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入门读后感2600字 马原读书笔记书名:《你的第一本哲学书》作者:托马斯.内格尔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年月:20xx年2月第一版书籍简介:这是一本简明扼要的哲学入门书籍,由当今美国以研究政治哲学、伦理学、认识论和心灵哲学而著称的分析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撰写,书中涉及了九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如:外部世界是否存在?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死亡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都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并且思考过的问题,作者认为开始学习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思考这些问题,他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历史上许多哲学家的观点,让读者自己来判断,甚至自己来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并不长,在看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让我自己在思考这些问题,而我的读书报告也将主要谈论我最感兴趣的几个问题以及我对它们的想法读书笔记:1, 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看过《黑客帝国1》的人相信都对母体有很深的印象,电影说实际上我们的肉体都在一个机器的母体里,我们所有经历的事都只是母体用电脑直接控制我们的大脑产生的神经化学反应,当时觉得这个设想很奇妙,而且无从辩驳,在这之后我想到了另外的几个问题:假如我现在实际上处在自己的一个梦中,我有什么办法确定自己在梦中,或者证明这不是“现实”,甚至说这是一个梦境套梦境的世界;亦或者,我甚至没有身体,没有大脑,我的一切也只是类似母体给予的生化反应。
我们永远无法去验证这一切,因为所有我们能提出的理由都建立在我们本身的感官证据上,而我们想要确认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其实就已经预设了外部世界的存在,这是一个循环论证,无法得出任何东西1】也许只有人的心灵才是唯一存在的东西(唯我论,solipsism),当然我并不相信这一点,不然我写这篇读书报告也没有意义了,因为我会并不相信老师你的现实存在;另外一种观点是存在一个外在世界,它也许很像我们现在觉得的这个世界,也可能与之大相径庭(怀疑论,skepticism),当然许多人人并不认同,却没有人能提出反对的理由;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他们认为一个你永远不可能从中醒过来的梦压根不是梦,它就是实在,因为关于存在的东西的观念也就是关于能够被观察到的东西的观念(验证论,verificationism),显然,如果我们把“实在”定义为“我们能观察到的东西”,这个观点是成立的,但是: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外部世界(如母体),却没有任何人能观察到它,我们真的能否认它的存在或者说我们真的不能理解它吗?【2】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更加倾向于这个理论,毕竟说这个世界实际是虚幻的这并不那么容易令我接受。
2, 我们是否拥有自由的意志我们的选择是否都是自己决定的呢,这个问题似乎想都不用想,因为看起来我可以为我自己做一切选择,比如吃不吃饭,什么时候去吃,吃什么,它们似乎只是我一瞬间的念头就能决定的,但是有些人认为:在绝对意义上,我们永远不可能做与我们事实上所做的不同的事情3】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行动的各种条件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并且使它们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的经验、欲望、知识、遗传因子、社会环境以及其他我们尚不知晓的因素加在一起,共同使得一个在具体情景下的行为成为必然(决定论,determinism),比如说我决定吃不吃饭实际上取决于我饿不饿,现在作业紧急不紧急等,而这些条件在我做决定之前已经存在了,它们共同作用使我没有去吃饭:即使我自以为我原本能去吃饭的,但是实际上我不能我所作的决定只是“事先就被决定好的结果在头脑中走一个过场”【4】而已而这些条件实际上又是由之前的我所作的“决定”造成的,而之前的“决定”也是由之前的之前的条件决定,这样可以无穷追溯下去,这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可以据此推测:我们的一切,生命的轨迹,都是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决定了的!虽然我没有找到令我信服的否定决定论的材料,但我并不同意决定论,它让我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傀儡一般,每个人都只是命运的奴隶而已,我今天坐在这里写论文也只是因为我考上了浙大,然后上了这门课,然后一定会写,虽然这一切无可辩驳,但它太令人绝望。
3,人的构成这是一个讨论的非常普遍的问题,最近看的《Yale大学开放课程:death》也讨论了相关的问题一个可能的结论是,人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有机体,和一个附在其上的完全精神性的灵魂(二元论,dualism),然而我们很难去找到这个灵魂,一切证据显示出:在人死之前,有意识的生命完全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运行【5】,被科学熏陶了十几年的我除了在看哲学书时会尝试考虑这个观点之外,其他时候会对灵魂存在的说法嗤之以鼻的,当然,很多人出于宗教的原因会相信这些,并且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中外的各大宗教几乎都有灵魂的概念;另一些人则认为人只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而人的心理状态实际上只是他们大脑的生理状态(物理主义,phylicalism,也称作唯物主义,materialism),我认为这个跟决定论有点像,太过生硬了;实际上我比较支持的是如下观点:大脑是意识的发生地,但是他的意识状态并非仅仅是物理状态(两面论,dual aspect theory),这个观点似乎是前两个观点的中和,也许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吧我会更倾向这样的说法:我们的意识并不是纯精神的,它产生于大脑的物质基础上,但它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状态,除了那些物理上可以观测复杂的电化学变化,还有不能测量出来的心理过程,它是不能通过物理性分析显露出来的。
