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职生职业认同感调查与对策研究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83KB
约4页
文档ID:316106464
高职生职业认同感调查与对策研究_第1页
1/4

    高职生职业认同感调查与对策研究    【Reference】职业认同感不仅是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动力来源,更是学生完成由专业学习者向职业工作者这一身份转换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本校营销专业学生为对象,研究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现状、职业认同感与学业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探讨影响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最后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认同的对策Keys[来自www.lw5u.CoM]】高职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影响因素对策一、研究背景职业认同是与个体的职业角色有关的主观自我概念,它是个体对职业群体成员共有的态度、知识、信念、技能等职业形象特征的认同针对目前有关高职生职业认同感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希望以本校营销专业学生为对象,研究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现状、职业认同感与学业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探讨影响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及培养、增进学生职业认同的对策,从而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二、研究方法调查对象为本校营销专业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随机抽选一个班,并集中进行调查目的、填表注意事项、回收方式等问题的说明沟通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09份,有效问卷95份在对问卷编码并录入SPSS22后,再利用软件从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了男女各14名,共84份问卷,作为分析样本,采用SPSS22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一)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基本情况分析采用SPSS22的均值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希望毕业后从事营销工作”项目平均得分3. 4405,介于“不确定”和“基本符合”之间,表明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总体偏低分年级看,大一、大二学生职业认同感情况非常相似,“基本符合”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50%和42.9%;大三学生则“不确定”的比例最高,占46.4%,“基本符合”的比例大幅下降到32. 1%综合来看,大三学生相比大一、大二学生,职业认同感总体上是降低的二)职业认知和情感因素与职业认同感的相关分析采用SPSS22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职业认知和情感与职业认同感显著相关(P<0.01)进一步对职业认知和情感的具体项目与职业认同感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只有“从事营销工作要拉关系做推销不喜欢”、“从事营销工作会有很好的前途”、“从事营销工作能发挥我特长”、“从事营销工作会让我感自豪”、“我自信能做好营销工作”几个因素与职业认同感是显著相关的(P<0.05),其他职业认知和情感因素则与职业认同感不相关三)职业认同感与学业的相关分析学业情况分为学习目标(提高营销专业素质)、学习态度和行为(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积极参加实践锻炼)、学习成绩(专业课程成绩)四个项目,分别与职业认同感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无论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行为、学习成绩,均与职业认同感[来自w]显著相关(P<0.01)四)专业意愿与兼职情况对职业认同感的影响(1)专业意愿对职业认同感的影响专业意愿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态度倾向,本研究通过调查项目“就读营销专业的原因”来测定对学生按“就读营销专业的原因”分组,进行职业认同感的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因“自己喜欢”就读营销专业的学生职业认同感平均得分较高,因“工作好找”就读营销专业的学生职业认同感平均得分次之,“迫不得已”就读营销专业的学生职业认同感平均得分较低,三者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2)兼职情况对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兼职包括营销类的兼职,也包括非营销类的兼职对学生按“有无兼职”分组,进行职业认同感的差异检验,发现“有兼职”的学生职业认同感平均得分较高,“无兼职”的学生职业认同感平均得分较低,二者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五)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途径分析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是自身经历、熟人朋友、学校老师、媒体等该调查项目为多选题,故采用多重响应分析得到各种职业信息获取途径的频率结果显示,学生依靠“自身经历”和“熟人朋友”获取职业信息的比率最高,均达到60%以上,“学校老师”这一途径则相对较少。

四、对策建议第一,学生的专业意愿对职业认同感有显著影响,喜欢就读营销专业的学生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因此,学校应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这是提高职业认同感的基础和前提一是在招生阶段应尽量减少非志愿学生的录取比例;二是在新生入学以后,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应专业进行学习第二,职业前景、职业声望、自我效能感、职业特点是否符合自己个性,这几方面的认知和情感因素是影响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关键因素学校应注重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努力帮助学生在点滴的进步中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自豪感第三,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和情感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兼职锻炼,深入了解职业和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培养自身的工作能力,增强职业认同感;另一方面,请企业的职业人走进学校,开展职业知识、技能等讲座和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