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十三陵导游词(多篇)

zha****6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2.23KB
约69页
文档ID:330646025
十三陵导游词(多篇)_第1页
1/69

十三陵导游词(多篇)推荐第9篇: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因埋藏了明代13位皇帝而得名,随葬的还有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以及从葬宫女等1992年,明十三陵被专家评定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明十三陵作为南京明孝陵的补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都知道明代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只有13位葬在这里,那么其他三位是谁,葬于何处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城定在今日的南京,死后葬在南京钟山南,称明孝陵我们知道南京别称是“金陵”,在战国时期,楚威王时建此城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建议联东吴抗曹,来到金陵,见此处“虎距龙蟠”,建议孙权建都于此,历史上“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巧借东风”等故事就发生在此时期朱元璋就是因为喜欢南京的风水所以建都的,死后自然葬在都城附近的钟山旁)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在其叔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后下落不明,有人说葬身火海,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没有定论 明朝第七代皇帝朱祁钰,被其兄朱祁镇以亲王的身份礼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口。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分兵四路进犯,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的怂恿,率50万大军亲征,结果部队在河北怀来城西20里的土木堡遭瓦剌大军围歼,英宗也成了俘虏,史称“土木之变”这时明朝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新的天子,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将英宗送回,景泰帝就将他软禁在南宫(今南池子一带)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十七日深夜,朝臣徐有贞、石享等人带一千名军士从南宫救出英宗,直奔大内,英宗一行来到东华门,以太上皇身份大声喝退门卫最后闯进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布重新登基,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将朱祁钰降为郕王,不久朱祁钰死于西宫,以亲王礼制葬于金山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为朱祁钰平反,复称景泰帝,并以皇陵规格改、扩建了金山陵 (说起这个明英宗朱祁镇,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宦官来源、宦官弄权和王振其人) 明十三陵建造还要从明永乐皇帝登基说起,燕王朱棣夺取了王位后,在南京称帝,为政权的巩固一心想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为了表示其迁都北京的决心,下令在北京郊区选址建陵(帝陵通常选在京城附近)。

最终选定昌平的天寿山作为“寿宫吉壤”,永乐七年(1409年)正式在此建长陵,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三月才全部建成,此后,明代有十二位皇帝在此建陵自1409年至1644年明王朝灭亡,明十三陵的建造历时二百多年 其实明十三陵的选址颇费周折,皇后徐氏死后,朱棣派礼部尚书赵羾和风水师廖均卿等人去选“吉壤”据说,他们首先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都姓朱,与“猪”同音,猪进屠家犯地讳不能用另一个选在羊山脚下,但因后面有“狼口峪”,猪旁有狼更危险,也不能用后来又选定京西“燕家台”,可“燕家”与“宴驾”谐音,也不吉利最后才选定现在这片天寿山陵区 天寿山陵区是依风水原理选址的,我国选阳宅、阴宅都遵循这几句话“觅龙,龙要真;察砂,砂要秀;观水,水要抱;点穴,穴要的;取向,向要吉”这里的龙指的是山,天寿山是太行山的支脉,蜿蜒曲折,脉相分明,且山上树木葱郁,砂要秀指的就是这个水指的是从西北过来的温榆河,俗话说“山主富贵,水主财”、“有山无水休寻地”山好,自然气场好,但气遇风则散,遇水则止,所有要有水,且水抱,不然就犯了弓背散,有多少财也会散尽这里天寿山为镇山,东有蟒山,西有虎峪,正合风水的左青龙、右白虎之说,南面有龙、虎二山做为案山,温榆河二水从正北流向东南,斜贯“明堂”(群山中的盆地),合乎抱水之说,所以这里确实是风水宝地。

十三陵陵区占地40平方公里,陵区内苍松翠柏,建筑红墙黄瓦,既庄严肃穆,又金碧辉煌但后来地面上的建筑曾几次遭到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军入关明末清太祖崛起于东北,有人说清兵的强盛和他们的祖坟风水有关,他们祖坟在房山,如果捣毁,清兵则灭所以明天启年间就派人毁了房山金陵,并建关帝庙镇之所以清兵入关后就采取同样的报复手段到了乾隆年间,为了笼络汉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下令修缮了明陵民国时期,当地豪绅争夺产权,明陵又遭到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又对明十三陵进行了开发和保护 十三陵的陵号按所葬皇帝在位的历史顺序分别为: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十三陵这13座陵墓,现仅有长陵、定陵向游客开放,其中定陵地宫已发掘 长陵是十三陵的第一陵,所以长陵的中轴线也成为整个陵区的中轴线 石牌坊是陵区最南端的建筑,在大宫门南二里许,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陵区开始的标志该石牌坊5间6柱11楼,高14米,宽28.26米,是现今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坊 大宫门是陵区的正门,俗称“大红门”门有3洞,门口两侧有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当时奉旨官员到此都要步行进入陵区,否则以大不敬论罪。

碑楼是重檐歇山式建筑,内立长陵神功圣德碑,高约3丈,建于宣德十年(1435年)碑的正面是神功圣德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炽为明成祖朱棣撰写,碑文有3000多字,碑背面是乾隆题写的《哀明陵三十韵》,记载长、永、定、思几座陵墓的残破情况 大宫门后的大道叫神道,它纵贯陵区南北,全长7公里,直达长陵陵门神路两侧有众多石雕群,统称为石像生有24兽12人,兽有狮子、骆驼、獬豸、麒麟、马、象,两卧两立;人有文臣、武臣、勋臣各4人这些体现了帝王生前的威仪和死后的尊严 石像生北端有一座门叫棂星门,俗称龙凤门,三门六扉,门额是端各饰有火焰宝珠,俗称“火焰牌坊” 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一陵,占地10公顷,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燕王朱元璋死后,他以“靖难”之名,大军南下进入南京,于建文四年(1402年)夺得皇位,当年六月在南京奉天殿登基,年号为“永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亲征漠北,病逝在榆木川同年十二月葬入长陵,谥号“文”,庙号“成祖” 朱棣在明代历史上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

