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划108目 录序 言 5第一章 规划背景 3第一节 基本状况 3第二节 综合评价 5第三节 面临趋势 7第二章 主体功能区划分 9第一节 划分类型 9第二节 重大关系 11第三节 划分结果 13第三章 总体要求和规划目标 15第一节 指导思想 15第二节 开发原则 17第三节 主要目标 18第四节 战略格局 20第四章 重点开发区域 23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23第二节 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24第三节 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27第五章 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32第一节 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32第二节 区域分布 33第三节 点状开发的城镇 36第四节 基本农田保护 37第六章 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 38第一节 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38第二节 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 40第三节 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 43第四节 点状开发的城镇 45第七章 禁止开发区域 46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布 46第二节 管制原则 47第三节 近期任务 53第八章 能源与资源 55第一节 主要原则 55第二节 能源开发布局 56第三节 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58第四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58第九章 区域政策 60第一节 财政政策 60第二节 投资政策 60第三节 产业政策 61第四节 土地政策 62第五节 农业政策 62第六节 人口政策 63第七节 环境政策 64第八节 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65第九节 绩效评价政策 66第十章 规划实施 68第一节 规划实施 68第二节 监测评估 70附表1:重点开发区域名录 72附表2: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名录 73附表3: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74附表4:点状开发的城镇 75附表5:全省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表 76附表6: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77附图1:陕西省行政区划图 109附图2:陕西省地形图 110附图3: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111附图4: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示意图 112附图5: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 113附图6:主体功能区划分总图 114附图7:重点开发区域分布图 115附图8: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分布图 116附图9: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图 117附图10:禁止开发区域分布图 118附图11: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 119附图12: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评价图 120附图13: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121附图14: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122附图15: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图 123附图16:地均生产总值评价图 124附图17: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图 125附图18:战略选择评价图 126附图19:现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园区) 127附图20:二氧化硫排放分布图 128附图21:环境容量评价图 129附图22:人口集聚度评价图 130附图23:交通优势度评价图 131序 言美丽富饶的三秦大地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变化为了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加宜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必须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高效利用国土空间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西部强省目标的战略举措,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有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 战略性,指本规划是从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对未来我省国土空间开发作出的总体部署。
基础性,指本规划是在对我省国土空间各基本要素综合评价基础上编制的,是编制其他各类空间规划的基本依据,是制定区域政策的基本平台约束性,指本规划明确的主体功能区范围、定位、开发原则等,对各类开发活动具有约束力各地各部门必须切实组织实施,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贯彻执行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7〕72号)编制,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范围涵盖全省所有国土空间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并结合我省实际适时调整修订第一章 规划背景构建美好家园,实现科学有序开发,首先要认识我省现有国土空间的基本状况、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趋势第一节 基本状况——区位陕西地处我国内陆中心腹地,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大西北的门户,与晋、蒙、宁、甘、川、渝、鄂、豫等八个省(市、自治区)接壤(见附图1),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
——地形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从北到南依次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见附图2),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45%、19%和36%秦岭山脉横贯东西,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等,以南属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气候陕西纵贯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年降水量310—1274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植被陕西植被类型丰富,森林、灌丛、草原、草甸等均有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秦岭、巴山、关山、黄龙山、桥山等区域,草原主要分布在陕北榆林地区全省森林覆盖率41.4%——人口2010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735万人,城镇化水平45.7%,人口密度181人/平方公里其中,关中地区常住人口234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7%,人口密度422人/平方公里;陕北地区554万人,占14.8%,人口密度69.6人/平方公里;陕南地区839万人,占22.5%,人口密度120人/平方公里——经济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012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133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17位,其中,关中地区生产总值63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126元;陕北地区2642亿元,人均47690元;陕南地区1123亿元,人均13385元。
全省财政总收入180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8∶53.8∶3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229亿元——矿产我省地质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2010年,全省己探明储量矿产93种,保有资源储量列全国前十位的有61种,在全国15种主要矿产中,我省盐矿居第一位,水泥用灰岩居第三位,煤炭、天然气、钼居第四位,石油居第六位,金矿居第十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三分之一关中地区以煤、建材矿产、地热、矿泉水为主;陕北地区以优质煤、石油、天然气、岩盐、粘土类矿产为主;陕南地区以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和各类非金属矿产为主第二节 综合评价——土地资源海拔800米以下的平原、河川、盆地、台塬、山前洪积扇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0%左右,其余多为山地和高原可利用土地资源(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2668万亩,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6%,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0.7亩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且多分布在陕南陕北生态脆弱区,开发利用难度大土地资源分布与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平衡性极为突出(见附图11)——水资源总量为42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133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可利用水资源总量163亿立方米,且70%集中在汛期关中、陕北、陕南地区的水资源分别占全省19%、10%和71%,与区域人口、产业集聚度和未来发展需求不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压力较大汉丹江流域、沿黄地区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后续保障能力较强(见附图12)——生态环境从生态重要性看,生态重要程度高和较高的区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见附图13)从生态脆弱性看,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省总面积的35.4%(见附图14)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和湿地退化等生态问题仍然存在,大气与地表水环境质量面临较大压力——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且区域性、季节性、伴生性特征突出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沙尘暴等灾害危险性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程度高和较高的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7%,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等区域(见附图15)——经济发展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较大,“两极”集聚态势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和榆林北部两个地区,以及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见附图16~17)——战略选择关中地区正在按照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着力打造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陕北地区煤、油、气、盐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陕南地区山清水秀,水利、矿产和生物资源丰富,汉中盆地、月河川道、商丹谷地正着力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见附图18~19)综合以上要素评价,我省国土空间呈现如下特点:山地多而川原少,适宜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与发展需求不匹配;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生态重要性突出,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威胁较大;经济综合实力提升较快,但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总体开发程度不高,后续开发潜力较大第三节 面临趋势——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需要优化城乡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国土空间中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及其他空间的比例,以及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居民点空间工矿建设空间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的独立工矿空间农业空间,包括农业生产空间、农村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包括耕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园地、其他农用地(包括农业设施和农村道路)空间农村生活空间即农村居民点空间。
生态空间,包括绿色生态空间、其他生态空间绿色生态空间包括天然草地、林地、湿地、水库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其他生态空间包括荒草地、沙地、盐碱地、高原荒漠等其他空间,指除以上三类空间以外的其他国土空间,包括交通设施空间、水利设施空间、特殊用地空间交通设施空间包括铁路、公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管道运输等占用的空间水利设施空间即水利工程建设占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