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甲午风云》中音乐语言的运用 郝宝珠(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Reference] 音乐,是影视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甲午风云》的创作中,对于音乐语言的运用有许多匠心独运的地方深入剖析该影片中对于音乐语言的巧妙运用及其与其他艺术语言的融会贯通,藉以凸显人物性格,推进剧情发展这样的分析论证,无疑能够有效促进影视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的不断丰富,促进当今影视创作的进一步发展繁荣[Keys] 电影;《甲午风云》;音乐语言;运用196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出电影《甲午风云》,影片在表现中日甲午战争这一历史悲剧的过程中,不仅着力鞭笞了以慈禧、李鸿章、方伯谦等投降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苟且偷安的丑恶嘴脸,而且热情讴歌了北洋水师中以邓世昌、王国成等人为代表的爱国将士“保家为民”的忠贞信念及其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尽管该电影公映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影片《甲午风云》却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丝毫减损它的爱国主义光芒,相反,该影片却历久弥新,依旧焕发着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电影《甲午风云》作为一部视听经典巨制,其成功源于剧本结构、语言修辞、悬念设置、导演策划、演员表演、拍摄录制……诸多方面的有机结合。
笔者愿意从个人专业的角度,着重就电影《甲午风云》中对于音乐语言的运用加以论述以期对于新时期影视作品的创作能够有所帮助一、借助原生态音乐表现特定历史事件一定的历史事件,总是在特定的时间与地域的节点上发生如何表现“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不同的创作者总会依据个人的知识结构、审美理想、艺术趣味、生活阅历,做出自己的抉择众所周知,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它能够巧妙地将诸多门类的艺术之长融于一身例如,它能够从文学中拿来语言叙述;能够从戏剧中拿来矛盾冲突;能够从美术中拿来色彩描绘;能够从音乐中拿来节奏旋律;能够从摄影中拿来光影剪裁;能够从舞蹈中拿来身段表情……高明的创作家就像是高级厨师,他能够将人世间能够找得到的各种食材,经过巧妙搭配,煎炒烹炸,捧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美味佳肴;高明的电影人又如同油画大家,他能够将画板上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色颜料,经过自己的精心构思,妙手勾勒,描绘出滋养人类精神、使之自觉追求真、善、美的巨幅画卷由希侬、叶楠、陈颖、李雄飞、杜梨编剧,林农导演,张棣昌作曲,王启民摄影等众多艺术家所组成的创作班底,他们以自身丰厚的文化艺术积淀,在《甲午风云》这部影片中,将音乐与电影画面有机结合,仿佛以官窑“青花斗彩”的漂亮现身,呈现给广大观众一席精美的视听盛宴。
人们注意到:在不绝如缕的隆隆战鼓声浪中,影片推出“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字幕随着吊钹的一声激越奏响,“甲午风云”的醒目标题迅速推出并布满整个银幕这种以突如其来的爆响音乐衬托作品主题的手法,常常以先声夺人的态势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接下来,在热烈悲壮的吹打乐声中,影片依次推出编剧、导演、摄影等演职人员的名单电影让观众在明清时期开始形成的那特定的民族吹打乐声中进入到特定的历史时空,开始感受那特定时空中发生的历史事件这里既没有复杂的现代音乐配器,也没有考究精致的现代音乐交响,只有那朴实的略带喧嚣的原生态民间吹打乐的声响,将观众带到影片所要再现的历史事件的特定时间与空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影片由此开始,镜头画面无论是描述邓世昌为“高升”号运兵船命运未卜的担忧,还是反衬北洋水师衙门为“济远”号管带方伯谦所举办的“庆功宴”;无论是衬托威海百姓请邓世昌给皇上递“万民折”的急切焦虑,还是表现邓世昌在天津李鸿章的官邸里与披着中立国使节外衣、实为日寇间谍的罗辟尔所展开的唇枪舌剑,富于民族特色的吹打乐始终与影片画面所展开的故事情节相伴相随——这音乐声或低遛呜咽、或欢快热烈、或亦庄亦谐、或慷慨激越。
它们与多种电影艺术表现手段有机结合,构成蒙太奇,营造着、烘托着、衬托着、推进着剧情的发展,在许多场合起到了对话、旁白所无法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些包孕丰富的音乐语言不仅凸显出该电影所表现事件的具体历史时空,而且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发生这些事件的现场感;这细腻传神的音乐语言不仅让观众感到如同身临其境,而且有效地增强了观众进入电影特定情境的参与感如此看来,在当代影视作品创作中学习借鉴《甲午风云》的成功创作经验,将人物对话、旁白叙述精简再精简,通过精心构思,注重调动运用色彩、光影、音乐等多种艺术语言进行绘情叙事,实在是一部影视作品能够走向经典的必由之路二、借助船工号子体现人民大众的意愿在影视作品创作中,如何表现宏大的群众场面?如何以巧妙的艺术手法表现人民大众的意愿?这是许多年轻的创作家经常要面对的现实课题在当代许多影视作品的创作当中,人们见惯了运用“人海战术”表现宏大的群众场面面对一些惯于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却寡于震憾的大场面,观众非但感觉不到其场面之大,相反,他们就像是在观看蚂蚁打架,常常会感到兴味索然探究个中的缘由,那就是这些创作者不懂得“以虚带实,虚中见实;由虚达实,虚实结合”在创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拙于对“三四人,千军万马;五六步,万水千山”,由接受美学的理论付诸艺术创作实践的奇思构想,妙手铺排。
