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拓展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54KB
约5页
文档ID:403044517
拓展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_第1页
1/5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 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那是1941 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 美的势力范围,犹如“孤岛”12 月8 日这一天,“孤岛”也沉沦了大清早,暨南大学校长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老校长老泪纵横,正主 持着简短的校务会议最后,他颤声宣布:“„„课照常进行只要看到一个日 本兵,或是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就立即停课默默无声的人群中,有一个紧锁浓眉面孔清癯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暨大教 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还是在东北三省刚刚沦陷时,他就写了历史小说《取火者的逮捕》和《桂公 塘》,愤怒斥责国民党卖国政策写作时,他时时横眉拍案,连声大喝:“奸贼, 奸贼误国!”1936年10 月,他和鲁迅等人联合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 与言论自由宣言》1937 年底,国民党军队撤退,上海成了“孤岛”,郑先生 仍在上海坚持救亡活动当时,日特活动猖獗,有许多人因与抗日有关而失踪、 死亡少数人动摇了,甚至做了汉奸郑先生却凛然正气,无所畏惧1938年3 月,他参加了中国文艺界抗日战争协会,被推举为理事。

他还专门到被称为上海 “抗大”、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社会科学专科学校”去兼课,为党、为 培养了不少干部有一天,一个刚当汉奸的老友来了此人掏出一张开有巨额金款的支票,说: “郑先生,你近来生活很困难,清水先生已知道了清水先生一直很敬佩你的文 章学问,想让你主持一方面的文化工作„„这是清水先生的小意思!”郑先生一 听“清水”,便知道是主管文化侵略的日本大特务,他一怒之下扯了支票,朝老 友脸上掷去,大骂:“瞎了狗眼!”此人只好夹着尾巴逃跑了不久,沪江大学 校长刘湛恩、《大美晚报》记者张似旭二位名流被刺杀,于是有人警告:“你要 当心!”郑先生也差点遭到暗算,幸好有学生通知,但他事后仍继续为祖国命运 奔波操劳„„郑先生从回忆中惊醒,快上课了,他拿起讲义夹,急匆匆进了教室教室里 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多像小说《最后一课》的描写啊!郑先生热泪盈眶:“我 想„„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的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 我们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沉静平素调皮的学生,今 天也是屏着呼吸,满噙了眼泪不幸的时候终于来临近处忽地传来了沉重的车 轮碾地声,几辆卡车已进了校门阴森森的风中,一面太阳旗抖动着。

时针指着 10 : 30现在下课!”郑先生挺直了身体,作了立正的姿势全体同学唰地一下站起来,很久很久, 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啜泣声„„师生们的胸中都燃烧着爱国的 烈焰,一个一个捏紧了拳头这就是郑振铎先生在暨大上的最后一课,也是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 抗战胜利后,因为他继续反对国民党的亲美卖国政策,便被剥夺了教书的权利, 蒋介石不许任何大学聘请他但郑先生的“最后一课”所表现的崇高爱国之情、 报国之志却教育了千百个后来者!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 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 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最后一课郑振铎选自《蛰居散记》(《郑振铎文集》第3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 郑振铎(1898—1958),作家、文学史家口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 地倒下去,默默无言好几个汉奸,都曾经做过抗日会的主席;首先变节的一个国文教师,却是好 使酒骂座,惯出什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类题目的东西;说是要在枪林 弹雨里上课,绝对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个校长,却是第一个屈膝于敌伪 的教育界之蟊贼〔蟊(m鼬):贼指对社会有害的人〕。

然而默默无言的人们,却坚定的作着最后的打算,抛下了一切,千山万水的, 千辛万苦的开始长征,绝不作什么为国家保存财产、文献一类的借口的话上海国军撤退后,头一批出来做汉奸的都是些无赖之徒,或悯不畏死的东西 其后,却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维持地方的人物出来了再其后,却有以“救 民”为幌子,而喊着同文同种的合作者出来到了珍珠港的袭击以后,自有一批 最傻的傻子们相信着日本政策的改变,在作着“东亚人的东亚”的白日梦,吃尽了 “独苦”,反以为“同甘”,被人家拖着“共死”,却糊涂到要挣扎着“同生”其实, 这一类的东西也不太多自命为聪明的人物,是一贯的利用时机,作着升官发财 的计划其或早或迟的蜕变,乃是作恶的勇气够不够,或替自己打算得周到不周 到的问题默默无言的坚定的人们,所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敌救国的问题,压根儿不曾梦 想到“环境”的如何变更,或敌人对华政策的如何变动、改革所以他们也有一贯的计划,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的不作“苟全” 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地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12 月 8 号是一块试金石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的铃声惊醒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 ”C在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 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有的从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的明白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的 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 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 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的将 学校关闭结束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的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 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的讲下去。

