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兰溪理学名家.doc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KB
约8页
文档ID:540665502
兰溪理学名家.doc_第1页
1/8

兰溪理学名家范浚范浚,字茂明,浙江省兰溪市香溪镇人,世称香溪先生范浚生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卒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在北宋和南宋各生活了二十四年他自幼笃志求道,潜心理学,及长关心民瘼,宏济时艰,晚岁设帐授徒至数百人,播扬理学思想朱熹传承了范浚理学思想朱熹之学,初无常师,甚至“不名一师”他于18岁和20岁时,两次专程到兰溪拜访范浚,登门求学,可惜均未见面其中第二次拜访时,“因录屏书《心箴》而去”范浚殁,朱熹又专程凭吊,并且写下一段情真意切的话:“香溪 范先生者,实兰之望族祖父昆季皆居显宦,先生独辞征辟,隐居于宝惠山泉之阳,著书立说,乐道安贫余尝三谒未遇厥后再至,而先生已逝其从子右史蒙斋延余于先生讲学处,观其言论文章,悉本洙泗渊源,而《心箴》一篇尤得千圣不传之秘惜入其室而未获亲见其人瞻仰门墙,留连不忍去因书此以誌慕焉”(《香溪范氏族谱》卷首)几十年后,朱熹将《心箴》原文注入《孟子集注》淳熙九年(1182),亲作《香溪范子小传》,尊称范浚为“子”,极为谦恭准确地说,朱熹完全是以“私淑弟子”的身份地位来评价和推崇范浚的其时范浚去世已历32年了这不能不说是一段历史佳话《小传》对范浚的学问、著作和人生作了全面评价:“初不知从谁学,其学甚正”,“多本诸经而参诸子史,其考《易》、《书》、《春秋》皆有传注,以发前儒之所未发”,“授徒至数百人,吾乡也有从其游者”,“熹尝屡造其门而不获见”,“近始得学行之详于先友吕伯恭,庸述小传以闻四方学者”。

以上均据《光绪兰溪县志•卷五》)范浚除了高举理学大旗,传播理学思想以外,还走出书斋,关心民瘼,忧患国是;以史为鉴,评点时弊;建言献策,宏济时艰从而在他的理学思想中,融入了忧国爱民,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和进取精神,而这正是儒家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所在它开启了浙东理学,包括永嘉学派,永康学派以及婺学所共同拥有的全新理念:强调“有体有用”,“经世致用”,强调“事功”明嘉靖十九年(1540),敕建范香溪祠于兰溪城南仓岭,给帑春秋二祭清乾隆十九年(1754),浙江督学使雷鋐题“婺学开宗”四字额于祠,“以明婺之道学由于先生,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也”(《光绪兰溪县志•卷三》) 张润之(1212~1283),字伯诚,号思诚子,石阜岭村人何基入室弟子,研习30多年,尽得所学金履祥为何基续编《〈近思录〉发挥》,一一质之而后定履祥赞其为朱门嫡孙行,端平淳祐,文献灵光值乱处约,布衣蔬食,薪水或不继,处之裕如冰雪孤松,端操凛凛许谦称赞其笃诚清介,问学专力于经,天才骏利,襟度融朗,有浴沂咏归气象宋末避乱,居金华山中,遂有桃源之志,採其幽胜为《洞山十咏》,微言奥旨,高风雅韵,犹可概见曾于石阜岭创立湓东书院,设帐授徒,播扬理学思想。

范端臣范端臣,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登张孝祥榜进士第二人,这是兰溪历史上第一位“榜眼”卒葬钓鱼台,并继范仲淹之后,配享严子陵先生“高风亮节”祠著有诗集三卷,文集二十余卷 金履祥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号次农,兰溪人因家居兰溪仁山之下,学者称为仁山先生18岁考中待补太学生,其后转向理学23岁受业于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宋末,诏授迪功郎,史馆编校,坚辞不就入元不仕曾执教严陵钓台书院,兰溪齐芳书院,重乐书院,并创办仁山书院,以讲学著述终其生金履祥同王柏一样怀有强烈爱国思想《元史》金履祥传有多处记载元军攻襄樊,宋最高统治集团束手无策金履祥目睹国难将至,于咸淳七年(1271)亲赴临安,以布衣向朝廷进“牵制捣虚”之策,请求派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以解襄樊之危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远洋别隖,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据《元史》本传)后人为海运之利,曾照此路线图复核,与实际情形咫尺不误,无不折服金履祥治学,由博返约,不为性理之空谈,于经史皆有撰述金深受何、王影响,但更接近王柏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他继承了王柏注重现实的精神,不采何基与世隔绝的态度;在学术上,他继承王柏的疑经精神,然而治学较为笃实。

