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基础知识

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4.42KB
约8页
文档ID:261593867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基础知识_第1页
1/8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基础知识 >> 为了让写作爱好者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历史上公牍的种类、用途及其演化状况,现以近人徐望之《公牍通论》中所列九十余种从三代到清末民初的公文体制为根底,参照明代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和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中有关同一体裁的介绍,并征引近人许同莘《公牍学史》一书中的有关论述以及《辞源》和其他史籍中的资料,相互补充,撮为此篇,共介绍古代公文一百零一余种其中可能有疏漏讹误或注释不解切之处,尚祈不吝指正 一、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 【典】典常是记述的古代帝王法文书,如《尚书》中的《尧典》、《舜典》 【谟】臣下为君主就国家大事进展筹划谋议的文件如《尚书》中的《大禹谟》、《皋陶谟》 【训】是国君教育臣下的文辞始见于《尚书·盘庚》:“予告汝训汝”孔安国《尚书序》说明曰:“教育之文曰训”有时以下戒上也可用训,如伊尹对太甲所云,也称《伊训》 【诰】教告众民,昭告诸候,禁戒、受命之辞如《尚书》有《汤浩》、《大诰》、《酒诰》,汉唐时代还有时运用,宋代那么用为授予官职的文书 【誓】宣誓文辞,如出师告祭天地,登坛誓师和征讨敌人的檄文。

《尚书》有《甘誓》、《汤誓》、《牧誓》 【命】是命官之辞,大曰命,小曰令王言同称命,有的用以命官,如《尚书》中的《说命》;有的用以封爵,如《尚书》中的《微子之命、《蔡仲之命》;有的用以饬职,如《尚书·毕命》;有的用以赏赐,如《尚书·文候之命》秦并天下,改命为制 【令】小于命,始见于《尚书·同命》:“发号施令”上古只有帝王对臣下的言词称为令,秦代以后王太子诸候王对下属都称为令 【教】始见于《尚书·尧典》“敬敷五教”,韦昭《国语》注:“五教,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秦制,王候所下达的文书称为教,大臣也可以运用,汉代薛宣以条教著称,《汉书》曾录存其《下贼曹橼教》是一篇爱护下属的教令隋代公候封郡县者,亦用教 【方】用木板写的文书《仪礼·聘礼》篇:“不及百名书于言”假如写在竹简上,就称为方策《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又作方册周代以后不用 【简】竹片做的文书,孔颖达说:“简之所容,一行字耳一行可尽者书之于简,数行可尽者之于方,方所不容者,书之于册古代又以“简书”为军事上紧急求救的文书 【契】券据,这是公文中最早的一种,从象形文字“丰”起先,一根竹片上刻了很多道,用以记事立信。

周代用作讼狱的判词,后来开展为两件文书用同一内容分刻期旁,合起来方完善这是后世契据的前身周代券据又出名傅别的,意谓傅〔附〕着约束于文书,分别为两 【判】《说文》刀部,释为“分”意指一札判分为二据《周礼·秋官朝士》:“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那么听”郑注:“判半分而合者,故书判为辨”依据以上说明,那么“判”为一种古代有证明书、介绍信的作用,与唐宋时代的书判名同而用途实异 【符】征信的文书,《周礼·地官》:“门关用符节”一般是用竹子做的,故从“竹”部,汉朝有“竹使符”、“铜虎符”古代“合符以发征”,同时也必需验看附送的文书,作为事实的说明所以《释名》说:“符,付也,书所致敕命于上,付使传引之也到了魏晋时代,就干脆把所附的文书称为符了唐朝作为下行文书的一种,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都用符宋以后废除 【玺书】帝五诏敕的别名古代长途递送的文书易于破损,所以书于竹简木牍,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铃以玺,所以称为玺书《左传》襄人二十九年:“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秦始皇以玺书赐太子抚苏,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中说,汉初有三玺,天子用玉玺以封,故曰玺书。

文帝元年,尝赐南越尉赵陀玺书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其为用,或以告谕,或以答报,或以奖劳,或以责让,而其体那么以委曲恳到、能尽褒警饬之意为工后世即以为诏书之别名唐时还间或有玺书的名称,五代以后绝不复见 【上书】战国以前臣下奏谏陈词,都用上书的名称古代“言笔未分”之时,不分君臣,相互来往都用书,秦虽改书为奏,但因为离古代还不太远,所以仍旧有人用书唐代有时用“书”作为外交文书的一种唐代以后就很少运用 【檄】军事文书最早出此时此刻史籍的是《史记》载张仪为檄告楚相这种文书文辞讲究夸饰,《文心雕龙》说:“檄者,徼也宣露于外,檄然明白也……摇奸宄之胆,订信慎之心,使百尺之冲,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者也又,汉高祖“以羽檄征天下兵”,把羽毛插在檄文上,表示十万火急,又称“羽书”以汉代,檄文有六种用处:〔一〕讨敌,如陈琳作讨曹操的檄文;〔二〕威敌,向外邦显示本朝威德;〔三〕征召,征发调遣臣民;〔四〕晓谕,以人民所重要告示事项;〔五〕辟吏,拔擢委任下属;〔六〕檄迎,迎接莅临的上司官员 【移书】春秋时的官吏通书函往来,称为遗书如《左传》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楚子重子反书又称为贻书,后转作移书,如没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

