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与闭关政策的形戊

艾力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MB
约7页
文档ID:36594886
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与闭关政策的形戊_第1页
1/7

第23卷第1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l .23,No l1996年1月 J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 No r m a l Un i v e r s i t y (P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o a l s c i e n c e s ) Ja n u a r y ,1996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与闭关政策的形戊向 玉 成内容提要 近代闭关政策形成的原因颇为复杂,而清代内涵和特点睿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华夷观念,实乃其思想基础 在此思想基础指导下,闭关政策从雍正朝后期开始酝酿,至18世纪50年代末正式形成关键词 华夷观念 闭关政策 雍正 乾隆清代华夷观念的内涵和特点较之以前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为闭关政策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在闭关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其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拟从华夷观念的角度对闭关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加以探讨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东方大国,长期以来,在封建统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观念,即“华夏文化优越论”,由此形成古代华夷观念华夷观念就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儒家文化的自我评价标准和处理对外关系的原则。

华”指华夏族,其主体为汉族;“夷”在古代是对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贬称,如“四夷”、“九夷”、“夷服”等「l :故华夷观念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抬高 自已,轻视周边各族的心态 究其原因,与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原文明在各方面大都处于领先地位,即“向所与中国接触之民族,绝少文化足与汉种相抗衡”「2P有极大关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严夷夏大防”的原则,几千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其 “秦晋大义”、“夷夏之辨”是非常严格的,从孟子的“用夏变夷珂3i 刂满族入关后反满势力的“攘夷狄救中国于被发左衽”[‘],都可看出这点 中国古代的华夷观念,有如下二个特点其一,华夷观念与皇权至上主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皇权至上是封建政治思想的核心,在政治上,皇帝主宰一切,对臣下操有生杀予夺之权,因为“君臣为五伦之首丬52;思想上,皇帝贵为天子,君临万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E6彐 作为儒家文化 自我评价的标准和处理对外关系的原则,华夷观念必然基于其政治思想,封建统治者极力鼓吹和推行“夷夏大防”,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其“万世一系”的个人独裁政治体制其二,封建等级观念浓厚,体现在与周边各族交往上则为严格的朝贡制。

历史上周边各族与中原友好往来的诸多事例,在官修史书中一概被说成“朝贡”;在具体政策上,对各族“朝贡”白 勹 时132四川师范太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02期间、 人数和方式等都严格规定考察其原因,在于封建家长制等级观念作崇等级森严是封建政治体制的显著特点,也是其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封建统治阶级“用一套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来安排他们的事物⋯·?·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同样要求野蛮部族也接受君臣关系” 「7∶因此,作为其处理对外关系原则的华夷观念,高下之分明显,“华夷之辨”严格,也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了满族入主中原后,传统华夷观念的内涵在两个方面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华”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满族入关后遇到的第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反满思想非常强烈受儒家文化长期浸染的中国各阶层,纷纷举起“反清复明”、“光复华夏”的旗号,指斥满族为“鞑子”、“夷狄”,宣传 “攘夷狄为域中第一事”E:]对此清主朝除武力镇压外,还必须在思想上驳倒反清势力,即在批驳华夷观念上下功夫在这方面,雍正对曾静案的处理最具代表性曾静具有浓厚的华夷观念,又受反清名士吕留良的强烈排满思想影响,雍正六年他投书劝川陕总督岳钟琪起兵反清,后事发被捕E9]。

清廷极为重视此案,“知吕留良学说之深入于人心,思有以戢之,于是有《 大义觉迷录》 之颁布”[Ι叼 该书近十万言,其中仅雍正批驳华夷观念的一道上谕就达三千余字,不厌其烦地论证“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E【闸的观念,认为满族得到大统是“天之所与帅叨,批驳“从来华夷之说,以夷比禽兽,岂能入主中原”,是“至卑至陋之见”EI3]书中收录的雍正关于此案的各种谕旨至少两万言,由此案引出的有名的吕留良之狱牵连很广,“是狱死者甚众”[1甲此后,随着清朝进入乾隆盛世,人民生活更趋安定,以传统华夷观念相号召的反满思想和行动较之以前大为沉寂 随清朝历代统治者推行民族高压政策和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传统的华夷观念,使其中 “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此后“华”基本上是作为全体中国人的代称与“夷”相对其次,清代华夷观念发生变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夷”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殖民主义者一踏上中国领土,便以一副穷凶极恶的面目出现,史书中关于其暴行的记载比比皆是葡萄牙殖民者到中国不久,就公然在沿海“剽劫行旅、 掠卖平民、 占据海岛”,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恨[15彐 后来沙俄侵略者乘清朝用兵关内之隙,相继窜入黑龙江地区,干出种种骇人听闻的暴行,他们打家劫舍,焚毁住宅,用毒刑拷打人质,甚至惨无人道地吃人肉E163。

殖民主义者的暴行,只能给申国人民留下“茹毛饮血”、“吃人生番”等等“夷人类若禽兽”的印象,“夷”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对西方殖民者的蔑称同时清统治者一方面极力反对传统华夷观念,视外族为“夷”:另一方面却又在文书中连篇累牍地称西方各国为“夷”为“番”,如英吉利为“红毛番”,葡萄牙为“澳夷帅”总之,随着殖民主义者东来,传统华夷观念中“夷”的内涵逐渐变成了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大致完成于雍乾时期此时的华夷观念有两个新的特点其一,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 统治阶级批驳传统华夷观念,只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它没有也不可能在认识上达到根除这种观念的高度,而是把“夷”这顶“帽子叮口 到外国人头上,视外人为夷狄,自己则为天朝上国乾隆时修订的《 皇朝文献通考汨扌 世界的描述是 :“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临边傍海而居者,是谓之裔;海外诸国,亦谓之裔裔之为言边也帅81更有甚者,认为天朝的疆域“已无边之可言”E】叼 这种自欺欺人的作法使得“朝野上下,益傲然自太”E2叫 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不注重实际,只顾全力迫求“天朝”的虚荣如粤海关制度规定,“夷人”不能直接晋见地方督抚等大员,有事只能由行商代陈,因为“事关国体丬z 1〕。

