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7.62KB
约32页
文档ID:39726780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1页
1/3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 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 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 “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中国人起源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因此,中国文化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1965年 5月,考古学者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约170 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70年代以来,人类的直系远祖腊玛古猿的许多材料,以及人类从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到晚期智人 (新人)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相继发现,使得世界上迄今只有中华大地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没有缺环根据人种学分类, 中国人属蒙古人种 从元谋人、蓝田人到马坝人、 大荔人,再到山顶洞人,颧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额中缝等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所具有的典型体征在明显的进化趋势中一脉相承从古猿转变到人类, 这是两大物质形态之间的转变,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中。

原始物质文化在文化产生的过程中, 最早出现的是工具 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取火技术的发明权有时记在“燧人氏”名下,有时记在“伏羲”名下,有时又归功于“黄帝”这种歧说并陈的现象,正反映了原始初民经过广泛的、多渠道的实践才发明取火技术的文化史的本来面目揆诸考古学实证, 元谋人是否已学会用火, 学术界尚有争议, 而北京猿人文化遗址内已发现灰烬,出土了大量因烧灼而变色破裂的石块、骨骼,甚至还有木炭这一切确凿证明,距今约50 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能熟练地使用火,并能有效地保存从自然界取来的火关于火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恩格斯有精辟论述他说:“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 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 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他又肯定地指出:“甚至可以把这种发现看做人类历史的开端如果说制造石器使人与动物开始分手,那么,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火尽管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如石器、木器、骨器等,是一种化学反应现象,但是,作为猿人进行物质生活的重要手段,火的使用从本质上讲也属于工具的范围。

就性质而言,工具无疑是一种物质产品,然而,制造工具的活动中已包含有意识性内容, 因此,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从距今 7000 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迄今为止,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达七八千处其中最著名的类型,有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 年至前 3000 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500年至前 2500年,1959年发现于山东)、红山文化(大致与仰韶文化同期;1935 年发现于辽宁)、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 年至前 2250 年,1936年发现于浙江 )、马家窑文化(公元前 3000 年至前 2600 年,1923年发现于甘肃)、龙山文化(公元前2800 年至前 2300 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屈家岭文化(公元前2750年至前 2650年,发现于湖北)原始观念文化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 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 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对大自然的崇拜(太阳、大地)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岭、马厂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人们往往发现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四川珙县、云南沧源、广西宁明的新石器时代岩画上,也清晰无误地出现了太阳神的形象民间长久流传的“地母”之说以及古文献中“郊祀社稷,由来久矣”(《汉书·郊祀志》)的记载,则透露了先民土地崇拜的踪迹此外,太阳、土地以外的自然物,也为中华先民所崇信:“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中华先民对于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 从辽宁牛河梁和东山咀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高腹丰臀、乳房硕大的陶塑女神像, 在相当广阔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男性生殖崇拜物一石祖、陶祖,发现于新疆呼图壁县境内的大型生殖崇拜岩画,都展示了人们的生命崇祀的庄严情感原始人一方面重视子孙的繁衍; 另一方面也崇敬创造生命的祖先在母系氏族社会,主要是供奉女性祖先, 随着父系社会的到来, 男性祖先日渐成为供奉对象祖先崇拜往往有严格的仪式,在这些仪式中, 中华先民虔诚地寄托对祖先创造生命的崇拜。

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 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图腾”是美洲印第安人奥基华斯部落的语言由于在原始思维中, 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考古发掘和神话传说中,有丰富的图腾崇拜资料相传黄帝率熊、罴、貔、貅、豹、虎六兽同炎帝殊死搏斗, 这六兽其实是指以其为各自图腾的六个氏族鱼、鸟、蛙、龟、蛇、猪、马等实有自然物以及人们运用抽象的、概括的思维能力创造出来的对象,如龙、凤等,都曾是中华先民崇拜并奉为本族徽帜的图腾物对于后世文明意识来说, 原始宗教无疑充满了种种神秘色彩,然而,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处于低下水平的原始时代,它具有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协调作用、在本能与文化之间起制约作用、 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起补充作用、在人的精神需要中起主观自足作用等文化功能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原始艺术亦有生动发展在距今 4000 年的河南密县池北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塑猪头,这是最早的陶塑艺术品半坡出土的陶塑人头像,隆鼻、凹眼、大耳,耳垂部位有穿孔, 可见当时人们已有在耳朵上悬垂饰物的习俗。