学生们照常的笔记着,默默无 声的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 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 刀,“引满待发”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 都已准备好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 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 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 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 扶手上,抚摸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 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 舍得一旦离别了呢!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 一刻的到来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 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时间是上午10 时 30 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 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 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去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 校的工作暨大内迁福建建阳的历史背景1937 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位于上海西郊真如的暨南大学校园,在日 军的飞机轰炸与炮火射击中被夷为瓦砾场,化学馆、大礼堂和学生宿舍等悉被炸 毁,被迫于同年8 月至 1941年底转移至上海市的外国租界艰难办学,史称暨南 校史上的“孤岛”时期本节拟主要探讨学校内迁福建建阳的历史背景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与学校在“孤岛”办学的艰难处境“萧墙突变惊华夏,哭罢英雄愤未平。

学子莘莘齐奋起,毅然投笔请长缨 这是暨南校友、国防科工委原副政委周一萍(1915-1990),半个多世纪前在上 海“孤岛”暨南大学求学时写的一首名为《惊变》的诗,描写了那段艰苦办学的 岁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地处“孤岛”的暨大办学处境日趋艰难,学校 处在日伪势力的包围之中,“校舍设备十分简陋,大家生活更是非常清苦学 生们在上课时不时有炸弹落在附近,日伪还推行思想战和奴化教育,特别是汪伪 政权 1940 年 3 月在南京成立后,加大了对上海“租界”的控制与对抗日爱国运 动的镇压,暨大校友平祖仁就因参加抗击日伪的地下工作,于 1941 年4 月被日 伪残酷杀害二、太平洋战争爆发与“孤岛”的不复存在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 争1941 年12 月 8 日黎明,日军突袭珍珠港的美国军舰和机场,并兵分数路进 攻香港、马来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等地同日,美、英、中对日宣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以“中立”和“治外法权”为由得以暂时保存的上海租 界,被日军迅速占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惟以租界关系,一般人咸认为安乐窝,各地流亡纷纷 迁沪即向设内地之各级学校亦移向租界,人口激增。

租界不复存在后,日伪上 海市政府于1942 年 1月 10 日,提出将暨南大学收归汪伪中央政府直辖同年4 月7 日,日伪上海市政府市长陈公博致函上海日本宪兵队,“定于本月 9 日上午 9 时,至小沙渡路 ( 今西康路—编者 ) 康脑脱路 ( 今康定路—编者 ) 口接收国立暨南 大学,即烦转知有关方面4 月 9 日,日伪上海市政府市长陈公博颁发训令: “查国立暨南大学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即加入重庆在浙东由何炳松主办之东 南联合大学沪校方面初则变象维持,继以经济问题及告停办„„其在沪之校 产等拟由本部会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接收后备作将来新国立大学之用1927 年,在上海成立的国立暨南大学,校址在真如1937 年“八一三” 事变,侵华日军飞机大炮把暨大美丽的校园炸成一片废墟为了坚持办学,暨大 迁人了租界康脑脱路(今康定路)528 号一幢三层楼花园洋房作临时校舍郑振铎(1898-1958),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35 年初,郑 振铎应邀担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语文学系主任在康定路 528 号暨大临时校舍的工作期间,郑振铎主讲《中国文学史》 时,激昂地讲述中国文学史上那些坚持民族气节而流芳百世的、具有强烈的爱国 主义的诗篇。

例如陆游的《示儿》,特别是讲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里那句千 古不朽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时,他一边高声朗诵,一 边热泪盈眶,使同学们非常感动他创作的((致死者))、《回击》等诗里, 以锐利的诗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