对此,《宋元学案•卷八十二》也有一段肯定的评论:“仁山有《论孟考证》,发朱子之所未发,多所牴牾其所以牴牾朱子者,非立异以为高,其明道之心,亦欲如朱子耳朱子岂好同而恶异者哉?世为科举之学者,于朱子之言未尝不锱铢以求合也,乃学术之传,在此而不在彼,可以憬然悟矣”(《黄宗羲全集》第六册227—228页)在“金华四先生”中他对于经学和史学的研究成绩最著 柳贯柳贯(1270—1342),字道传,兰溪人师从金履祥学习理学,又与粤、豫、苏等地名家交游学问大德四年(1300)察举江山县教谕,8年后升昌国州(今舟山市)学正考满到京,名声大噪后特升为湖广等省儒学副提举,6年后任国子助教,旋升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当时天下稍定,稽古礼文之事,一以柳贯所论为准泰定三年(1326),出任江西等处儒学提举,他积极说服当地行政长官建新校舍,延聘名师,学风大振他还带头革除州府学官每年支领办学经费为工资补贴的弊端,确保教师薪金,带头交涉收回被道士非法侵占的学田220亩至顺二年,任期届满,带着两袖清风回归故里,过着“饘粥或不继”的贫困生活但他著书育人,处之裕如10年后诏“翰林待制承务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起用于家,赴任7个月卒柳贯一生文才出众,品行端庄,学问渊博,为官清廉,平生以奖进人才为己任,谆谆劝诱,至老不倦。

培养了宋濂等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元史•文学》为他列传 吴师道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兰溪人幼而颖悟,长而不群,师从金履祥学习理学,心志益广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初为高邮县丞,赴任即遇运河决堤,水泄高邮湖师道躬亲率作,潴水入湖,运河复通,民咸颂之调宣城(今安徽宣州市)录事,遇大旱,师道亲自动员捐谷37600石,平价售谷1万石,动用官储和罚银38400余锭赈济灾民,使全县33万人免于饥荒气魄宏大,令人扼腕任建德县尹,新建学宫,收回学田,减免茶税,三年“桴鼓不鸣”召任国子助教,旋升博士,以朱子之学教诲不倦,人皆以为得师吴师道一生以理学自任,晚年治学益精,剖析益严其于理学大抵以发义理而辟异端为先务,持论精当,经说明辨至顺三年(1332),再刊《香溪集》,师道为之作后序其中说:“子朱子集注《孟子》,全载范浚《心箴》,由是天下莫不闻其名,且与天壤俱弊也……其学多本于经,贯穿精覈,诸文皆崭绝矫健,凿凿明整,卓然名家”(中华书局,《香溪集•卷首》)一生著作很多著《敬乡录》、《敬乡后录》,共23卷,《战国策校注》10卷《四库提要》称:“古来注是书者,当以师道为最善矣《元史•儒学》列传 范祖干范祖干,字景先,号柏轩,范浚八世诸孙。

