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doc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50KB
约3页
文档ID:526662886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doc_第1页
1/3

浅谈鲁迅笔下几组小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义岗川镇八井川学校 宋小军【内容摘要】:中国文学的泰山北斗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多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作品的悲剧性不是偶然塑造的,而是鲁迅先生刻意去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的悲剧遭遇这里,笔者主要分析三类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关 键 词】:鲁迅小说 知识分子 悲惨命运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地位显赫,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人物塑造上、主题的开掘的深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本文将围绕着鲁迅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围绕着鲁迅对人的存在价值、对人的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为他的价值与为我的价值的辩证关系的理解,重新对《呐喊》和《彷徨》的悲剧艺术进行了探讨两部作品集中其中以知识分子为素材的小说更是让人叫绝,回味无穷,让人们看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形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一、 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 孔乙己 》中的孔乙己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知识分子: 只要一想《孔乙已》,眼前就会浮现这样两幅冷酷与凄厉的画面: 一幅是在 “咸亨酒店”里,时节是秋已过,看看将近初冬,酒店里很冷清,没有顾客,小伙计正在打盹儿 ,忽然间听得一个很低的声音说“温一碗酒”小伙计睁眼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原来孔乙己已对着门槛坐着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背负着把他迫向死路的生活和心灵上的残酷重压,“坐在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从此也没有再见到他活着无足轻重,死了也很快被人遗忘了小说是通过第一人称的酒店小伙计对于孔乙己的观感讲述了这篇故事的到咸亨酒店喝酒的主顾,历来分两个等级,“靠柜外站着”,买一碗酒喝的,是那些“傍午傍晚散了工”的“短衣帮”,能“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的坐喝”的,“只有穿长衫的”主顾而孔乙己却是唯一站着喝酒的穿长衫的人这个有着“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青色脸色,皱纹间又时常夹杂些伤痕的老人,虽然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却显然不是“长衫主顾”的一类,而是属于“短衣帮”那一伙的。

在咸亨酒店里,他又是怎样一个“穿长衫的”可笑人物啊!他是那样贫穷而又颓唐,衰老而又迂腐,“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令人发笑总之,孔乙已是—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孔乙己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样冰冷的人群中,连一声微弱的抗议也没有,多么悲惨二、 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 肥皂 》中的四铭等他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肥皂 》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讽刺小说之一,鲁迅把这一群“卫道”之徒的丑态揭露得含蓄而深刻四铭一面高嚷着:“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也没有道德 , 再不想点法子来挽救,中国这才真个要亡了”,而另一方面却“不是骂十八九的女学生 , 就称赞十八九岁的女讨饭 , 都不是什么好心思”当他人沦为悲惨的乞丐时,四铭不同情受难者或谴责社会, 而是和那两个议论去买肥皂给“女讨饭”洗澡的光棍一样,在她的痛苦中寻找自己情欲的满足三、 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 伤逝 》是一篇具有非凡思想深度的爱情小说。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形象涓生和子君都是 20 年代初期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主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们互相认识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大胆地追求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并且不顾强大的封建势力和世俗偏见,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篱,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在一起生活没有多久,彼此间的冷漠就代替了热恋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尽管周围的人对他讥笑,她却是大无畏的这些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对这些,鲁迅都是赞扬的鲁迅对子君和涓生的思想性格上的弱点和缺点,批评也是很明显的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需要进行世界观的改造,需要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投身于社会斗争的广阔天地,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鲁迅深刻的揭示了知识分子个人奋斗道路在当时黑暗社会是难以走通的,即使取得了暂时的某些胜利,最后失败的命运仍然是难免的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问题,离开了整个社会的解放上不能解决的确,小说表现的客观意义 说明知识分子如果孤军奋战必然遭到失败,必须正视不足去克服自身的缺点,只有和工农大众解放的解放斗争以及全社会的解放斗争联系起来,才能取得胜利综上所述,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是深受封建礼教压迫和毒害的另类社会群体,他们又是整个社会改革的思想启蒙主体,只有彻底改造世界观,投身于社会斗争的广阔天地,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推翻封建制度。

参考文献】[1]《呐喊》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2月北京第1版 1993年4月北京第4次印刷[2]《彷徨》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2月北京第1版 1991年11月北京第3次印刷[3]《鲁迅自剖小说》 王晓明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1995年9月第3次印刷[4]《走进当代的鲁迅》 钱理群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 张梦阳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6]《鲁迅小说绝望与希望的对比结构》 彭博著 学林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