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zx 1、 《宣和画谱》P6 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系统品评宫廷藏画的著作,此书并非一人之功,北宋宋徵宗(赵佶)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记录宫廷所藏历代画家 231 人的作品共 6396 件,分为十门: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分科很精细,在理论上肯定了前人对绘画功能,作用,意义的一些基本认识采取了许多以往的经典论述,他乃是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传统标准是一部画家传记较为完备的巨著2、 “六艺”P5 礼乐书数御射 艺指技艺,包括艺术,出自《周礼•保氏》 3、吾道一以贯之 P4 出自孔子《论语·里仁篇》 ,字面意思是我的学说及思想是以一个基本思想贯穿始终的,即“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 4、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P10 古人都以古代圣人、贤人的形象事迹以图画文书的形式记录下来,意在作为鉴别贤者与愚人之间区别的参考,从而达到修身养性治国发刊词 AA ` 1 月 份`1 狞辶43234567890-[7566543 包庇眜5、顾恺之 P19 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著有《论画》 、 《摹拓妙法》 、《画云台山记》等绘画作品《女史(竹字头,咸)图》 《洛神赋图》 《列女仁智图》等,他的绘画理论针对人物画和肖像画而多,提出“以形写神”论6、历代名画记 P19-20 共十卷,内容精详,为中国最早的画史著作前三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的收藏印记等后七卷系从轩辕时起至唐会昌元年间画家共 373 人的小传叙述简要,除吸取前人评论外,亦参己见,并收录若干画家画论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绘画的全部领域,保留了不少至今已经失传的著名画论篇章,作品反映的客观物象必然带有画家的主观情感因素,对艺术形象形成的过程简要总结,揭示了艺术创造的全部秘密,万代而犹新,并为现代艺术创作理论的继承7、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P22 是指绘画创作要超逸于世俗的社会功利之外而达到向“道”的返璞归真,要带着内心情感对自然精神的领悟8、南北宗 P28 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他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缘”和“水墨”两种子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北宗,指“院画” ,南宗,指“文人画” 。
莫是龙提出在先,董其昌提出在后,陈继儒则推波助澜于其中,董其昌是代表人物,南宗指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所之法,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等9、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 P27 是指在玄思冥想后悟到了超越世俗功用的功用10、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P50 出自南朝宗炳《画山水序》 ,意思是在反映自然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并且完整的主观境界,贤者胸无尘浊杂念,也就是庄子所谓的“心斋” “ 味象”就是去观察体会,品味物象,意思就是要心无念的去品味物象,感受自然其实画的技巧只是一种形式,而真正的灵魂是画家的感悟,是以笔墨悟道11、一画 P55-57 1.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规律和法则2 天地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 3.审美创造的根本规律和法则4 绘画造型笔墨技法的根本规律和法则12、解衣磅礴 P105 原意指解下衣服,箕踞而坐,一副神闲意定,不拘形迹的样子脱掉衣服裸体而画,说明道家所奉行的人生态度,既要自然而自然,不受礼法束缚,不受外界干扰,在绘画创作中,作者应持有正确的心态,舒展胸襟,敞开怀抱,排除杂念,不受功名利禄或仁义礼智观念因素困扰,保持一种自然如真谛的精神状态。
13、 “图画者,有图之鸿宝,理乱之纪纲 ”P68 绘画是治国的法宝,是治理乱世的根本,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价值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意指绘画家要以国为重,注重修养,用美学绘画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逐步地克服那些违背社会一切方面规范的思想、言论、行为14、 《林泉高致》又名《林泉高致集》 ,该书是我国画论史上又一部系统,完整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性论著,不仅对以往的山水画创作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而且代表当时对山水画的最高理论水准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 《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宽,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家及山水画创作必须注意的几个重要理论,其中包括自身修养,艺术观察,透视表现等方面,明确主张“兼学并览” ,反对一己之学,提倡“心胸”说, “境界”论,一脉相承,并论述了笔墨问题,认为书法与用笔相关联,书法对绘画有重要意义,指出“善书者善画” }他是山水画走向成熟后的理论总结,他极大丰富了中国的古代画论是中国画论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15、 《画山水序》P50 作者南朝宋画家宋炳,精书画,工弹琴,此书为早期山水画重要文献之一。
是关于中国山水画艺术的重要文献之一,是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它把山水画初步形成一种独立画科之状貌,如实地反映了出处,并提出如下几个绘画命题:1 求真2 求本 3 求心16、谢赫《画品》P65 谢赫南齐时人,在《画品》序中论述绘画功能和六法 《画品》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美术批评著作,成书于梁武帝大通四年至太清三年间,它是一部品评三国孙吴至萧梁之百年间27 位著名画家艺术优劣的专著,该书对姚最等人的续书起着重要的典范与启示作用,在中国画论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17、 《山水纯全集》P22 韩拙,北宋画家,字纯全,擅画山水、窠石, 《山水纯全集》传世刻本凡九篇,而序中称有十篇,是中国北宋山水画论著作受《林泉高致》影响较大,作者注重对笔法,墨法和山水景致布局问题的探讨,对习练山水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书中还涉及绘画的鉴赏方法问题18、姚最《续画品》P66 姚最,南朝陈绘画评论家,本书是品评绘画的著作 《续画论》是谢赫《画品》的续书,从书中可以看出姚最对绘画批评的态度十分严肃,认为对于时代久远有无原作保存下来的古代画家的艺术,要准确地批评是困难的而对于现有的作品,则必须深入研究,不能任意批评,他直接挑战“权威” ,对谢赫的批评予以“矫正” 。
