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构思的原则与类型本文导读:这是一篇关于毕业论文构思的原则与类型的文章,毕业论文的构思是指作者在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从选材、提炼题材、酝酿确定主题,一直到探索最适当的表现形式和结构方式的思维活动. 毕业论文的构思是指作者在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从选材、提炼题材、酝酿确定主题,一直到探索最适当的表现形式和结构方式的思维活动.简言之,构思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构思与论文结构总是紧密联系的.而论文提纲是论文构思与结构的表现形式,它从整体框架上反映作者的论文构思与论文结构.论文构思是作者在研读大量资料、选题既定的基础上,谋篇布局,构建、比较各种论文思路并从中选定最佳论文思路的一种科研创作过程. 一、毕业论文构思的原则 (一)构思须围绕主题 若要使论文写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必须使全文有一条贯穿线,这就是论文的主题.主题是一篇毕业论文的精髓,它体现作者的学术观点.学术见解、研究成果.论文影响读者主要就是靠其主题来实现的.因此,下笔写论文前,谋篇构思就要围绕主题,构思要为主题服务. (二)构思要力求结构完整统一 在对一篇论文构思时,有时会发现需要按时间顺序编写,有时又会需要按地域位置(空间)顺序编写,但更多的还是需要按逻辑关系编写,即要求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符合科学研究和认识事物的逻辑.但不管属于何种情形,都应合乎情理、连贯完整.有时,构思出现几种写作方案,这就需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化,写作思路又会经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千头万绪到形成一条明确线索的过程,此时,应适时抓住顿悟之机,确定一种较好的方案. (三)构思要作读者分析 撰写并发表任何一篇毕业论文,其主要目的之一是给别人阅读,因此,构思时要求"心中装着读者",多作读者分析.有了清晰的读者对象,才能有效地展开构思,也才能顺利地确定立意.选材以及表达的角度.一般说来,读者可分为专业读者、非专业读者、主管领导或科技工作主管机构负责人等,人们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与评估标准各异.对于毕业论文来说,其读者对象为同行专业读者,因此,构思要从满足专业需要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确定取舍材料与表达深度、广度,明确论文的重点.如果一篇论文包含有重要性不同的几个论题,作者应分清主次,考虑如何由次要论题向主要论题过渡,以能引起专业读者的兴趣. 如前所述,构思是作者构建、比较、优选论文思路的创造性活动,而论文思路就是论文作者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这种规律与联系表现于论文中就是论文的结构.所以, 张志公先生在《怎样锻炼思路》中说:"思路,这是关乎文章结构的最根本的东西."思路是形成结构的基础,也可以说,思路是文章的脉络,而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或是思路的物化.相应地,对表现思路的属性特点、框架、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常用文章结构的熟悉与掌握,有利于开启作者写作过程中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提高其论文构思能力. 二、毕业论文构思的类型 毕业论文写作构思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来进行的.不同的文种、不同的写作意图,会运用不同的逻辑思维方法来构思,而这种思路又通常体现在毕业论文的结构形式上.毕业论文构思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递进式 递进式是运用递进思维方法形成的一种文章思路.递进思维是在认识事物或事理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层层递进的一种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深入、清晰地阐释某些比较复杂的事理,说明某些比较复杂的关系,有助于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使文章有一定深度.论文写作经常遵循这种方法形成文章思路:或是认识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或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运用递进思路时,各层次间要环环相扣,先写哪一层次,后写哪一层次,顺序不能随意调换、中断.提出总论点后,运用分论点逐步深入,逐层阐发,如下图所示. (二)并列式 运用平等、平行、并列的思维方式认识和对待事物或事理而形成的思路就是并列思路.并列思维认识事物或事理不存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递进关系,而是将事物或事理平等看待、横向发展的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 (三)比较式 比较思路是运用比较和鉴别的思维方法形成的一种写作思路.比较大体上可分时间、空间两类.时间比较是在历史形态上的比较,通过比较能发现同一事物或不同事物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差异,这也叫纵向比较、历史比较.空间比较是在现实既定形态.上的比较,通过比较能鉴别出不同事物在同一时期不同空间中呈现出的异同,这也叫横向比较、现实比较.纵向比较能追本溯源,使思路清晰,易于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利于人们对事物的未来状况作出相应的预测,但思路又显狭窄,拓展不开.横向比较思路宽阔,易于看到事物与相关事物的差距及其产生的原因,但又可能浮于事物表面,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和实质.两者各有长短,可取其长综合运用,即采用方案比较法(又称为综合比较法或优选法),也就是在同等条件下,综合考虑到时空等多方面因素,将几种方案、几种情况进行全面比较,鉴别出最佳方案. (四)归纳式 归纳,是从两个以上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或道理的共同属性中,推出同一类事物或道理的普遍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它是从个别到全体、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论文写作运用这种思维方法便形成了归纳思路,如对某类客观事物共同规律的探讨可运用这种思路.归纳又可采用下述几种方法. 1.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是穷究同类事物中所有个别事物的共同属性,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允许漏掉任何一个性质相同的个别事物,如不采用这种完全归纳法,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一般说来,运用归纳法来认识客观事物时,完全归纳法最可靠.但实际上,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能做到完全归纳.