魏晋以后称为移,唐用于诸司自相质问,名称不一,故总名公移以概括清朝用于武营往来和州4县相交涉公事 二、秦代起先的公文体制 【制】古代王言为命,秦始皇改命为制汉代制度:帝命有四,其二日制书唐朝用于赏罚、大除授、改革旧政、宽赦降虏宋朝专用于拜三公三省等职和罢免大臣撰制的官员称为掌制及元、明、清都有此公文形式 【诏】昭、告的意思台皇将古代的令改为诏,凡不属于“制度之命”者,都以诏下达,为人主专用的文书汉初帝命有四,其三日诏,唐朝避武后讳,改称为制,但唐朝中时还有称诏的大凡新君即位,都诏告四方,称为即位诏,皇帝去世有遗诏 【奏】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始皇改书为奏,成为人臣上书于君主的一种专用文书由秦汉始终到清朝都沿用这个体裁,它的内容大体上有陈述政事,呈献典章仪式,反映紧急事变,弹劾罪愆谬行等 【议】《尚书》说:“议事以制政乃不迷确定处理事情的相宜方案称为议,议者宜也最早见于文献的是李斯《上秦皇罢封建议》到了汉代起先称为驳议国有大事,必召集群臣进展廷议,如桓宽编著的《盐铁论》记录了汉昭帝召集贤良、文学六十多人为盐铁官营问题绽开国策大辩论,即属此类。

三、汉代起先应用的公文体制 【策书】汉朝吩咐中的一种《汉书》载汉初帝命有四,首日策书注:“策者,偏简也以命诸侯王公;右三公以罪免,亦赐策它的用是由君主自上而下公布教令,以驱策臣下,当时只用木简写,所以称为策,又与册通《周礼》:“凡命诸侯及公卿大夫,那么策命之魏以后称册,隋代用于封拜、哀讳及赠谥;唐代王言有六三日册,立皇后、太子、封诸王,都用册;明、清亦多用于类似的册封,只是册用的玉金银铜的等级不同 【敕】含有饬、戒的意思使臣下自觉警饬,在政事上不敢怠惰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敕者,自上命下之辞汉制,天子吩咐有四,其四日戒书,就戒敕汉朝新太守上任,皇帝都敕书或相戒约,也用于谕诰外藩及京外官员汉朝官长对下属,祖、父对子孙也都可以用敕,如《韦贤敕弘自免太常》、《丙吉教敕乳母》、《王尊教敕功曹》等,后汉改为“敕:南北朝以后,只限于朝廷运用唐以后奖谕封赠也用敕,和原议不合了 【铁券】最早见于汉初,功臣受封,由朝廷颁赐丹书铁券誓词中把对他们及其子孙后代的信任,比作泰山、黄河一般的永恒特殊是唐代,藩镇割据,骄横跋扈,朝廷怕他们反叛,都赐以铁券,文里言明,虽有重罪,皆可赦免,以笼络他们,铁券的形态犹如覆瓦,字用金屑填写。

唐以后废除 【棨】汉代的“传信之符,”即今日的护照,名为棨用缯帛或刻木制作,分成两半,在骑缝处书写,各持一半,出入关时验看,合得对才准许放行后来开展为两联单,其一为存根,直到清朝职官就职到任,部中发给执照,亦称文凭,事实上也是护照之类 【章】汉代定礼仪有四品,其一日章,有时也称上章,是用于谢恩的文书到后汉时,间或用于论事进谏或庆贺魏晋迄隋唐始终沿用,到唐代以后才废除 【表】与章性质一样汉代起先用于陈情东汉以后,凡属于论谏、劝请、陈乞、待罪、进献、引荐、庆贺、、辞〔官〕解〔官〕、陈谢〔谢官、谢赐〕讼理、弹劾等事由,唐宋迄清代,只用于陈谢、庆贺、进献此外还有军事失败后的降表、大臣薨逝前的遗表 【封事】汉代的章奏都不封口只有奏陈隐私事项,防止泄漏,才用黑色口袋,贴上双重封条呈进,称为封事唐代仍用于隐私的进谏杜甫诗:“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遇有进呈密事,连觉也睡不着了这种封事体裁,元明以后就少见了后世的密奏、密呈,都是封事的一类 【疏】下情上达叫做疏上,疏是疏通的意思也是自汉朝始创的文体,事实上即是奏的一类唐宋到清代都有这一文体后世又以奏疏为群臣论谏的总名。

但私人书信中也有用疏的名称的,如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状】陈述的意思,分条列举事实上言于皇帝,又称奏状始创于汉,始终沿用到宋代唐代近臣上书言事用表,也有时用状,两者的区分是表讲究文采,状比拟质俗宋代用奏状,元代各部对尚书省、明代县上府州等皆用申状明代县上府州等皆用申状明代应天府、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