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产业结构理论n教学目的与要求:n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掌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熟悉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及主导产业选择方法n教学重点与难点:n教学重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主导产业的选择n教学难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及内容 1.含义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的含义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整体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1.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生指产业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间的需求结构 (各个产业的消费量和 投资量在需求总量的比重)产业间的社会再生产结构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形成的比例关系) 产业间的就业结构(全体就业者在各产业间的分布状态) 产业间的产出结构(国民经济总产出各个 产业间的分布)产业间的投资结构(一定时期的社会总投资在各产业间的分布,包括 增量投资结构和存量投资结构) 产业间的技术结构 (各产业所采用技术 在整个技术体系中 的构成比例)2.产业结构的基本形态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早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2)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要论著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他根据自己创立的“纯产品”学说,提出了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划分: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不生产阶级 配第和魁奈的发现和研究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2.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这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里昂惕夫和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等人 这些经济学家和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从最初的实证分析逐步转到理论研究方面,促进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3.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等人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1. 配第定理: 制造业比种植业进而服务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 2. 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前提:u 经济发展和不断提高的人均国民收入相对应。
u 仅考察劳动力指标u 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一、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3 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推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推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情况,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1 霍夫曼分类: 消费资料工业 资本资料工业 其他 2 霍夫曼系数:(二)霍夫曼定理(Hoffman Theorem)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3 霍夫曼的工业阶段指标: 4 结论: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 工业阶业阶 段 霍夫曼系数第一阶阶段5(1)第二阶阶段2.5(1)第三阶阶段1(0.5)第四阶阶段1以下(二)霍夫曼定理(Hoffman Theorem)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三)库兹涅茨部门结构变动理论 1.库兹涅茨的理论要点及结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GNP之父”西蒙库兹涅茨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入手,对伴随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化作了深入的研究结论是:(1)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均不断下降;(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然而,如果综合各国的情况看,则工业部门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并不必须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上升趋势同步,综合起来看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2.库兹涅兹产业结构论-原因分析 库兹涅兹认为引起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各产业间变动的原因主要有:(1)导致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趋于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由农产品的需求特性所引起的低收入弹性,即农产品为最终生活必需品,当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并不随着收入增加的程度而同步增加,这样就使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下降使农产品在价格和获取附加价值上处于不利地位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份额便趋于减少 二是第一、二次产业之间技术进步的差异性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比工业困难,农业投资受“报酬递减”的限制而工业投资则因技术进步而“报酬递增” 三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降低都必然引起农业劳动力相对比重的下降 (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劳动力相对比重大体不变的原因在于不仅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工业的收入弹性处于有利地位而且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增长亦在不断扩大工业市场,整个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的演变都导致了工业的高收入弹性,使工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随着工业技术进步,原有工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排斥自身的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内行业的扩张和增加又吸收劳动力,两相抵消!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稳定。
(3)服务部门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微升的原因是:“服务”这种商品比农产品具有更高的收入弹性,加之第三次产业中许多行业具有劳动力和资本容易进入,产业内部竞争激烈,使“服务”这一商品相对于工业品在价格上处于劣势,服务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难以上升库兹涅兹根据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的分析比较中得出如下结论:不发达国家的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国民收入)的差距比发达国家要大不发达国家多为农业国,发达国家多为工业国穷国要从穷变富,必须发展非农业部门 产业结构由最初的第一次产业占优势向第二次产业占优势再向第三次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由轻纺工业占优势向重化工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1.高服务化2.重化工业化二、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产业结构由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向加工、组装为重心的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心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重心再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心的方向发展 3.高加工度化4.知识技术集约业化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科学技术因素 2需求因素 44国际因素 5供给因素 3制度及社会因素 1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 科技进步影响需求结构 科技进步影响供给因素 科技进步改善产业结构 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劳动力资源 资本供应状况 需求总量 需求结构 第四节 产业结构优化1.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不断升级的过程,在一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优化的衡量标准不同; 2.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是产业间 协调发展和最高效率原则。
3.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资源配置 最优化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及基本内容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1、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供给结构 优化需求结构 优化国际贸易结构优化国际投资结构优化供给结构包括资本(资金)结构、作为供应因素的投资结构、劳动力供给结构、技术供给结构,以及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资源供应结构等2、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需求结构包括政府、企业、家庭或个人需求结构,以及以上各种需求的比例;它也包括中间产品需求与最终产品需求的比例;还包括作为需求因素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以及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等国际贸易结构包括不同产业间的进口结构和出口结构,也包括同一产业间的进出口结构(即进口和出口的比例)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本的流出,即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对外投资),以及外国资本的流入,即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利用外资或外来投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实施产业政策3、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通过平均利润规律的作用,使资源按社会需要在部门间转移,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通过竞争规律的作用,使各产业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朝着高级化的方向发展。
国家宏观调控部门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产业政策为依据,对产业结构的变动进行经常监督和调控,对不符合产业结构优化要求的经济行为,采取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手段及时加以调整国家可以通过产业政策指导,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组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从而加速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但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以不损害市场机制的内在机理为前提 4、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及基本内容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产业素质之间的协调产业之间相对地位的协调产业之间联系方式的协调供给与需求相适应性上产业之间的协调二、产业结构合理化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产业结构合理化还要促进产业与产业之间关联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产业结构效应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二、产业结构合理化2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能否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资源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是否比较协调“标准结构”进行比较二、产业结构合理化3、企业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体 企业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自主地安排自己的产、供、销活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企业都根据市场的变化加以安排,政府已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直接干预,甚至也无法对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具体地指导企业应当使社会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和转移方面居主体地位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新的产业不断产生和发展,过时的产业势必萎缩、停滞和被淘汰与这种要求相适应,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总要考虑把资源投入到那些应当优先发展的产业,或从过剩、过时的产业中及时地转换出来二、产业结构合理化4、政府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中的作用政府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正确应用各种经济手段,如价格手段、财政手段、金融手段,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以保证企业的投资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价格的优化 进行直接投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应当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创造条件,为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投资环境 国家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制定经济发展的各种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计划干预经济生活,还可通过其所掌握的较为完备的信息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使产业结构向合理化的方向演化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1、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含义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产业结构高度化、现代化,主要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
产业结构高级化强调技术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要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尽快成长的更替,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低水平的均衡,实现少数高科技、高效率产业的超前发展,然后带动相关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高级化从产业素质看从结构发展方向看从产业组织看从产业与国际市场联系看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