在毕业论文写作中,一般较少用完全归纳法. 2.简单枚举法 简单枚举法是根据对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概括,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这实际上属不完全归纳法. 简单枚举法运用起来虽然方便,但它极容易出现轻率归纳,以致以偏概全,使结论出现片面性、绝对化等错误.运用这种归纳方法,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轻易下结论,如果要下结论也应选择诸如"一般情况下""大体上""在一定条件下"等限制性词语,以表明其相对性,留有余地.第二,不要仅仅注意同类事物的数量或表面相似之处,而忽略了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使结论偏离事物本质.要注意对重要的归纳对象或结论作进一步分析,充分考虑到时空变化后的情况,使归纳的结论更正确、更深刻. 3.科学归纳法 科学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有必然联系,从而推出这类事物都具有这种属性的方法.它是以科学实验和科学分析的结果为主要依据,从研究同类事物的少数对象与某一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中,从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概括出普遍性结论.科学归纳法比简单枚举法可靠,但其结论仍要受实践的检验.科学归纳法考察的对象要有典型的代表性,才能使结论正确.论文写作常用此法展开思路.例如《xx市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研究》,正是通过对该市几个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的典型调查、科学分析,而得出该市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几条可行性措施的.文章运用了科学归纳法,结论必然令人信服. 4.演绎式 演绎式是从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个别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它与归纳的思维方向正好相反,是从全体到个别、一般到特殊.我们根据一般原理(公理,真理、常识或人们认同的共识等)可认识到包含在这一原理中的个别事物或道理,由此可形成毕业论文的演绎思路. 毕业论文写作运用演绎法时,作为根据、前提的一般性结论必须正确无误,才能进行直接演绎.如果作为前提的一般性结论只是相对正确,那么在推理过程中,在肯定其大多数事物或道理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个别事物的特殊性,才能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5.总分式 总分式是运用综合和分析两种思维方法所形成的写作思路.总分思路在毕业论文写作中也是常见的构思方式,就是把事物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加以研究,即由总到分、化整为零.对实体事物进行分解,对抽象事物进行分类剥离,就是剖析.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从整体.上加以考察,也就是由分到总、集零为整.综合的过程,就是对实体事物组合、对抽象事物概括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认识不可能具体深入,也就无从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前导,没有综合,不能统观全局,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分析就缺乏方向和目标.分析重在发现事物的本质,分析不是目的,而是认识事物的手段.分析之后,还要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放到事物的整体中,放到事物的各个部分及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作用和矛盾中,放到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去考察它们的地位、作用,从而去把握其本质.综合也不是现象的罗列和事物各个部分机械地相加,而是要按照事物各个部分间的有机联系,对事物各个方面作全面、本质的反映,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征.这也是分析的目的. 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文章要点面结合铺陈得开,关键在于构思时善于分析客观对象,且善于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 (1)善于分类和归类.按一定标准,把较为复杂的集合性事物中特征相同的事物先行划分而后集结在一起就是分类.从一定的写作意图出发,把散乱的材料归聚成若干并列的类别就是归类.分类.归类是综合、分析思维方法中的重要步骤.分类、归类是全面深入分析事物的基础.善于分类、归类,有助于分析事物的条理化、系统化.分类.归类时要注意下述两点. ①分类要尽可能全面、深入.分类可以一次分类(也称一级分类), 也可多次(多级)分类,即把事物分成若千大类之后,再对每个大类继续划分,实现多级分类.所谓全面,即不论是一级还是多级分类,每次分类都要尽可能周全,不要有遗漏,尽可能使分出来的各方面内容与事物的本来面貌相符合.如单位的全面工作总结,对各方面工作情况和成绩可分类加以总结,视其工作成效可有详有略,但不能漏掉某方面的工作.所谓深入,就是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和写作意图,对对象能够分类的,应尽可能多级分类,以便于深入说明、深刻分析.事实上,分类级数少,易看出事物全貌;分类级数多,易深入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②分类标准要一致、灵活.对事物分类时,既可以事物表象等非本质属性为标准进行分类,也可以事物本质属性为标准分类.但每一次对同一层级的分类都要用统一的标准,以保证分类的正确.只有标准一致,才能使分出的各类事物具有并列关系、对立关系或矛盾关系,而不具有交叉关系.无论一级分类还是二级分类,如果分类不正确,分类标准不尽一致,则所划分的类别就会显得混乱、交叉,如果按照这个分类框架写成文章,其效果显然很差. 强调分类标准一致,并不是说分类要永远按照一个标准进行.有时,对于较为复杂的同一事物,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角度、依照不同特点进行分类.例如,对某机关干部队伍现状的调查,就可根据机关干部的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工龄等多项标准分别按项分类,但具体的每一项的分类标准仍须一致. 分类标准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分类的相对性上.事物联系的相对性,决定了事物差异的相对性.有时在对事物分类时,要划分得绝对分明是办不到的.有些具有特殊性而难以归入某一类的事物,可以归并为"其他"一类;有些事物难以归入某一类,但又渗入各类之中,处于各类事物边缘间的模糊状态,那就可以将其单独列为一类,这样也可使分类更科学、周全. (2)学会纵剖和横断.分类是把复杂的事物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类型,分类后任何类型的事物都没有改变原有的性质.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