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读的十本哲学书人生必读的十本哲学书有哪些呢?下面是精心为您整理的人生 必读的十本哲学书,希望您喜欢!人生必读的十本哲学书L《人生的智慧》“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完成这本书的时候, 叔本华只有28岁,这部后来影响了包括尼采、瓦格纳、托玛斯曼甚 至存在主义的哲学名作,包含了叔本华哲学的一切细节,其后他漫长 一生都只不过是在解释或补充这部著作这位被称为极忧伤、极悲观 的哲学家,以他的唯意志论和忧伤语调征服了无数后辈,他认为“人 生有如钟摆,摆动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当人们把一切 痛苦归之于地狱,那么剩下来属于天国的只有倦怠2.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 义的中国哲学史,陈寅恪曾评此书,以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 ……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骄傅会之恶**,而具了解 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 紫阳之学,宜其所系统而多新解”这部哲学史的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其中的许多 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 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 朱王异同等等,均为前人所未发,后人所不能改,已成为学术界的定 论。
故此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全著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篇,子学时代介绍了孔子、墨子、 孟子、战国、老子、公孙及儒家的哲学文化,经学时代介绍了董仲舒、 朱子及清代的哲学文化3. 《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 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康 德花了 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贯彻始终 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 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 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 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 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 础全书约有40余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 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中译本是直接从德文原本由邓晓芒翻 译、杨祖陶校订,其译文精良,堪称佳作书后还附有德汉术语索引、 汉德术语对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4. 《理想国》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 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
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 的模范国家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 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理想国》涉及柏拉图 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 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 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 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 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 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 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 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 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识,即对''善” 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 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 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 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 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 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 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 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 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 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 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 变化”柏拉图的正义表现在爱情上就是节制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柏拉 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 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 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5.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叙述了亚里士多德自己的哲学体系,成为许多西方 哲学家获取灵感的源泉之一重点阐述了存在论目的论的宇宙体系 等亚里士多德首先是围绕”存在“问题来展开自己的论述的,其中 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给存在分层和分类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被称为 “存在”有四种意义:偶然的属性;必然的本质,既范畴,如实体, 以及性质数量关系主动被动处所时间等,这些都是任何一个事物身上 的必然的存在;确实性;潜在性。
有些东西虽然还不是现实的存在,但 却是潜在的存在这里最重要的还是前两种存在的分别,特别是第二 种存在内部的区分,其中主要是“实体”的存在和其他范畴的存在的 区分由这里就引出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核心的核心,既作为存 在学说的核心的实体学说,因为在他看来,实体是一切的中心6. 《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 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 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 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1981年和1982 年各刊行五十种,两年累计可达一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 上将陆续汇印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 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 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 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 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 出好7. 《悲剧的诞生》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 运动的代表人物均以人与自然、感情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 荣的原因。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 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 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凄 用艺术来拯救人生尼采的美学观影响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的人生 观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8. 《西方哲学史》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 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 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 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 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 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 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 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9. 《存在与虚无》《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 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 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 流逝中实现的。
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 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 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 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 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 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 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 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 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10.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正文 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第 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 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 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 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 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
其中对意志和自 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其 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 为的德”;厩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 创性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