鲁迅身边之人 的风格,鲁迅本人言说死亡的风格,以及 鲁迅之死的风格 正是因为这样,作者可 以更好地把鲁迅当作一个作家来看待,而 并不将之拿来充数,以弥补百年来中国思 想界的荒芜 鲁迅不是赫拉克利特,不是 叔本华,也不是尼采,如果非要给人分类, 鲁迅似乎更像斯威夫特一样的人,虽然因 敏感而对于世事人生能有细微与深刻之 见解,但那严格地说并不是思想,而只是 见解,风格独特的见解 死亡或拯救都是太过沉重与深邃的 问题,鲁迅自己大概也为此迷茫吧,因此 他冷嘲,因此他玩笑,因此他绝望。

但这些 关于鲁迅的问题, 我们恐怕只能暂且逃 避,因为谈论它们的平庸腐朽之作已经太 多了 不如看看陈丹青先生的书,认识一 下那个生活在上海的鲁迅,同时也认识哪 怕最表面的我们自己我有一张鲁迅先生的肖像,是 很常见的那种在这幅画里,鲁迅身 着长衫,倚坐着,指上夹的香烟还在 燃烧 他面容消瘦,神情冷峻 有时 候,我看看他的模样,想想那些关于 他的是是非非, 就总觉得他那消瘦 冷峻的神情里着有一种不为人知的 寂寞与孤独, 似乎能让你在千万人 之中一眼就分辨出来这种感受,在 我读完陈丹青的新书 《 笑谈大先生》 以后,有了更深一层的体验 陈丹青是一个画家, 但是我却 没有想到他竟然也是如此喜爱鲁 迅,甚至尊称鲁迅为 “ 大先生”在 《 笑 谈大先生》的开篇,他即说 “ 鲁迅是 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为 什么呢? 答案颇有点惊世骇俗,竟然 是因为他喜欢鲁迅的照片, 喜欢鲁 迅的样子, “ 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 好看” 鲁迅逝世后,有各种人变着 法 “ 夸”鲁迅,把鲁迅抬上神坛,但我 还是头一次见有人夸鲁迅长得好看 呢! 这也许正是因为陈丹青是一个 画家的缘故 画家看人一定要看到 人的骨子里, 看到他与别人神情气 质不一般的地方, 这样的画才有生 气! 陈丹青将鲁迅摆放在整个民国 文人的群体中比较, 就看出了鲁迅 的独一无二: “ 老先生的相貌先就长 得不一样。

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 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 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 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所以鲁迅 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 他的文学, 配他的脾气, 配他的命 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 ” 对于很多人来说, 鲁迅地位太 高,太神,他的大多数文章读起来都 硬硬的, 他的生活也似乎除了写作 还是写作,很单调乏味的但是陈丹 青,作为一个 “ 业余”的爱好者,在本 书里却一口气写了七篇关于鲁迅的 文字据说全中国专门研究鲁迅、吃 鲁迅饭的专家有两万人 陈丹青自 然不是这两万人中的一员, 但我私 心以为,他笔下的 “ 大先生”的鲜活 度与独特个人视角是许多业内专家 学者所不及的在陈丹青的笔下,鲁 迅是异常鲜活的, 甚至于好玩, “ 就 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 第一好玩的人”,比如鲁迅送书给一 个刚结婚的叫川岛的朋友, 在封面 题词道: “ 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 请你从爱人的怀抱中汇出一只手 来,接受这枯燥乏味的 《 中国文学史 略》 ”再比如陈丹青查出鲁迅有四 篇文章是写于同一天,于是他叹道, “ 老人家显然半夜里写得兴起,实在 得意,烟抽得一塌糊涂,索性再写一 篇。

”这样的笔调,可不是专家学者 敢写的! 陈丹青读鲁迅, 看鲁迅, 写鲁 迅,将鲁迅的模样从神还原成人,用 文字拉近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善 莫大焉 1936年鲁迅逝世后,陈独秀 曾撰文说: “ 世之毁誉过当者, 莫如 对于鲁迅先生 ”他强烈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