另外还有几个我很感兴趣的问题,如:道德是自然存在的准则还是人为制造的?何谓公正,有没有可能做到公正?生活是否有意义,生命呢?限于篇幅不再多写曾经觉得哲学很无聊的我,现在却深深地被哲学所吸引,在在读完这本小书之后我又开始阅读《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是根据时间先后一位位地介绍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我已经读到了康德历代思想大师们对世界对人的思考令人赞叹,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认为学哲学不仅没有浪费时间,反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思考,让我们更加大胆去质疑,这些都是现在所学的基础科学远远做不到的1】《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p10;【2】《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p28【3】《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p65【4】《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p68【5】《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p112第二篇:科学的哲学读后感 1200字XXX 11化工二班《科学的哲学》读后感拜读了菲利普?弗兰克的《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之后,我对菲利普及《科学的哲学》这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触很深,下面是我对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菲利普?弗兰克生于1884年3月20日,卒于19xx年7月21日,他是二十年代兴起的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科学哲学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本身是学物理出身的,曾长期从事物理理论工作。
19xx年获得维也纳物理学方面的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弗兰克有多方面的创造性地贡献,这包括:变分学,傅里叶级学,各种函数空间,哈密顿几何光学,薛定谔波动力学,相对论他同他的挚友冯米塞斯合编的两卷本《力学和物理学的微分方程》是当时各国的物理学家及数学家的重要参考书弗兰克的一生主要用于科学的哲学其科学著作有一下几个极其突出的特点:1 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表达的清晰透彻,文笔流畅生动,说明通俗易懂作为弗兰克的最后一本著作,《科学的哲学》能够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完全没有一般的哲学著作那般晦涩玄虚,令人一头雾水2 弗兰克作为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一直是这个学派的重要活动家之一,但他不像这个学派中的专业哲学家那样,用自己特定的语言去阐述那套逻辑实证或逻辑经验论的概念体系他对自己以外的哲学派别,不是采取绝对的排他态度,而是往往兼收并蓄3 视野广阔,并有发展的历史观,即注重科学的社会背景,又注重对科学发展的历史考察菲利普?弗兰克科学统一的一个活的象征科学哲学的萌芽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对归纳和演绎方法的分析、对科学好所名的经验要求和对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知识增长的规律所作的研究,可被视作科学哲学的滥觞。
其后,以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牛顿为代表的对经典科学的哲学探索,丰富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独立的科学哲学学科开始逐步形成从这本著作中,我除了了解到一些科学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一知半解有危险;痛饮吧,否则就尝不出诗神之泉的美味;浅尝会使头脑沉醉,豪饮却能使我们重新醒转”,亚历山大·珀蒲的这些名句,也许对于任何知识领域都没有比对于科学的哲学更为适合的了尽管有这些成就,人类却没有更为幸福,今天反而面临着危险,而这危险的根源就在于这些科学成就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的哲学的重要性,他是我们生活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有了科学哲学,才不会一知半解,才不会头脑沉醉,才会甘之如饴,才会是人类更加地幸福我们在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同时,也要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哲学,这样才不是一知半解,这样才是科学的掌握知识的力量《科学的哲学》对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学方面做了很多的论述,特别是关于古代和中世纪的机体论科学观到现代科学观的变化的论述,以及对于各个时代为一定得政治和宗教上的目的而对哲学进行曲解的分析,论述比较严谨,分析较透彻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去了解+ -全文完-。