19、 《贞观公私画录》P703 中国唐代绘画著录著作唐高宗李治时人,所著《贞观公私画录》又称《贞观公私画史》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名画著录,足以考知贞观以前名画之存于世者,至堪宝贵裴孝源撰此书不但记录了初唐卷轴画的流传收藏情况,而且也记载了当时及其以前寺庙壁画的创作情况,同时还保存了已佚《梁太清目》的某些内容,在绘画史学和鉴定学上均有重要价值对于唐代画论和美学思想的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20、王微《叙画》P79 王微字景玄,所著《叙画》与宗炳《画山水序》同为中国山水画形成期的两大文献区分了绘画艺术与用做工具的地图的不同,将山水画的艺术地位提到了一定高度,它给我们提供了两点认识:1 作为怡情悦性的山水画艺术与图经,阴阳术不同,虽然二者曾经长期并存 2 研究古代画论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想当然2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P1091. 出自唐朝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造化」是指大自然,泛指一切客观事物「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这是对姚最学说的深化与发展 2.他概括了从客观物象到艺术意象,再到艺术形象创造形成的全过程,说明艺术美的真正来源是现实美,自然美 3.由于画家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绘画高于现实,是现实与画家主观情思熔铸,锻造的结晶,是二者有机统一。
22、迁想妙得 P106 画家作画之前,先要观察研究所描绘的对象,深入体会,揣测对象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实践,正确把握,理解客观对象的性质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生动的艺术构思,做到胸中有数1 东晋,顾恺之《论画》中推出的重要理论思想,指画家创作过程中情感表达的方法意指画家将自己独有的思想感情迁移入对象之中,与对象融合,通过画家深刻的认识、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在作品晨表现出独创性和典型性2 迁:指转移,迁移想:构思妙:契合,主客体完美结合得:形象与情感的结合3 画家的思想感情通过构思,传达转移到艺术形象中去,得到完美的作品23、米家墨戏 P98 米家:北宋书法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墨戏:写意画,随性成画,故名24、十六家皴法 P103 皴法,中国画技法名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皮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中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分别是:披麻、云头、芝麻、乱麻、折带、马牙、斧劈、雨点、弹涡、骷髅、矾头、荷叶、牛毛、解索、鬼皮、乱柴25、画法 P145 指用笔,用墨,设色,临摹等技法26、画理 P146 指画家对所有描绘的事物,深刻研究它的本质,特点,典型,发展规律,然后在画上表现出来。
画理是和物理相通黄公望《写山水诀》说:“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 ”27、画趣 P146 指画面上表现的情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说:“画有三到,就是画理,气韵和画趣三个方面28、气韵生动 P156 作品形象所呈现出来的感动人的一种力量,同还指形象所表现出和谐节奏与悦人风致29、骨法用笔 P156 此为绘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即如何运用线描达到表达对象形体的重要技法是六法中的第二法,是对顾恺之以“骨”论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骨法”即用笔要肯定有力,它是书法用笔的一个重要特征, “骨法用笔”在力度之外尚有以描绘人物的笔墨线条去表现俊朗,硬锋神气的意思30、五彩彰施 P168 五彩即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旧时把这五种颜色作为主要的颜色 《书经益稷》:“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名” 31、书家八体 P170 八体 ——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八种:“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32、以形写神 P209 用外在逼真的形象来衬托内在的精神本质“神”以“形”为依据,画家在反映现实时不反映追求外在的形象逼真,而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33、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
P191 出自北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意为如果评论画好与不好以形态相似度为标准的话,其见地与小孩子差不多目光短浅,缺少见识34、逸笔 P194 出自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指轻松自如、简洁精练的用笔技法表达胸中逸气的手段35、逸气 P194 指追求心灵的解放,用于绘画中指对画中主观意境的缔造,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胸中的磊落,绘画时将内心的情感挥发出来36、气韵 P231 气质,神韵,是很抽象的概念,指优秀的气质,气息精神状貌气韵"是中国美学最有代表性的范畴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本体论. 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37、生气 P239 顾恺之《论画》活力,生命力38、神气 P239 顾恺之《画云台山记》 ,意指 1、神情气息、精神气息;2、绘画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精神;3、内在神态特征39、真气 P242 指元气,在韩拙《山水纯全集》中提到。
40、士气 P242 旧指读书人的气概41、灵气 P244 古谓一种细微的精灵之气内业》:“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42、意境 P259 最核心的是神采气韵,它能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亲切感受它不同于自然主义的摹写或单的自然忠实,也不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