陶绘是原始艺术的又一样式,考古发掘表明,那一时期的陶绘图样千姿百态,几何纹样,动、植物图形都是先民创制陶绘艺术的基本素材原始雕刻艺术亦有众多发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纹骨,刻有勾嘴、修尾的水禽,线条流畅,姿态生动大汶口墓地出土的象牙筒花瓣交错,结构别致江苏连云港锦屏山的将军崖岩画与新疆呼图壁县内的生殖崇拜岩画皆气魄宏大,画面生动,展现了先民粗犷的情感以及一派活泼天真、生机盎然的人类童年气息原始社会组织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 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与猿类分途后的中华先民在婚姻关系上经过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婚等阶段, 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经过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阶段大致说来, 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形成,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是这一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神父系氏族社会则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私有制开始萌生传说中的五帝,便生活在这一时期。

五帝的组成,有多种说法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位上古帝王氏族制后期,部落联盟产生,其首领推举方式即著名的禅让传说,尧在位七十余载,衰老之际,知子丹朱不肖,看中了贤孝而有才的舜,经过多方考验,“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舜到暮年,亦仿当年故事,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上古社会关于权力嬗递的传说, 并非虚幻的美妙编造, 而确实是当时制度文化的折光禹的时代开始了今天已初显轮廓但尚有争议的“夏文化” 的进程依据考古发掘和零碎的文献资料, 夏文化大致具有如下特征: 工具形态由石器、 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发展; 私有制确立; 中华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阶级社会——文明社会的曙光在中国大地上初现熹微上古文化分布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发生,一开始即呈多元状态 不但黄河流域, 而且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甚至东北和北方地区, 都有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广泛发现基于考古实迹,学者们提出了中国文化多元发生的新解释1977年,夏鼐发表《碳十四测定年代和中国考古学》 ,划分中国古代文明为七大区域苏秉琦则划分起源期的中国文化为六大区系(陕、豫、晋邻境地区;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 湖北和邻省地区; 长江下游地区; 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以长江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

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不仅有考古学方面的充足证据神话传说及民族学、民俗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中华先民的一部分, 很早就自称 “诸夏”或“华夏”,或单称“华”、 “夏”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 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分布区 华夏集团内又分两支, 一支称黄帝,一支称炎帝神话传说中那位桀骜不驯的共工氏,也属于这个集团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 大致在今山东、 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 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与黄帝恶战的蚩尤、 射日的后羿,都属于这个集团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如若向东延伸, 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也可归于此集团 大名鼎鼎的伏羲、女娲都属于这个集团在中国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前夕, 黄河流域出现了一系列部落联盟之间的兼并战争首先是炎帝、 黄帝诸部联军在涿鹿大败蚩尤,从而完成了炎黄诸部与蚩尤部落的融合继之而来,炎黄二帝发生冲突,阪泉一战,黄帝打败了炎帝,炎帝溃败,向东南方转移,黄帝因此成为华夏集团的代表经过对东夷集团以及稍后对苗蛮集团的征战’,华夏集团取得连续胜利, 从而确立了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多元发生中的主流地位,对后世文化发展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从人猿叩别、 文化开始发端, 到传说中的禹 “即天子位, 南面朝天下”(《史记·夏本纪》),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然而,其社会组织结构方式,婚姻演进方式,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包括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生殖崇拜、 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在内的精神生活,和其他民族的原始文化大体一致至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殷商神本文化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 在初始阶段, 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 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大约在公元前 14 世纪,长期流动不定的商族在第十代君王盘庚率领下,从奄(今山东曲阜) 迁徙并定都于殷 (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在此传位八代十二王,历时 273 年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这些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管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这些文献虽然“诘屈聱牙”,散漫无序,但其间已包含有丰富的文化思想文字、典籍、青铜器,以及“殷”这座目前所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人文明社会的门槛。

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 脱离原始社会未久, 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观念中的神,地位最高的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