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金家金代遗址的发掘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金家遗址位于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三合乡金家村六队东北约 1 千米处,东南距白城市区近 10 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 45° 40′ 07.3″ ,东经 122° 43′ 26.8″ ,海拔高度为 169.9米(图一)遗址地处松辽平原西端,地势平坦开阔地表早已辟为耕地,种植有玉米、花生等作物该遗址系为配合珲春到乌兰浩特高速公路建设,于 2007 年对公路沿线进行考古调查时新发现的一处辽金时期遗址2009 年 7 月到 9 月末,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白城市文管所、洮北区文管所,历时近 3 个月,对珲乌高速公路经由遗址范围的占地部分择区段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布正南北向 10 米 ×10 米的探方 7 个,正南北向 2 米 ×5 米探沟 1 条,正东西向 2 米 ×5 米的探沟 3 条、2 米 ×10 米探沟 1 条实际发掘面积近 800 平方米,发现台基式建筑 1 座,编号为 09BJTJ1;房址 2 座,编号为 09BJF1、09BJF2;灰沟 2 条,编号为 09BJG1、09BJG2;灰坑 5 个,编号为 09BJH1 ~ H5(图二)。
文中以 TJ1D、TJ1X、TJ1B 分别表示一号建筑址台基东侧、西侧、北侧;SD 表示磉墩;C 编号器物为采集品图一 金家遗址位置示意图复件 bj1.indd 632013-3-22 14:54:08边疆考古研究(第 12 辑) · 64 ·一、地层堆积情况遗址地层堆积较为简单,分为两层,以 T303 为例第 1 层,耕土层,黄灰色沙土内含砖瓦残块、泥质灰陶片、白瓷片和铁钉等,并包含少量的现代遗物厚 5 ~ 20 厘米H5 开口于此层下第 2 层,文化堆积层,黑灰色沙土内含陶片、瓷片、铁器、铜钱和动物骨骼等遗物厚 10 ~ 35 厘米G1、G2、H1 ~ 4 均开口于此层下其下即为生土TJ1、F1、F2 均起建于生土上二、遗迹及遗物(一)一号建筑址及其出土遗物1. 一号建筑址编号 TJ1,台基式建筑,修筑在生土上,系用内含大量细碎砂石的灰黄色沙土堆筑而成,未经夯实,台基南部残现存台基平面近方形,东西宽 12.2、南北残长 12.3、高0.7 米,方向约 177° 图二 金家遗址总平面图复件 bj1.indd 642013-3-22 14:54:09吉林省白城市金家金代遗址的发掘· 65 · 台基外围有包壁及砖钉,台基之上发现有磉礅、础石、凹形台和铺地方砖,台基表面南缘和西缘发现成排的砌砖(图三)。
台基东、西、北三侧边缘均发现有用砖砌筑的包壁,残存 1 ~ 3 层东缘的砌壁保存较好,残长约 4.5 米,最高处 3 层,砖宽 16、厚约 6 厘米北缘和西缘的砌壁仅存底层数块,砌壁外侧约 43 厘米处残存数枚半砖改做的砖钉,推测台基周围铺有散水台基南端有两条平行向南延伸的砖瓦碎块混筑的遗迹,东侧长约 2、西侧长 2.75 米,可能为台基前附月台的遗迹图三 一号建筑址平、剖面图复件 bj1.indd 652013-3-22 14:54:13边疆考古研究(第 12 辑) · 66 ·磉墩6个, 编号分别为SD1~SD6 填土均为灰褐色, 较为坚实, 内含砂砾、 烧土颗粒、砖瓦碎块等SD1 东西 1、南北 1.05、深 0.3 米SD2 东西 1.2、南北 1.05、深 0.3 米SD3 东西 1.17、南北 1.2、深 0.38 米SD4 东西 1.2、南北 1.18、深 0.3 米SD5 东西 1.2、南北 1.15、深约 0.26 米SD6 东西 1.2、南北 1.18、深约 0.18 米另于 SD2 相对应的位置发现黄色沙土圈 1 个台基西北部被施工车辆碾压后十分坚硬,难以清理,此处可能会有漏掉的磉墩。
