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比大小计划课时3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比大小(第17页的内容)完成第21页的第5、6题.在第17页,首先让学生观察“猴吃水果图”,数出猴的只数和3种水果的个数,然后按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这种排列的形式实质上就是条形统计图的雏形,我们称它为象形统计图根据象形统计图,抽出以小猴和其中的一种水果为内容的两列进行数量上的比较,引入关系符号“=”、“>”、“<”,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使学生初次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和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教学准备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图片二个1-5的数字卡片、<、>、=卡片,课件教学设计思路(含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的互相说说图的意思然后教师提问:“几只小猴吃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用学具摆出来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1只猴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如教科书第17页的象形图。
教科书第17上的思考题是一道比多少的问题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有的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连线、用学具操作)看出兔子多,萝卜少, 根据1~5的排列顺序得出4<5,所以每只兔子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教科书第18页上的“做一做”第1题,是配合比大小内容的这是首次使用关系符号“>”、“<”的练习不要求学生写“>”、“<”号,只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个关系符号的含义,能根据题中的图意在“>”、“<”号两边的括号里正确填上相应的数字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设计一、复习旧知:二、新知讲授 三、练一练四全课总结(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说一说1、出示主题画(课件演示)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板书:小猴 梨 桃 香蕉 3 4 3 2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3=3 3>2 3<4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2、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数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 (指名上台写)(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 谁会读?(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第21页的第6题第7题教师评价;这节课你有什麽收获?说一说。
写一写学生回答自由回答读一读想一想自由看图数一数上台写比一比想一想自由独立完成,互评,全班集体评价独立完成,全班评价自由说 作业设计(可附页)板 书 设 计比大小小猴 梨 桃 香蕉3 4 3 23=3 3>2 3<4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