性至孝,金华知府王宗显立纯孝坊以褒,郡人又为建二贤道学坊以昭祖干及范浚理学之功德受业于许谦门下,研究慎独之学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下婺州,驻跸金华,祖干受召,以《大学》进讲上命剖析其义祖干说,帝王之道,自修身齐家以至于治国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齐方正,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后可以言治上喜曰,圣人之道,所以为万世法朕自起兵以来,号令赏罚,一有不平,何以服众?夫武定祸乱,文致太平,类此道也甚加礼敬,寻辟谘议,以亲老辞 徐原徐原,字均善,兰溪人《宋元学案•卷八十二》载:“少从吴礼部游,与礼部子沉童稚为友博览群书,以诗文名世所著有《五经讲义》、《强学斋文集》数卷明太祖取婺州,与沉同命为训导历主福建江西考试或云太祖改婺州为宁越府,命知府王宗显开郡学,延儒士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沉、徐原为训导时丧乱之余,学校久废,至是始闻絃诵之声”(《黄宗羲全集》第六册) 吴沉吴沉,字浚仲,兰溪人,吴师道次子,以学行闻《宋元学案•卷八十二》这样记载:“太祖下婺州,召先生及同郡许元、叶瓒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吴履、孙履、张起敬会食省中,日令二人进讲经史已命先生为郡学训导洪武初,郡以儒士举,误上其名曰信仲,授翰林院待制。

先生谓修撰王釐曰:‘名误不更,是欺罔也’将白于朝,釐言恐触上怒,先生不从,牒请改正帝喜曰:‘诚悫人也’召侍左右以事降编修……寻以奏对失旨,降翰林院典籍已,擢东阁大学士初,帝谓先生曰:‘圣贤立教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亲散在经卷,未易会其要领,尔等以三事编辑’至是成书,赐名《精诚录》,命先生撰序后改国子博士,以老归先生尝著辩,言孔子封王为非礼后布政使夏宣、祭酒邱浚皆沿其说至嘉靖九年更定祀典,改称‘至圣先师’,实自先生发之也”(《黄宗羲全集》第六册)《明史》有传 诸葛伯衡诸葛伯衡,字阡,兰溪人初授北平织染杂造局大使,不带家眷赴任,出入不乘车马,遇雨辄草履行走于泥塗中朱元璋召问治国之道,对曰:“纲纪正而法度修,民皆安业,但廉耻之道轻耳上大悦,擢陕西参议,后改广东,卒于任称“清修直谅之士” 章懋章懋,字德懋,兰溪人成化丙戌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与同官黄仲昭、庄谏上元烟火,杖阙下,谪知临武历南京大理事评,福建按察司佥事考绩赴吏部,乞休冢宰尹旻曰:‘不罢软,不贪酷,不老疾,何名而退?’先生曰:‘古人正色立朝,某罢软多矣;古人一介不取,视民如伤,某贪酷多矣;年虽未艾,须发早白,亦可谓老疾矣’遂致仕。

林居二十年,弟子日进,讲学枫木庵中,学者因曰枫山先生弘治中,起为南京祭酒,会父丧,力辞廷议必欲其出,添设司业,虚位以待之终制就官,六馆之士,人人自以为得师正德初致仕转南京太常,礼部侍郎,皆不起嘉靖初,以南京礼部尚书致仕是岁辛巳除夕卒,年八十六赠太子太保,谥文懿他继承并实践了宋濂倡导的“理学不仅修身,而且用世,‘立事功’,‘著之于民用’”的思想,使“金华学派”的内涵更加明确,更富于务实精神和“事功”精神章懋多年的讲学活动,为金华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其中在兰溪,他的学生就有9人崇祀乡贤,7人成进士,3人《明史》列传他曾对他的学生黄傅说,“吾婺有三巨担:自东莱何王金许后,道学无人担;自宗忠简、潘默成后,功业无人担;自吴黄柳宋后,文章无人担后学可加勉也”(见《光绪兰溪县志》卷五)现今兰溪一中的前身叫“担三中学”,校名即取其意 徐用检徐用检,字克贤,号鲁源,兰溪人作详尽介绍:“嘉靖壬戌进士,除刑部主事,调兵部、礼部,至郎中出为山东副使,左迁江西参议,升陕西提学副使、苏松参政坐失囚,降副使起补福建城福宁转漕储参政、广东按察使,河南左布政迁南太仆寺卿,复寺马三分之一,召入为太常寺卿两载而回籍。

万历辛亥十一月卒,年八十四《明儒学案》录徐用检《友声编》和《兰游录语》(见《黄宗羲全集》第七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