台基之上仅发现两块础石,一为不规则四边形,位于凹形台东部南侧约 75 厘米处;另一为圆角三边形,位于台基东缘中部凹形台位于台基的中部偏北,台面经压实,南北约 5、东西约 5.7、高约 0.15 米,凹口朝南,宽 1.3、进深 1 米凹口内部尚残留有部分白灰立面,残留的黑色垫土上保留有一块完整的沟纹砖印痕凹形台南约 1.1 米处有三块南北向错缝排列的方砖,砖边长 36、厚 6 厘米,正面为素面, 背面有14道沟纹, 砖下有厚约1厘米的黑色垫土, 其下为平整的经过压实的平面,与凹形台表面十分相似,黑色垫土于凹形台的南、西两侧均有分布,推测台基的表面可能均铺有方砖台基表面南缘尚存数块单排横向排列的红砖,砖长 32、宽 16、厚 6 厘米,砖的南侧面涂有白灰,北侧有一条灰色碎砖末带,长约 8.28 米,厚 3 ~ 5 厘米;西缘仅余数块残砖,砖下有厚约 3 厘米的黄色垫土平面观之,此建筑址应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的小型建筑,中部四根中柱外移,以容纳中部的凹形台台基东、北、西三侧均发现有瓦砾堆积,南侧未见值得一提的是在瓦砾堆积之下发现一具缺失四肢的牛骨架,埋藏原因不明2. 出土遗物台基的周围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饰件残片及少量铁钉,并于台基表面凹形台北侧和西侧出土有彩绘及彩塑残块,介绍如下。
1)陶质建筑构件及饰件均出自台基周围的瓦砾堆积之中,数量较多,多已残破,可知建筑构件有板瓦、筒瓦、压当条、砖等;建筑饰件有鸱吻、凤鸟、兽头等瓦分板瓦、 筒瓦、 压当条等, 均为模制, 瓦身两侧可见工具切割后掰断的痕迹, 凹面有布纹板瓦 分为屋面板瓦和檐头板瓦,多数涂有白灰屋面板瓦,复原 7 件,均为泥质灰陶平面呈梯形标本 TJ1X ∶ 52,长 33.5、宽20 ~ 23.6、厚 1.5 ~ 2.2 厘米(图四,3)复件 bj1.indd 662013-3-22 14:54:13吉林省白城市金家金代遗址的发掘· 67 · 图四 一号建筑址出土遗物1.A 型檐头筒瓦(TJ1D ∶ 3) 2.B 型檐头筒瓦(TJ1X ∶ 13) 3. 板瓦(TJ1X ∶ 52) 4. 筒瓦(TJ1X ∶ 40)5、6. 兽面瓦当(TJ1D ∶ 6、TJ1B ∶ 6) 7、8. 乳钉纹瓦当(TJ1B ∶ 1、TJ1X ∶ 6) 9. 压当条(TJ1X ∶ 48) 10. 沟纹砖(TJ1 ∶ 6) 11 ~ 14. 铁钉(TJ1X ∶ 54、TJ1B ∶ 19、TJ1B ∶ 21、TJ1X ∶ 55)复件 bj1.indd 672013-3-22 14:54:17边疆考古研究(第 12 辑) · 68 ·檐头板瓦,瓦沿边缘压制成波浪形,沿面纹饰较丰富,根据其差异,分为四型。
A 型 瓦沿饰戳印纹饰带和凸棱构成的组合纹饰,共两组,两条纹饰带戳印纹方向相反,压制边缘时将下缘的凸棱压断成若干部分TJ1D ∶ 25,泥质灰陶,稍残长36、宽 21 ~ 24、厚 1.6 ~ 2.6、沿宽 4.8 厘米(图五,1)B 型 瓦沿压印有网格纹,根据网格形制的不同分为四个亚型Ba 型 大菱形纹TJ1B ∶ 14,泥质灰陶通长 38、宽 20 ~ 24、厚 1.9 ~ 2.5、沿宽 4 厘米(图五,2)Bb 型 小菱形纹TJ1X ∶ 36,泥质灰陶残长 13.3、厚 2.3、沿宽 4 厘米(图五,4)Bc 型 斜方格纹TJ1B ∶ 11,泥质夹细砂陶,青灰色残长 13.5、残宽 17.5、厚 2.3、沿宽 4 厘米(图五,3)Bd 型 方格纹TJ1D ∶ 26,泥质陶,青灰色瓦身与瓦沿为分体制作后拼合,断面处可见瓦沿包裹瓦身痕迹残长 13、残宽 9.2、厚 2.1、沿宽 4.5 厘米(图五,8)C 型 瓦沿饰两条叶脉纹TJ1X ∶ 35,泥质陶,青灰色残长 12、残宽 5.4、厚 2.2、沿宽 3 厘米(图五,6)图五 一号建筑址出土檐头板瓦1.A 型(TJ1D ∶ 25) 2.Ba 型(TJ1B ∶ 14) 3.Bc 型(TJ1B ∶ 11) 4.Bb 型(TJ1X ∶ 36) 5、7.D 型(TJ1X ∶ 32、TJ1D ∶ 28) 6.C 型(TJ1X ∶ 35) 8.Bd 型(TJ1D ∶ 26)复件 bj1.indd 682013-3-22 14:54:18吉林省白城市金家金代遗址的发掘· 69 · D 型 瓦沿主体纹饰为三道凸棱,上饰戳印纹。