在电影《甲午风云》中,“擅自开炮”击伤敌“吉野”舰的王国成,非但无功,反而被“济远”号的管带方伯谦开除离舰王国成离开“济远”舰回到渔港与未婚妻李世英一边劳作,一边就他当兵的去留问题展开对话的过程中,旁边不时出现三五个渔民拉网的镜头于此同时,由成百上千人所发出雄浑有力的船工号子声:“嘿,嘿嘿,拉——,嘿,嘿嘿,拉——,用力拉哟,伙计们!用力拉,用力拉,嘿——嘿——”与王国成、李世英两人的对话:“要是让鬼子打进来,我们没有好日子过”“不是我不愿打鬼子,是当官的……”此消彼长,互为补充,电影画面与现场随机声响以“蒙太奇”的手法组合在一起,不仅使得画面与音响相得益彰,并且传神地表现出威海的广大老百姓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强决心以及他们面对来犯之敌坚持团结抗战的精神风貌如此看来,电影舞台上的演员走位与布景陈设、音响结构均要以三维的空间观念设计无论舞台导演如何强调舞台与观众是多么的距离遥远,事实上置身于电影舞台上的演员是与观众处在同一空间此时,由远而近,由[来自wwW.lw5u.Com]低而高的船工号子的声浪,不仅取得以听觉弥补视觉、虚实结合的最佳接受美学效果,并且还以撼人心魄的音乐语言昭示着: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
电影《甲午风云》中这种运用撼人心魄的号子(音乐)声,营造宏大的群众场景及现场氛围,用以表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的做法,比起寻常的那些“人海战术”的堆砌和喋喋不休的解说、叙述来,其包含的丰富思想内涵之深刻,显示出的艺术表现手法之高妙,实在是无与伦比三、借助琵琶音响凸显人物事件的演变电影《甲午风云》中对于音乐语言的运用,更为让人称道的是,借助琵琶的演奏或音响,凸显、推进人物事件的演变观众注意到:当邓世昌正在为“高升号”运兵船的命运担忧,并且按照北洋水师提督的命令积极备战之时,却意外地得到传令兵传达来自上峰的命令全舰队“熄火”的指令,邓世昌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急忙只身赶赴提督衙门询问此时,电影既没有对话,也没有旁白,只有琵琶急促的“扫弦”声与邓世昌焦急的步履如影相随,这音响贴切传神地表现出爱国将领邓世昌为“高升号”所载数千名陆军将士命运未卜的忧心如焚当影片进行到邓世昌与丁汝昌去天津请战不成归来,投降派方伯谦与刘步蟾趁机在北洋水师中散布谣言,致使“致远”号的许多军士受到蒙蔽,他们纷纷来到邓世昌的官邸众人远远就听到了邓世昌弹琵琶的声音,随着众人一步步来到近前,只见窗上映出邓世昌在灯光下壮怀激烈的弹奏剪影,邓世昌全神贯注的扫弦弹奏与他在舰上全力指挥开炮杀敌的特写镜头交相映衬,传神地表现出邓世昌面对来犯之敌,怒发冲冠,壮怀激烈的昂扬斗志。
他弹琵琶时,用尽全身的气力的扫弦声一声紧似一声,窗外的军士们终于从这激越豪迈的音乐声中,感悟到:“弟兄们,邓大人还是我们的邓大人!”如此高妙的音乐语言的运用,实在是胜于人世间对话、解说或是旁白叙述的万语千言!笔者以为,以邓世昌弹琵琶来“述说”心语,堪称电影《甲午风云》中的神来之笔,点睛之笔!影片的结尾,是朝廷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而采取“假战真和”的伎俩,而命令北洋水师仓促出海迎战面对海上强敌与国内投降派的干扰破坏,北洋水师处[来自www.lW5u.coM]于极其不利的战位以丁汝昌为代表的爱国将领拼死抗敌,为国捐躯;邓世昌率领的“致远”舰顽强杀敌,他们在打伤日寇“吉野”舰,正准备扩大战果之时,突然传来炮弹打完的消息邓世昌果断命令“致远”舰开足马力,冲向敌舰此时,琵琶绞弦的演奏声骤然响起,这撼人心魄的音响与邓世昌果决的面容,与王国成等军士视死如归的群像叠置,构成一幅讴歌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立体的视听交响!这立体的视听交响就像是强有力的冲击波,久久地回荡在观众的脑海,撞击着观众的心房应当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电影《甲午风云》,早已进入中国电影百年经典作品的行列该电影的成功,是源于诸多方面艺术表现手段的强强结合。
而电影《甲午风云》中对于音乐语言的巧妙运用,无疑是众多艺术表现手法当中,最值得人称道的一种 余秋雨先生曾经有言:“要整体地把握生活,必然有哲理追求,因而也就必然要采用象征手法;整体把握总是难以穷尽的……”影视作品的功能,说到底是要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娱的方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教化人类文明进步的这就需要创作家在进行影视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按照其创作规律多注重艺术的思考事实上,“艺术的思考,不是哲学论文式的思考,不是智力游戏式的思考,而是意会,是神交,是顿悟,是心有所感而不必道之的那种境界电影《甲午风云》中,对于音乐语言的巧妙运用,源自创作家能够整体地把握生活,把握作品源自由各个方面的专家所组成的一个高水准的创作班底认真学习借鉴他们的创作经验,无疑能够丰富我们的影视艺术语言,促进我国影视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发展[Reference][l]夏野.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夏天,编.戏谚一千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3]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民歌(第三卷)[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0 -1982.[4]余秋雨.艺术创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5][美]路易斯·詹内梯,认识电影[M].崔君衍,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郝宝珠(1964p),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