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和影响,目录,,,,,01,02,03,04,沃克环流,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全球影响,沃克环流,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 ,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它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太平洋西部形成了一个大暖池(菲律宾东部这个暖池最显著)而由于【秘鲁寒流】,东南太平洋海温偏低(这也是东南太平洋无热带气旋活动的主要原因)这样,太平洋东西两侧便分别形成了一高一低两个气压区空气如图流动(原因请对照【热力环流】)由于这种环流是英国气象学家沃克(Sir Gilbert Thomas Walker)发现,为纪念他,人们将它称作“沃克环流”,,,沃克环流,沃克环流,意义 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重要依据,,沃克环流的增强和减弱规律:大约每隔3至7年沃克环流便会减弱一次,也就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活动期通常延续一年以上,其间还间隔的出现沃克环流增强的现象,也就是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定义,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成因,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拉尼娜现象,定义&成因,,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全球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全球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影响,厄尔尼诺现象,,规模显著的年份:1790-93、1828、1876-78、1891、1925-26、1982-83、1997-98 规模较小的年份:1986-1987、1991-1994、1997-1998、2002-2007、2009-2010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ENSO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ENSO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全球影响,厄尔尼诺现象,,1990年初又发生ENSO前兆现象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换日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30厘米 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3至4,美洲地区有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则持续干旱并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这次厄尔尼诺现象紧接1990-1994年发生,频密程度罕见,但规模较小 同时,ENSO带动的温暖海水,影响鱼类的成群移动,破坏珊瑚礁的生长 特别的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当年,容易在西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形成威力强大的台风和飓风,例如:1997年太平洋台风季当年就曾出现十个威力达到等级最高的五级台风,在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也出现两个等级最高的五级飓风分别是:飓风琳达和飓风盖勒摩。
全球影响,拉尼娜现象,,影响:,全球影响,拉尼娜现象,,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从世界范围来看,拉尼娜现象在南部非洲引起暴风雨和洪灾,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引起干旱,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酿成洪灾,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区则是异常的潮湿天气,与厄尔尼诺引起的现象正好相反全球影响,,总结,Company name,2015 ANNUAL SUMMARY,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