TJ1D ∶ 28,残,泥质灰陶中部凸棱上等距戳印有八朵梅花残长 14、宽 26、厚 2.4、沿宽 4.4 厘米(图五,7)TJ1X ∶ 32,残,泥质陶,青灰色第一道凸棱上饰管状物戳印的圆纽纹残长 3、残宽12.7、厚 2.2、沿宽 4.2 厘米(图五,5)筒瓦 分为屋面筒瓦和檐头筒瓦屋面筒瓦,较为完整者 14 件均为泥质灰陶由瓦唇和瓦身两部分构成,瓦身涂有白灰,多数瓦身凹面两侧边缘经过修整标本 TJ1X ∶ 40,通长 34、宽 14.6 ~ 15.2、厚 1.9 ~ 2.2、瓦唇长 2.2、厚 1.1 厘米(图四,4)檐头筒瓦,较为完整者 13 件,瓦当背面与瓦身的连接处均有刻划痕迹,以增加附着力根据瓦唇的有无分为二型A 型 11 件,均为泥质灰陶有瓦唇,前接兽面瓦当标本 TJ1D ∶ 3,通体涂有白灰,瓦身近尾部有一钉孔,瓦唇稍残长 36、最宽处 15.2、厚约 2、瓦唇长 2.3、厚约 1、孔径约 1.5 厘米(图四,1)B 型 2 件,泥质陶,青灰色无瓦唇,前接乳钉纹瓦当标本 TJ1X ∶ 13,通体涂有白灰,瓦身前端略宽长 30、最宽处 15.6、厚 2.2 厘米(图四,2)。
瓦当 破碎严重, 较为完整者 28 件, 模制, 通体涂有白灰, 有兽面纹和乳钉纹两种兽面纹瓦当 18 件,均为泥质灰陶中部凸起成兽面,双眉粗重,额上犄角上挑,眼窝深陷,双目凸出,双目之间有一乳突,三角形鼻,嘴扁宽,面部周围布满毛须,兽面外围饰一周珍珠纹, 当边较宽, 瓦当背面多内凹 标本TJ1D ∶6, 直径13.8、 当边宽2.7、厚 1.6 厘米(图四,5)标本 TJ1B ∶6,直径 14、当边宽 2.7、厚 1.5 厘米(图四,6)乳钉纹瓦当 10件, 均为泥质陶, 青灰色 中心一颗较大的宝珠, 外围饰16枚乳钉,分别有一周凸棱环绕标本 TJ1B ∶ 1,直径 14.8、当边宽 2.2、厚 1.2 厘米(图四,7)标本 TJ1X ∶ 6,稍有变形直径 14.5、当边 2.2、厚 1.3 厘米(图四,8)压当条 4件, 泥质灰陶, 内掺砂粒 标本TJ1X ∶48, 长27.3、 宽11.5、 厚2.1厘米 (图四,9)沟纹砖 3件, 模制 标本TJ1 ∶6, 泥质灰陶 正方形, 素面朝上, 底面有14道凹纹边长 36、厚 6 厘米(图四,10)鸱吻残块 7 件均呈平板状,为分段制作拼接而成,由对称的两部分组成。
TJ1D ∶ 48,泥质灰陶,残一条棱状突起将表面分成两部分,外侧饰条状堆塑,堆塑上饰一道刻划纹,内侧可见堆塑造型的残部且有涂朱迹象,旁有一圆孔,孔径约 1.8 厘米,背面凸出部分为中间的连接构件,其上原应有一圆孔,孔径较大,表面有火烧的痕迹残高 26、残宽 10.5 厘米(图六,1)TJ1D ∶ 49,泥质灰陶与 TJ1D ∶ 48 形制相近,表面堆塑有泥条盘绕成圆盘形, 直径约16厘米, 高出板面约1.5厘米, 表面有火烧的痕迹高 28、宽 29.6、厚 1.2 ~ 2 厘米(图六,2)TJ1X ∶ 80,泥质灰陶尾端上翘,边缘饰条状堆塑,高出表面约 2 厘米,至尾端呈散羽状,堆塑上刻有浅槽,表面饰有鱼鳞纹,复件 bj1.indd 692013-3-22 14:54:19边疆考古研究(第 12 辑) · 70 ·图六 一号建筑址出土建筑饰件1 ~ 4、12 ~ 14. 鸱吻残块(TJ1D ∶ 48、TJ1D ∶ 49、TJ1X ∶ 83、TJ1X ∶ 84、TJ1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