清朝统治者的自高 自大,由此可见 -斑其二,认为外来文化一无是处,甚至有害而无利,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雍乾时期,统治者第1期向玉成: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与闭关政策的形成对外来文化有意无意地不屑一顾 乾隆朝马嘎尔尼使团来华,用重金购置了许多足以显示英国科技水平和工业实力的礼品,包括天文地理仪器、 机械、 枪炮、 车辆、 船只模型等,分装六百葙掳耒中国,但乾隆帝根本不重视,认为这些西洋上等物品“不过张大其词而已,现今内务府所爿仅器.精巧高大者,尽有此类其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E2幻该使团回国时,乾隆在致英王的孜谕中,把自己对外国各种事物一概嗤之以鼻,“天朝抚有四海⋯⋯奇珍异宝并无贵重⋯⋯天朝尊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丬231后耒嘉庆在给英王的敕谕中再次宣扬:“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E2‘:当政者对 外来文化采取如此态度,那么这个政权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何种政策,已是不言而喻的了中国古代的华夷观念主张“华夏文化优越”,虽然带有抬高 自已、 贬低周边民族的倾向,但它毕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事实,毕竟还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有其产生并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而到了清雍乾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工业文明以一 日千里之势推动着历史潮流,中国已经逐渐落后,但统治阶级仍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把外国统统看作“夷狄之邦”,将外来文化一概斥为“奇技淫巧”,不屑一顾 这说明发生变化后的华夷观念已不再是从事实出发而必然得出的结论,是因各种历史因素的偏差,而是用过时的老眼光看待当时事实而作出的错误结论,它已不具备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只能是一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原则 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封建落后性和消极影响日益明显,使用这个标准去进行 自我评价,其结果必然是 自视过高,目空一切,认为外来文化一无是处,甚至有害而无利;利用这个标准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其结果必然是闭关锁国,对一切外来事物采取“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以免其一旦与中国人接触,会打碎统治者头脑中“天朝上国”的美梦 因此,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为闭关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在闭关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其影响不可忽视所谓闭关政策,是指清政府从18世纪上半叶逐步开始实行的对中外交往和接触严加限制甚 至极力禁绝的一种对内对外政策,它有一个逐步发展和最终确立的过程明朝中期以后,大批西方传统士到中国,把西方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由此开始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这些传教士在明末大都很受欢迎,如利玛窦入北京“得赐宅地⋯⋯朝廷颇宠任之’ ’「z 5:清初传教士照 旧受到重用,汤若望、 南怀仁都曾掌钦天监「26]此时官僚士大夫中兴起了一股研习西学的热潮,西方科学源源传入中国耶稣会士监制的红衣、 神威大炮,还在中国抗击沙俄的战斗中起过重要作用E27]清初的三十多年虽然实行过海禁政策,怛其 日的是针对台湾郑氏集团,而非为闭关锁国,根本不同于后来的闭关政策1684年统一台湾后,清立即开海禁,设四口通商,以便“百物流通,民生饶裕”t 2:],并设洋行和公行以保证外贸和税收,而非为包揽进出口贸易和充当外商与中国政府的中介,丝毫没有限制中外交往的意图直到雍正初年,政府对中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仍较为宽松,雍正皇帝曾谕粤海关:“国家之设关,所以通商而非累商,所以便民而非病民也 「291遗憾的是清初中外交流的局面因雍正驱逐传教士而全然中断 1725年,雍正下令严行禁教,驱逐在华传教士,清朝的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宽松政策宣告结束这种政策首先是出于加强统治的政治目的,当然有其积极作用,但它却人为地隔断了中西交流清朝对外政策之所以发生这种重大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华夷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统治阶级134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02期自诩为天朝上国,视外人为夷狄,“九州之大,万民之众⋯⋯中国为堂堂大国,文明之邦。

其余各国,皆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而已”E3°]固执地认为中外接触越多,危害越大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外政策就变成了对中外交往和接触严加限制的强硬政策,特别是到乾隆朝,这一政策愈来愈走向极端,清政府不加分析地力图禁绝一切中外交往,最终走向了闭关锁国17“年,清政府派员“专理澳门民夷事务盯 田,并制定了《管理澳夷章程》,其主要内容有: (D洋船出入,严行盘验;(2)洋船进口,由官方指派引水,严禁私出接引;(3)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 防衙门,“据词通禀”; (4)民人严禁入澳、 信教; (5)夷人修船所需“钉铁木石各料”,须先列单申报海防衙门,待派员查验确实后,凭“牌票印照”购买,严禁多买多运; (6)对在澳“各色匠作,编甲约束,实行连环保结制”,以免“奸匠贪利,教诱为非”; (7)前山寨设立海防衙门,派拨弁兵,弹压番商,稽查奸匪E32彐这就是清廷第一个成文的管制外夷的章程 实际上它的许多内容是针对国内人民的,表面看来,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澳门的管理,但其实质乃是尽量防范中外接触 从后果来看,它为以后的一系列防范外人来华和限制中外交往的政策和措施开了先例,之后的各种防范条例都以此为蓝本。

《 管理澳夷章程》 的制定,标志着清政府在实行闭关政策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其中第四条,该条规定夷人有事不能由行商代陈中国政府「33彐,这说明行商在当时还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官商,因其还未充当外商与中国政府之问的中介,基本上还是从事自由贸易的商人,此时的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