在作燕王时,多次亲帅出征,为平定北方立下战功称帝后,仍征战南北,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并作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策他在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在经济方面,他继续奖励农桑,多次移民北上,开垦荒地,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经济,出现了国库充实的局面 在文化方面,他先后委派大学士解缙和姚广孝等修编《永乐大典》,该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 在发展外交和贸易方面,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展贸易活动,发展了同西洋各国的友好关系,成为当时航海史上的壮举 皇后徐氏,是开国元勋徐达的长女,她自幼聪颖、好读书,曾编有《内训》20篇和《劝善》书,以教化人心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病逝,永乐十一年(1413年),首先葬入长陵,成为葬入十三陵陵区的第一人 进入长陵陵门,内有神厨、神库和碑亭进入陵恩门,就是祾恩殿,祾恩殿建成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供奉帝后神牌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陵中惟一完好保存至今的享殿,是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珍贵遗物 大殿仿明代皇宫金銮殿而建,宽9间,深5间,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殿顶是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上面是黄色琉璃瓦。

此殿的大小构件,用材均为名贵金丝楠木殿内有60根楠木支撑,中间最粗的4根直径在1米以上祾恩门和祾恩殿是我国最好的楠木殿 殿后是明楼,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楼顶为重檐歇山顶,明楼两侧是宝城,宝城圆丘为宝顶,下面即是地宫,长陵地宫没有挖掘 现在我们前往定陵进行参观 定陵是明代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及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陵 朱翊钧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8年,但其贪婪怠惰、视酒如命他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当年9岁即位初,在首辅大臣张居正的辅佐下,各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1582年,张居正病故,亲政不久的万历帝便利用祭陵的机会为自己选定陵位他花费白银800万两,历时6年,修建了工程质量极佳的定陵竣工后,他还亲往查验,觉得十分满意,居然在地宫中大宴群臣,这在历史上当然闻所未闻 朱翊钧是个昏君的典型他“每餐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左右稍有不甚,即遭其毒打”纵观其一生,在位48年,有28年不理朝政,国家机构处于瘫痪状态万历中叶,国运日衰,所以后人有“明之亡实亡于神宗”的说法。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钧辞世,天启年间葬入定陵,谥号“显”,庙号“神宗” 孝端皇后王氏,浙江人,是万历皇帝的正统皇后,但与神宗未生儿育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病逝 孝靖皇后王氏,原地位卑微,因与万历皇帝生有一子,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光宗朱常洛,故被封为皇贵妃死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比神宗早死九年,被按贵妃礼制葬于天寿山一平岗地熹宗朱由校即位后,追封她为太皇太后,后迁入定陵与万历皇帝、孝端皇后一起下葬 定陵前的神功圣德碑是无字碑碑顶雕有云龙,碑下端雕有海水图纹,碑座为赑屃,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其好负重,故用其驮石碑 定陵出土文物陈列室内详细提供了墓主及其陵墓发掘过程的介绍,南北两个展室内陈列了出土的随葬品 明楼是陵墓的标志此明楼为石结构建筑,彩漆雕饰明楼是定陵地面上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在明楼的黄色琉璃瓦顶上,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陵号“定陵”二字明楼内碑额上有“大明”二字,碑身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神宗”是庙号,“显”是皇帝的谥号 定陵是十三陵中惟一挖掘了地宫的陵墓1956年5月正式开始动工,1958年结束工作人员最先发现定陵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条券门,于是在正对券门的位置开了第一条探沟,大家看这里就是第一条探沟所在处,在探沟底部发现用城砖砌成的隧道。

3个月后,沿隧道的方向在明楼西面开第二条探沟,大家看就是这个方向在此挖掘中,碰到了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文字的石碑,从而为打开地宫指明了方向 沿着石碑指明的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就在明楼后正对着墓门的方向,找到了石隧道,最终找到了地宫的金刚墙打开金刚墙,内有一个方形石券室,石券室中央有两扇汉白玉石门工作人员用铁丝和木板将顶门的“自来石”移开,地宫的门就这样打开了 大家看这就是定陵的宝城,宝城是一道用砖砌的圆形大墙,墙高7.5米,下厚上薄,周长800多米,中间有一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就是宝顶了,宝顶下就是定陵的地宫,明楼与宝城相连 现在我们就前往定陵地宫进行参观 定陵整个地宫采用石料发券,称作地下“无梁殿”,由前、中、后、左、右5座殿室组成,各殿之间都有石门相隔地宫深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前、中、后3殿之间各有一道结构相同的石券门,全部用汉白玉雕成券门规制各不相同,最大的汉白玉石门每扇可高达3.3米,宽1.7米,重约4吨,看上去很笨重,但因设计合理,重心都偏向门轴方向,所以开启自如门扇上有防止门倒塌的青铜管扇,重约10吨汉白玉门正面雕有乳状门钉和衔环辅首,背面与衔环辅首正对着突起的部分就是承托顶门“自来石”的地方。

后殿是最大的殿堂,地面铺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前、中、左、右殿地面铺的是“金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